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员工”们正在配餐。 岳依桐 摄中新网成都7月16日电题:探访成都“无声餐厅”:员工用表情和动作与顾客交流作者严易梦岳依桐“我叫徐梅,今年25岁了,我的愿望是赚钱去希腊旅游。”16日,在位于四川成都的“馋爱善食”餐厅内,聋哑人徐梅在纸上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许。“无声骑手”何伟将外卖送达。 岳依桐摄八个月前,徐梅成为“馋爱善食”的一名员工,朝着她的希腊之旅迈出大大的一步。“馋爱善食”是一家主营定时定量配送团餐的外卖餐厅,餐厅28名员工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因为微笑和动作是这家餐厅大部分员工与顾客交流最常用的方式,这家餐厅被称为“无声餐厅”。递盒、盛菜、包装……上午10时许,餐厅里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多舀一点菜。”“记住是几份。”餐厅老板邓如斌用话语配合着手势在旁耐心指导着员工。邓如斌告诉记者,虽然餐厅会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但每逢菜品变化,自己还是会亲自引导。年3月份,“无声餐厅”开始营业。邓如斌说,自己受朋友启发萌生了开店帮扶残疾人的想法,后来在女儿邓绮珈的支持、策划下将其付诸实践。谈及初心,这位模样和蔼的中年人说:“我不仅想给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更希望他们能得到成长和锻炼,最终走向更高、更大的平台。”开店之初,因为大部分员工无法用语言与顾客交流,送去的外卖常会因为超时等问题遭到投诉。邓如斌告诉记者,沟通困难时常导致聋哑人群体工作不稳定,实际上他们都很单纯,也晓得自食其力。种种困难并没有动摇邓如斌帮助残疾人的决心。年初,为了减少“无声骑手”送外卖时的麻烦,餐厅将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团餐。邓如斌不仅制定了配餐标准,还通过提前带骑手熟悉路线、安排专人与顾客沟通等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中午12时左右,记者跟随“无声骑手”何伟开始了他当天的配送工作。到达目的地后,何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