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745.html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几句话,“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用来嘲讽简体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割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青岛能够安然无恙,全靠德国的“良心”下水管道;欧洲人在地铁上喜欢看书,中国人只会刷手机......随着这些“神仙文案”背后的真相一个个被解锁,我们猛然发现,原来中国人“被套路”了。
最近两年才火起来的PUA其实早就被国内外“有心人士”盯上了,因为他们知道“文化自卑”的威力远远大于所谓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封锁。面对这种精神和文化层面的PUA,我们要做的是“先知己,再知彼,后致胜”。所以,本篇要聊的,就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汉字。
“国”字的演变曙光初现
我们曾以为,地球人都知道中华民族历史源于黄帝统一各个部落。然而,中国人觉得“理所当然”的结论,在这个地球上却“活”得有点憋屈,因为有的国家认为中国顶多也就年历史。比如90后“顶流”鞠婧祎就被日本称作为年美女,而不是年美女。
我们都知道,在法官和阿sir面前,要提供“不在场”证明并不容易,因为需要多个维度的证据同时有效、相互佐证;可在考古界,要提供“不在场”证明显得容易多了,没有就是没有,并不需要证明。因此,国内外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商朝以前的中国历史皆为杜撰,因为并没有发现类似商周一样的大规模文物和文字。
西周大克鼎那我们的历史真的“缩水”了吗?
并没有。要不然,上一秒还是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社会,下一秒就进入了发达的青铜文明?所以,商朝以前的中国历史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暂时缺乏系统化的考古结果而已。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实锤了中国至少年历史,那就是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年)申遗成功。这座古城从年首次被发现,到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整整走了83年。
这条路之所以走得这么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文字的缺失。
我们熟知的汉字“元老”-多年前的甲骨文并不是汉字的源头,甚至可以说离源头相差甚远。在考古发现中,我们找到的最早文字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河南贾湖遗址”——多年前的契刻,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多年,比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符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年。这些符号虽然在我们看来不像是真正的文字,但却是已发现的汉字最早前身,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等一脉相承。
贾湖刻符在中国神话故事里,汉字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受到“鸟兽足迹”的启发而造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虽然我们不知道汉字的发明者是谁,但它最早就是华夏儿女记录劳动和生活的一个过程。我们看看早期的汉字,每个字都充满想象力,却并未脱离现实;每个字都可以装裱起来,成为一件艺术品。
比如“年”字,上面“禾”,下面“人”,就像一个人背着一捆禾。看上去朴素简单,却寓意深长。在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一年只有一熟。因此,人们把谷物成熟所需要的的时间称之为“年”。所以,在古代,“年”代表丰收之季,代表人们对丰衣足食的殷切期盼。在现代,“年”的意义也重要非凡。不管是“过年”、“年夜饭”、还是“年终总结”、“年终奖”,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脚踏实地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仰。
“年”字的演变同样的开头,孕育了不同的结局
不管是在西方世界还是在东方大地上,历史总是惊人的一致。
公元前5世纪前后,人类文明“组团”爆发,智慧的花朵不偏不倚地洒落在中国和希腊两个毫无联系的国度。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明先贤(孔子、老子、孟子代表的诸子百家),西方的哲学始祖(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同时涌现。
东西方世界第一次产生链接,始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时候,东方的“掌舵者”是大汉王朝;而西方“话事人”则是罗马帝国。一东一西,两大“最高文明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差不多同一起跑线的中国和罗马,是如何哺乳和养育各自的文字?为什么它们最终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事还得从公元前年腓尼基人发明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也就是现代26个英文字母的前身,是腓尼基人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字母化的改造。跟象形文字相比,字母文字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是和乐高积木块一样,适应性极强。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根据这一套字母,用极低的成本来创建专属自己的文字,就像利用同样的乐高零部件一样,拼搭出的不同造型。比如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帝国创造了拉丁字母。
各类字母对比正是有了多个独立的文字体系“加持”,多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大陆始终无法统一,直至今天由40多个大小不一的国家组成。即使罗马帝国曾一度统治过欧洲很多地方,导致许多当地语言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但由于各地语言和文字不同,特别是书写的文字“各自为政”(比如后来的东罗马帝国主要统治希腊语言区,西罗马帝国是拉丁语言区),欧洲大陆最终还是趋于割裂。若干年后,也没等来类似中国“分久必合”的大一统局面。欧洲的分裂原因很多,但“文字的不同”必占一席之位。文字不同,则凝聚力骤减,向心力大大削弱。
汉字的走向,和欧洲文字完全相反。虽然我们不确定汉字的终极源头在哪里,但其中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诞生于黄河流域、哺乳于中原王国的汉字,伴随着华夏民族国力的日益增强、文化的繁茂昌盛,流向了中原地区以外更广阔的天地,像插了翅膀一样,越飞越远、越飞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领土的不断扩大。
那么问题来了,华夏民族强大的时候,汉字当然可以自由徜徉、诗和远方;可当中国四分五裂,或被外族碾压时,汉字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遇强更强的呢?
汉字,作为世上少有的表意文字之一,从出生起,就自带“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天然属性。比如前面我们展示过的“年”字。年的初始含义是“粮食成熟所需要的的时间”,表达了华夏人民希望通过辛勤耕作来获得丰收的愿望。所以,每个汉字展示的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古代汉字“书画同源”堆积在黄河流域两岸厚厚的黄土,不仅滋养了充满自律性和节制力的农耕文明,还孕育了我们赖以沟通和记录的汉字。试想,如果我们当时把汉字借给游牧民族作为参考,让他们创造自己的文字,这事能成吗?我认为成功率极低。因为游牧民族四海为家,没有固定的居所。也许对他们来讲,土地并不是用来吃饱肚子、养活一大家子的重要资源,而是暂时歇脚的地方;收获也并不是以“年”为计算单位,而是割完这茬割那茬。所以,一撇一捺的汉字并不能像字母一样成为普世的造字工具。
在时间的长河里,汉字的旅途从来都不是顺风顺水、一马平川。历史上,中国至少分裂过四次,包括战国(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三国(年-公元年)、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年-年)、五代十国(年-年);即使在大一统时代,汉族政权也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甚至取代,前者有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北宋时期的契丹,后者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
东晋,各个政权对峙汉字,最初作为王族和权贵的垄断资源,是如何从金字塔顶端流向最底部的平民阶层?如何在分裂的“乱世”里依然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如何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下征服了强大的对手?这位近万岁的老人又是如何克服了近现代的水土不服,在几近夭折后,逐步回血,直至满血复活,完成了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华丽转身?敬请期待。
汉字的演变参考资料: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强烈推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