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文化和商业是对立的吗

北京治白癜风的大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全文共字,阅读需要约8分钟

导语:它是一家网红书店,却有近30年历史。它从濒临倒闭到年营收12亿,位列民营书店之首,却被评价“太市场化,缺乏深度”。在文化与商业的博弈之中,它经历了什么?书店行业又经历了什么?

前段时间,在最近常去的一家商场里又看见了西西弗,这家店应该是新开的。这个装扮得像咖啡馆一样的书店,好像洞悉了我所有的去向一样,锲而不舍地出现在我面前。

近些年此起彼伏地冒出了很多网红书店,我还被朋友拉着去过钟书阁,所以推测装扮这么现代化的西西弗大概也是这些网红书店的一家吧,随便在网上一搜,却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么时髦的一家书店,居然年就成立了!

震惊之余,我开始好奇,90年代的一家书店变成现在这样,西西弗都经历了什么?互联网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为什么都没击垮它?实体书店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带着这些问号,我开始搜集各种资料寻找答案。总共花了将近一周时间,搜集阅读了40余篇文章和文献,有一些很有启发,有一些没有什么用,我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汇总提炼出来,有了一些收获。

从新华书店到民营书店

谈实体书店,就不得不提历史悠久的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在年诞生于延安石窟,肩负着党报党刊的发行任务,此外还要为当时占比超过80%的农村人口送去社会科学知识,那时候的传播基本靠脚,广大发行人员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把书籍和报刊送去全国的各个角落,“他们渴了喝一口山泉,饿了吃一口干馍,有时到了晚上错过住宿的村庄,就露宿在茫茫的草原上或藏身到野兽出没的山洞里”。这可以说是书店最初的样子。

到了80年代前后,在解放思想的热潮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空前强烈,对知识极度渴求,“思想文化著作、尤其是哲学理论书成为时髦”,这样的氛围为书籍的大生产酝酿了肥沃的土壤。

任何民营经济的发展往回追溯,都会汇集到同一个时期,叫做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体制改革、搞活经济。图书发行业也从年6月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开始,先后于年6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年5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此个体书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发展,这些书店的货源也由只能向新华书店进货变为向书店和出版社多向性组织。

90年代掀起书店热潮

“90年代是书店的繁盛期,那时书店门口常见排队长龙,一书难求也是经常的事情。在还只有BP机和公用电话的年代,每天都有许多书友专门打电话,希望我们帮忙预留他想要的书。”从业近30年的老书店人朱钰芳如是说。

那个时代卖书是个高收入的风口,“一天就能赚90元之多,相当于自己在农村一年劳动工分的收入”,很多人就像电影《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角色一样,“卖书但不看书”。

而93年在遵义创办西西弗书社的薛野,则把个人理想融入书店。作为一个高考状元和一个北大肄业的青年,薛野在探索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有着不为人知的曲折。谈及西西弗成立的初衷,他说自己是一个讲座受益者和爱逛书店的人,希望自己做的事与此有关。当然,人总要生活,所以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是从北大肄业后,要挣饭吃,要活下来。

图源《西西弗的故事》

据说书店名称西西弗是一个希腊神话中的受难者。他每天都要推一块巨石上山,可每当把巨石推上山顶,石头都会重新滚落下来,他就必须从头再来,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后人常用他来比喻一种不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于当时的西西弗,他的一个朋友形容,“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书屋三面结结实实地码满了厚厚薄薄、五花八门的书,从哲学到史学,从政治到法律,从经济到科技,从文学到艺术……分门别类,琳琅满目,品位不俗”。从艰难起步到走上正轨,干了10几年,西西弗已发展为口碑良好的省级连锁书店。

图源《西西弗的故事》

薛野曾以为可以就这样干一辈子,只要做到极致就行了,没想到互联网的出现几乎摧毁了他的事业。

重生的西西弗:从濒临破产到年入12亿

到了年,互联网革命愈演愈烈,以当当网为首的互联网电商给实体书店一记重创。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在一份调查中指出,21世纪初的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危机之下,西西弗由第二代掌门金伟竹接管,开始转型,年,崭新的西西弗在重庆涅槃重生。

图源西西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11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