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德国提前拉入了战争漩涡自己也被肢解

01前言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成员还有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最后同盟国战败,德国虽为战败国,但还是存活了下,并在多年以后,两个国家再次结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奥匈帝国呢,打完一战之后,干脆就没了,这是怎么回事?后来又分裂成哪些国家了呢?

02关于奥匈帝国

其实奥匈帝国的前身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一样是神罗的联邦国家,后来通过婚姻吞并了其他小邦,成为神罗帝国的大邦国。为什么说通过婚姻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一般的帝国的江山是打下来的,唯独奥地利却是用婚姻进行扩张,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欧洲人普遍信仰的基督教严格要求一夫一妻,只有妻子生下的孩子才有继承权,在欧洲的皇宫或王宫里没有妃子贵人之类的,贵族也没有姬妾。虽然他们有很多情妇,但情妇在名义上是非法的,私生子也没有继承权,这与中国古代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虽然一般来说只有正妻生下的儿子才被称为嫡子,才有继承权,但在正妻不育的情况下小妾生的儿子也有继承权。

当时欧洲实行的一夫一妻制,本没有什么问题,但王位继承就出现了麻烦。一旦国王和王后有一方不育,王位的继承立即麻烦。而且欧洲王室间的通婚基本都是政治婚姻,国王和王后之间根本没有爱情,甚至因为语言问题,基本的交流都无法进行,所以国王往往在宫外乱搞,生一堆私生子,与王后连一个儿子也生不出来。

别无他选,欧洲人也只能承认女性的继承权,这就是欧洲国家有女王的原因。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的小说很多都有私生子的人物设置,原因正在于此。

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正是钻了这个空子,不断派家族的小伙子娶女继承人们为妻,当上门女婿,将她们拥有的土地纳入自己手中。

由于近亲结婚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到19世纪哈布斯堡家族的地盘只剩下了奥匈帝国,但在当时这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国家了。当年的奥匈帝国包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全部,罗马尼亚、波兰、前南斯拉夫、意大利的一部分。

03奥匈帝国的内部矛盾

国内民族太多,都在起义要求独立,弄得当时的奥匈帝国焦头烂额。只能求助于沙俄出兵镇压,否则的话早就解体了。

居于统治地位的德意志人只占奥匈帝国总人口的1/4,约万人,奥匈帝国改组后,占总人口的1/4匈牙利人取得统治地位,约万人。剩下的西斯拉夫人,及: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

斯拉夫人总共占了总人口数的一半,但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匈牙利人获得了统治地位,那么斯拉夫人怎么办?

虽然哈布斯堡王朝也有意给予斯拉夫人以相当的政治权利,想把帝国进一步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斯拉夫的三元帝国,匈牙利人不干了。因为这会损害匈牙利人的利益,匈牙利人要与德意志人共同统治斯拉夫人。

年奥地利帝国正式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匈牙利人与德意志人地位平等。奥地利与匈牙利共同组成奥匈帝国。但它们各自有独立内阁和首相,两国共用战争、财政和外交大臣。而奥地利皇帝也同时兼任匈牙利国王。

一边的俄国狂热地煽动泛斯拉夫主义,在俄国的支持与煽动下,希腊人和南部斯拉夫人纷纷取得了独立,这就给奥匈帝国境内的西斯拉夫人以极大的鼓舞,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问题更加突出了。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维持一个完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最好的选择。安德拉西就说:“就奥匈来说,土耳其几乎具有天佑的效用。因为土耳其保持了这些巴尔干小国的现状并阻碍了它们的民族主义要求。要不是有土耳其,所有这些要求就都会落在我们的头上……

如果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归了塞尔维亚或门的内哥罗,或者我们阻止不了在那里成立一个新的国家,那么我们就完了”假如土耳其不能统治巴尔干半岛的,奥匈就必须接管土耳其人撤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否则巴尔干半岛独立出来的斯拉夫人,会成为动乱之源。说白了为了维持帝国不至崩溃,就必须把巴尔干的南部斯拉夫人的独立运动彻底镇压,否则帝国也必将会随着土耳其在巴尔干统治的崩溃而四分五裂。“土耳其君主国垮台之后,奥地利君主国也活不了多久。”

而俄国则唯恐天下不乱,不断狂热地煽动泛斯拉夫主义,积极鼓动和支持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斯拉夫人闹独立。

奥匈帝国则希望维护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并力图扑灭南部斯拉夫人的独立运动,于是俄奥两国就在巴尔干半岛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争夺。

原本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作为,向俄国施压,迫使俄国向德国靠拢,不敢与法国结盟,从而达到彻底孤立法国的目的。但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结盟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借助奥匈帝国向俄国施压,在争取到俄国的善意中立后俾斯麦反而不再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了,以免俄奥矛盾失控。

04俾斯麦的德国为何拉拢奥匈帝国?

