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你们慢慢来,我们慢慢走

NO.

你们慢慢来,我们慢慢走

文字/吴丹

记得在年的夏天,因为工作的原因,一摞子新书出现在办公室,淡绿色的书皮让人觉得安静,那是龙应台的《目送》。人名、书名都堪称如雷贯耳,迫不及待地翻开浏览后,却有些失望,那时候的我,觉得这本书感情宣泄泛滥,让我这个心灵有些脆弱的人陷入了情绪低谷,所以,对龙应台的阅读刚一开始,就结束了。家里龙应台写的书都被我束之高阁。

直到近五年后,在年伊始,当英姐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亲子板块的系列讲书时,我第一部想起的书就是《目送》的姊妹篇《孩子你慢慢来》,此时的我身份有了质的转变,从一个刚刚结婚的女青年,变成了一对即将迎来两周岁生日的双胞胎男孩的妈妈,身份、环境、状态都发生了变化,此番再次尝试阅读原本觉得有点矫情的东西,果然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与想当然地揣测不同,《孩子你慢慢来》并不是一本亲子教育类书籍,并没有告诉你,与小孩子相处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书里没有多少说教的语言,作者只是用最朴实、最细腻的文字,去记录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小事,虽然不乏亮点和趣味,可是随着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这些小事太容易被遗忘,所以龙应台选择用笔去记录下来,让这些小美好不会在不经意间流失。

以“妈妈”第三人称的角度

全书以“妈妈”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讲述她和两个孩子华安、华飞之间的故事。区别于市面上早已泛滥的亲子书籍,龙应台没有站在一个母亲的高度,而是以孩子们大朋友的身份去介绍这世界上的小草、白云、花朵、细雨和脚踏车……龙应台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她对孩子的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随便翻上几页,就能感受一个母亲的温柔气息,书中有无法抑制的爱怜,有调皮捣蛋的顽劣,忍俊不禁的童真,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

从安安还在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时候,母亲就以导游的姿态陪伴着他,认真地带他认识和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连一点儿细枝末节的事物也不愿错过。就算是一条再寻常不过的路,在他们眼中也一样会发现别样的美,这样的陪伴方式为安安能对事物进行认真又敏锐的观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安安提出的每个问题,母亲也会用独特的方式巧妙回答,她绝对不会打击到安安茁壮生长的求知欲。与此相对比的是,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非常容易忽略身边那些看起来寻常不过的事物,而不会像龙应台那样表现出极佳的耐心和鼓励。

我在读这本书时,也不停地回忆着我和孩子们之间的点点滴滴。急性子+强迫症的我总是想把一切做得既快速又没有瑕疵,在他们七八个月大的时候想尽各种办法去阻止他们不要吃玩具,在十五个月的时候每天忧心忡忡得琢磨他们怎么还不开口说话,在二十个月的时候因为全家人聚餐时他们一直在不停哭泣觉得很没面子……其实仔细想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二十三个月的“年纪”,哥哥已经可以讲出二十个英文单词,弟弟可以背出七八首唐诗,这种表现应该比我同阶段时候强得多,也许自己需要做的只是良好的示范和正确的引导,至于其他,就是陪伴他们慢慢长大。

细致描写对待大宝和二宝的问题

《孩子你慢慢来》这阶段又开始火热起来,与“二胎”盛行的年代不无关系,这本书在对待大宝和二宝的问题上,也有很多细致的描写,龙应台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借鉴。比如当弟弟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龙应台会用很童真的语气告诉安安,说他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的礼物。而且等到弟弟出来的时候,会给他从天上带礼物过来。这样不停地为弟弟“出场”来做铺垫,其实也算是给已经懂事了的安安打了预防针,让安安内心能够平衡一点。可是当除了艾瑞卡外几乎所有的亲友访客都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在弟弟身上时,安安又受不了了,这促使他异常笃定地认为妈妈更爱弟弟……

情商超高的母亲

我想,这在很多“二胎”家庭都会让老大出现这种“错觉”,这位情商超高的母亲,不是拿着其他物质东西来补偿他,也不是一副语重心长的态度对他说他是哥哥要懂事,而是温柔地与他对话,看到他有所松动就把他放在自己的膝上,来个亲密接触,并深入地聊天。描述他两岁时和弟弟的对比,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指出他现在有的而弟弟却没有特权,当安安心里豁然开朗后却还在说着有时羡慕弟弟的话时,妈妈开玩笑地问他是不是也要穿纸尿裤呢?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来打开孩子的心结,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话语与他交谈,结果是非常好的。

借鉴龙应台的教育方式

虽然不用考虑“二胎”,但已经是“二孩儿”家庭的我,很自然地在今后会借鉴龙应台的此种教育方式。我家的双胞胎属于异卵双胞胎,有着不那么相似的长相,和截然不同的性格,甚至于他们的血型都不相同——我将原因归结于他们分别选择遗传自爸爸妈妈的东西不一样。所以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会费一些脑筋,因为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哥哥更加“传统”一些,有着小孩子的倔强,但也更稳重一些,喜欢看书、拼图和积木;弟弟更加“活泼”一些,先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却非常的“顽皮”,喜欢运动、玩具和声音,总是在他哥哥专注做什么的时候过来“捣乱”一番,然后跑掉,留下哇哇大哭的哥哥……严肃认真的批评教育往往对哥哥是不好使的,这个固执的小孩更喜欢糖衣炮弹,但是弟弟却把糖衣炮弹看作是鼓励表扬,会更“来劲儿”,得寸进尺。虽然还不满两岁,“争宠”已经成为常事,每每这个时候,长辈们也都会抱抱这个亲亲那个,我总是喜欢一笑了之,因为他们早晚会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血浓于水的手足,不论将来走到哪里,都不会觉得孤单寂寞。

慢慢地去享受孩子眼里的善良

回到《孩子你慢慢来》,我有一种深深的感触,在孩子们的带领下,妈妈们,重新认知了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慢慢地去享受孩子眼里的善良、惊喜和天马行空。正如这本书中所说的:“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苍穹和莽莽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一样,孩子的世界是全新的,他们似乎带领我又重新“长大了”一次,他们的每个阶段我都亲自经历,见证了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从扶着东西站立到咿呀学语,从书本认知到简单涂鸦,他们不断的带给我成长的“惊喜”,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母亲是多么的满足和自豪。当新换上的床单被他们画上“小兔子”时,我又生气又好笑,在这“牺牲”的背后,是他们的成长。想起他们第一次含糊不清的叫出“妈妈”的时候,我激动的心情,这是我与他们之间专属的代名词,希望未来的路,能够简单而从容,你们慢慢来,我们,慢慢走。

结束语

对于记录孩子的成长,我和孩子爸爸也有自己的方式,采取了比较现代化的方法,创建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jj/55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