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qsnbdf/200110/7745188.html
作者:主创团·鱼子仙人
还记得年臭名昭著的“女德班”么?
“点外卖,不刷碗,就是没妇道。”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
“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家,女强人没一个好下场。”
听着就让人窒息。
因为媒体的曝光,这个创办女德班的“抚顺传统文化研究所”,被有关文化部门勒令整改,但却依然阻止不了他们更换马甲,到处开女德班。
这次,女德班将魔爪对准了00后。
你能否接受孩子是“坏小孩”?
事情发生在山东曲阜的一个“国学夏令营”活动上。
在媒体曝出来的一个视频中,一个女孩正在讲述自己曾经的“堕落”。
“我喝酒、打架、处对象,天天带着一副贱相,真的是伤风败德,我不要脸,还给父母丢脸,更给祖宗蒙羞。”
为了进一步给对方“洗脑”,这个夏令营利用孩子们性知识和生理知识的匮乏,用恐慌和羞耻感,对孩子们各种打压。
比如,“邪淫是罪,导致脊髓液的下流,脑髓液的下流,让脑子变得不好。”
女孩说,自己从前胃非常不好,有时候疼得出虚汗,甚至吃不下饭,喝不下水。
“幸亏我学习传统文化了,如果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我现在指定已经得胃癌了。”
很难相信,这些愚昧又极度卑微的忏悔经历,来自于一个尚处于天真无邪年纪的小女孩。
不仅如此,这个夏令营还故意利用夸张的照片来恐吓学生。
为了论证“戴美瞳就是不正经”,会有报应,那就故意找一些眼睛烂了生蛆的照片给学生看。
还有各种会引起生理心理不适的照片,为的就是给孩子带来恐慌,进而“洗脑”。
但就是这样反智,三观极度扭曲的夏令营,还真有大把父母交不菲的学费,把孩子往里面送。
是他们默认了这套价值观,还是真不清楚里面的门道?
事实上,这个“国学夏令营”正是钻了家长们在教育问题上急病乱投医的空子:
不爱学习、没有理想、与父母关系紧张.....
上述的很多问题,是孩子在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如今很多父母没有花时间去和孩子沟通问题成因,而是期待一键打包,花钱纠正。
我相信,很多父母并非不爱孩子,也许只是缺乏教育经验,以为自己搞不定的问题,这些所谓的戒网瘾学校、夏令营,可以帮自己解决。
但是,教育是一件需要精耕细作的事情,1个月可以「包治百病」的机构,一定是在利用特效手段揠苗助长。
他们只负责还给父母一个“听话”的孩子,至于孩子内心有没有受到损伤,他们是不会去考虑的。
莫言曾写过一篇文,叫《反叛的孩子有出息》,里面提到:
“敢跟父母作对的孩子,他身上有一种天才的素质,但这种素质是被多少父母进行孜孜不倦地清洗和剔除的,于是扼杀了多少天才!”