原本俾斯麦想孤立法国,防止法国与俄国联盟,俾斯麦倒并不担心奥匈帝国的威胁,因为奥匈帝国早已腐朽,无法对德国造成威胁。但奥匈帝国的实力弱于俄国,随着奥匈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奥匈帝国急需德国伸出援手。

而俾斯麦之所以愿意与奥匈帝国结盟,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要维持住奥匈帝国的存在,避免其崩溃后,给德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国为如果德国不给以强力支持,奥匈帝国很可能随时就会崩溃。一旦奥匈帝国崩溃,在民族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奥匈帝国境内德意志人所在地区并入德国就会造成很大麻烦,俾斯麦对此非常担忧。

因为德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当时普鲁士以一技独大的实力,才取得了在帝国境内的绝对统治权。而奥地利地区的德意志人大约有万,杂居的其他民族共有万人,普鲁士的人口万。如果这万人也以邦国的形式并入德意志帝国,则必然会动摇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的领导地位,给德国的内政带来混乱,反正就是不想被拖累。

另一方面,生活在奥匈帝国境内的德意志人信仰的是天主教,而德国的德意志人普遍信仰新教,关键南德诸邦也信仰天主教。当年俾斯麦为了对付信仰天主教的南德意志诸邦,不惜大动干戈发动了“文化斗争”,结果失败。

所以担心奥匈帝国一旦崩溃,其德语地区并入德国后,可能会导致德意志帝国分崩离析。后果不堪设想。

正是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俾斯麦在统一德国的时候选择的是“小德意志”方案,而排除了把奥地利包括在内的“大德意志”方案。所以就民族而言俾斯麦并没有完成德国的最后统一,真正完成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是希特勒。他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最终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如果奥匈帝国崩溃,那奥匈境内斯拉夫人居住地区必将最终被俄国吞并,此时德国将面对一个更为强大的俄国,这是俾斯麦绝不愿意看到的。

实际上俾斯麦的这一担忧在二战后果然变成了事实,弱小的东欧各民族根本无力抵挡俄国的吞并。

出于德国自身利益的考虑,俾斯麦决定与奥匈帝国结盟,以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就外交而言,与奥匈帝国结盟的最终目的是迫使俄国主动与德国保持善意的中立。

为达此目的俾斯麦积极支持奥匈帝国与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年10月两国正式签订《德奥同盟条约》,约定两国任何一方遭到俄国进攻,另一国应尽全部军事力量实行互助。

《德奥同盟条约》的签订使法国与奥匈结盟成为不可能,德国在东南方向的安全得以保证,奥匈帝国得到德国支持后实力大增,俄国感受的压力就大了。

为什么俄国不选择与法国结盟呢?

这就是俾斯麦外交的高明之处,当德与奥匈正谈结盟的时候,也向英国发出了“反俄结盟”的建议。当英国正与俄国争夺阿富汗,因此对于俾斯麦的建议一拍即合,答应如果德奥对俄发动战争时,英国将使法国“保持沉默”。

这就使俄国企图与法国结盟反制德奥变得不可能,俄国只能向德国低头,否则就将面对彻底被孤立的结局。

而俾斯麦也不支持生奥匈在巴尔干半岛扩张,也是尽量避免奥匈与俄国发生冲突,自己被迫选边站队,他需要俄国继续留在巴尔干,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英俄矛盾持续存在,俄国才会为了寻求德国的支持而与之保持善意中立,从而彻底粉碎法俄结盟的基础。

这样一来,俾斯麦把俄、法、英玩弄于股掌之中,保证了自己东边的安全。也离间了法、英的关系。当然,其产生的副产品就是巴尔干半岛再也不会有平静的时候了。

0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其实还是奥匈和俄国

前面说了,俄国在德国的捭阖下,不敢直接与德国对抗,却煽动斯拉夫人搞独立,还把一个斯拉夫国塞尔维亚给拉了进来,俄与奥匈的矛盾终于还是会爆发。

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凶手普林西普,正是来自塞尔维亚一个极端民族主义组织:黑手会,其头目是塞尔维亚情报部门的负责人,所以塞尔维亚政府在事前是知道刺杀事件的,虽然未必是他主使。由于奥塞两国的紧张关系,塞尔维亚政府也很难有效地控制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虽然塞尔维亚政府在事前曾通报奥匈帝国,但意思表达得却非常含糊,以至于并未引起奥匈帝国的重视。

奥匈帝国决定利用这一事件彻底消灭塞尔维亚,并竭力争取德国的支持。但德国的态度则较为暧昧,可以说德国是被奥匈帝国不情愿地拖进危机的。威廉二世的智力显然不足以应付这样一场危机,他的态度多变,狂妄和软弱交替出现,却始终没有一个鲜明的态度,以至于在危机中被奥匈帝国越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

虽然奥匈帝国处心积虑地想借萨拉热窝事件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并于年7月29日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但可耻的是庞大的奥匈帝国居然被小小的塞尔维亚打败了。奥匈帝国在这场自己挑起的战争中被塞尔维亚打得一败涂地。战事一直绵延到冬季,奥匈帝国军队既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装备也极为糟糕,指挥和后勤更是一塌糊涂,士兵们好几天都吃不到东西,严冬时还穿着夏季的军装,这样的军队根本就没有战斗力,战争的结果是2.8万人战死,12万人负伤,7.6万人被俘。

奥匈帝国的军队是其境内各个民族的一个大杂烩,军队传达命令竟然要用15种语言。为防止少数民族的叛乱帝国军队故意不按照民族成分编组,而是将各个民族混编。军队编制之混乱到了连排长都听不懂自己手下的士兵在说什么的程度,士兵们也根本听不懂军官的命令。这种情况到战争后期越发严重,帝国军队的基层指挥几乎瓦解。为弥补战争的巨大损失,帝国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征召少数民族士兵以及提拔少数民族军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官兵的素质而且使分裂主义的情绪在军队中蔓延开来,忠于帝国的德意志人和克罗地亚人在军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少数民族官兵对于帝国并没有效忠的热情,战事不利时往往公开拒绝作战甚至哗变。奥匈帝国只是完全依靠东线德军的保护才免于被庞大的俄军消灭。

截至年底,加上被俄军歼灭的部分,奥匈帝国一共损失了大约万人,其中50万人负伤,18万人被俘。奥匈帝国在战争的第一年便丧失了军队的主力,在以后的时间里奥匈帝国基本上失去了独立作战的能力,彻底沦为德军的附庸。奥匈帝国唯一还能够独立作战的战线就只剩下了南线,对手是能力低下的意大利。

而俄国自然也不放过这个机会,准备对奥匈动武,随着俄国开始了总动员,德国已经没有选择了,如果不立即开战施里芬计划就要破产了!7月31日午夜,德国向俄国提交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8月1日,别无选择的德国宣布开始总动员,当日晚间俄国拒绝了德国的最后通牒,德国向俄国宣战。

同时德国也向法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18个小时内宣布法国在德俄战争中保持中立。

法国拒绝了德国这一要求,并宣布总动员,对德开战;

德国为实施施里芬计划向比利时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比利时允许德军借道进攻法国,要求24小时内给到答复。而比利时无所畏惧地拒绝了德国的这一无理要求,国时向英国发援求。

德军撕毁了年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伦敦协约》,派出4路大军入侵比利时。英国无法容忍法国再一次被德国削弱,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均势就会被彻底打破。英国借口未收到德国的答复而向德国宣战。至此欧洲六个大国中的五个都已卷入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有时候猪队友,也是麻烦的制造者,德国在还没有做好准备时,就被猪队友奥匈帝国拖入了战争的漩涡。

读《一战全史》,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和细节,让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只需要68元,总共四册,很划算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11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