父母只想要“听话”的孩子,从一开始,就错了。
你是好孩子,首先要听话
在知乎有一个匿名帖,是一个母亲正在为自己的女儿而烦恼,当我看到她列举出来的问题时,瞠目结舌:
“女儿跟我理想中的女孩子差太多了,别人家的女儿文文静静,她就是个野人一样,成天在外疯。”
“让她学了三年舞蹈,身体直来直去的,像个钢铁人。”
“央求了好久学画画,暑假给她报了班,但是画得一塌糊涂。”
在文字结尾,这位妈妈感叹,自己有点后悔生下这个女儿。
在一位网友的视角中,这位母亲口中的"坏女儿”,变成了一个性格勇敢,执行力强,活波可爱的小侠女。
其实,从她的描述能够看出来,女儿性格更加男孩子气,逼她学舞蹈,学画画,学写字,这些需要安静的事情,并非她的特长。
毕竟,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女孩子都是小仙女,也有可能是小侠女呀。
所以说,这位妈妈真正看不惯的,是女儿没有活成她理想的模样。
还有很多父母喜欢以自己心中的好孩子形象为基础,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孩子喜欢看漫画,不爱看唐诗宋词,就说孩子没出息;
孩子不喜欢韭菜馅饺子,就说他挑食;
“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做,我就不喜欢你了。”
这种,就是精神控制。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做着让孩子违抗本意的事情。
如果孩子不按照他们的模式成长,就是“问题小孩”。
其实,这些错不在孩子,而是父母内心的控制欲作祟。
我对你的任何改造,都是因为爱
很多父母,在教育能力不再适应孩子的成长时,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威,他们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压制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小时候都被父母偷偷看过日记本。如今的00后更惨,很多00后的父母除了看日记,还要用摄像头全天24小时窥视生活。
在这条抖音视频下方,无数个孩子拥有同款父母。
他们不仅要监管孩子的学业,还要控制孩子的精神,孩子若不听他们的,就以一句“你是我孩子,有何不可”而强势结束。
久而久之,孩子的精神也就枯萎了。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做过一项研究: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会造成终生的伤害,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无论在哪个阶段,幸福指数都更低。
在前几年风靡的长篇小说《无声的告白》里,开篇这样写:
“正值花季的莉迪亚,以跳入湖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摆脱了这种被控制的命运。”
这起悲剧源于莉迪亚的妈妈,试图将莉迪亚改造成另外一个自己,代替自己去完成无法实现的医生梦。
长期情绪压抑的莉迪亚,最终以死来终结这种变态关系。
很多父母,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规划和处置。
但,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在这种控制中健康成长。
小时候他们碍于经济原因,不敢反抗,长大后总会逃离这样的家庭。
生命的最大乐趣,在于可以选择。如果剥夺了被选择的自由,那么活着就丧失了很多乐趣。
我相信,没有父母愿意看到孩子受伤害,皮肉上的伤,父母很容易心疼,但孩子心灵上的伤,父母却碍于认知和偏见,无法感同身受。
有时候,父母就像长不大的小孩,活在自己的期待里,错误的把孩子当成另一个自己。
其实父母也并非天生就会做父母,有些事,需要去学习,而不是等到无法弥补再追悔莫及。
做好孩子成长的摆渡人
成熟的父母,以放手为目的,和孩子之间自由和平等。
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次和儿子去海岸玩,她随口问儿子:“你要不要去上厕所?”
儿子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难道不知道吗?”
因为这件事,儿子给龙应台写了一封信:
“妈妈,你一边给我自我,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封信,撼动了龙应台的一贯认知,因此,她把这封信称为“安德烈的《独立宣言》”。
而那些打着“爱”的旗号,左右孩子穿衣吃饭,学什么爱好,甚至找什么样的对象的父母,在子女心中的形象,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在养育子女这件事中,最怕的不是给不到物质上的关心,而是父母无法在精神上和子女做出切割。
不能给予自由的爱,就无法享受到和子女真正的亲密无间。
因所有的爱都讲究对等,但惟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无法做到真正公平,如果父母要求子女做出回报,那不叫爱,那叫“养儿防老”,本身就是变质的。
养一盆花,一只动物,都不能做到百分百干预,为什么换做养孩子,这么需要科学的一件事,父母就忘了呢?
也许,当父母往后退一步,和孩子平等相处,所有的紧张和不甘,都能得到缓解。
在孩子的生命里,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摆渡人,而不是主宰。
当你放手,你和子女之间的缘分,反而别有一番惊喜。
—END—
作者简介:鱼子仙人,微杂志、喜马拉雅签约作者。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埋头苦读不如当网红?孩子,读书才是你一生的命题老婆被老公打,婆婆一旁爆笑:4种婚姻揭露了爱情真相《隐秘的角落》热播:不要认为孩子还小,教育孩子要趁早(父母深思)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