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名华文作家,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龙应台
心中有爱,才会去做怒目冲冠的事
看这两年关于龙应台最多的评论,多是说她徒有女人的慈悲。但是历史和社会的推进,难道就只能有男性高扬的旗帜,而不能有女性温柔的慈悲么?正如一个评论家所说,“父性面孔是城头的旗帜,只要有征服和胜利,它的荣耀就猎猎飘扬;母性的面孔是天上的月亮,只要有伤害和毁灭,它的哀伤就汩汩流淌。”看龙应台的所有作品,听她说过的话,就会知她心中有着大慈悲,她的书里,满含着黎民、苍生、草根、老百姓、普罗大众,写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悲伤与喜悦。
她是站在最普通群众中的犀利斗士
龙应台是个有烟火气的批判者,她说,“民主就是生活”。民主寓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20多年前,龙应台以犀利的言辞批判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采用普通市民最熟悉、最了解的形式,有效传播了自己的观念。
为了写那本时隔60年之后的纪念之作,她从自己的父亲母亲入手,走访了众多当年的老兵,以最深切的笔写出那些离难、破碎、牺牲、委屈、不平,这里面没有王侯将相,只有对普通人的悲悯,对普通家庭委屈的抚慰和对那一段历史的反思。
她是温柔坚定的母亲:百炼钢也成绕指柔
龙应台说,“对我而言,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件事,跟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你往往是为了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他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你往往是因为心中有爱,才会去做怒目冲冠的事。”看《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女人与小人》等书,常常会有错觉,这是龙应台吗?这个钢铁战士怎么成了一泓春水?
其实,她对孩子的爱与对普通老百姓的爱,从来不曾割裂过。“我在写《野火集》时,也在写另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这两本书,一本像刀剑,一本像温柔的羽毛,可是它们的核心东西是,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深切的爱,还是一样的东西。”
她是悲伤的女儿:总要到来不及了,才理解父母的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目送》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龙应台说,“《目送》是溪水冲过千山万壑看见大海的顿时的明白。”所谓“生死大问”,最壮烈的革命、最伟大的理想,不就是为了让最普通的人得到最寻常的欢乐吗?
20多年来,她始终置身于市井小民中摇旗呐喊
“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
民主就是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在龙应台看来,民主就是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那是如我们每日呼吸的空气一般不可缺少的存在;而幸福,投射到一个国家普通民众身上,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知道民主和幸福的所在,那是如明灯一样照亮每个人努力的方向。
龙应台:“民主,就是手上有一本护照,随时可以出国,不怕政府刁难;民主就是养了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凭自己本事上大学,不需要有特权;民主就是发表了任何意见不怕有人秋后算账;民主就是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讨回,不管你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党,不必讨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过日子;民主就是到处有书店,没有任何禁书而且读书人写书人到处都是;民主就是打开电视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凛然地说谎;民主就是不必为了保护孩子而训练他从小习惯谎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种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会突然被拿走,因为它不是赐予的。”
“所谓公民意识,基本上就是一个社会里的个人清晰地认识到几个基本原则。”
公民意识就是个人清晰地认识到几个基本原则
民主并不仅仅在于向执政者和政府的要求,更在于植根于每个人心中的公民意识。因为任何向政府的索求,最终会反馈到每个人的身上。龙应台始终坚持,只有当社会个体的公民意识足够觉醒,现实问题才会有真正改善的可能。
龙应台:所谓公民意识,基本上就是一个社会里的个人清晰地认识到几个基本原则,譬如:一、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当它不称职的时候,撤换它重组它是不必商量的根本权利。二、政府就是会腐败,而且一定会隐瞒真相,因此公民必须把自己的监督权发挥到极致。三、促进社会进步,公民不能消极地被领导,他必须主动、积极,他必须强悍。他要从跪着的位置站起来。
我不能容忍一个不文明的社会,问题是当强权政府被拉了下来以后,为什么车厢里还是乱七八糟的?这时你就会发现,“拳头”打出去之后,又会弹回来。“拳头”其实是打到了个人身上,是对个人的要求;那个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
“即使我最大块的文章,属于国家大事、天下兴亡的那种文章,你也会看到我叙事的方法,最后它总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对人的最深的关切。”
对人最深切的关怀才是龙应台的叙事核心
龙应台的每一本书里,不管是最深刻的批判,还是最柔软的叙述、回忆,都同样写满了“感恩,谦卑,悲悯”。她用母亲一般的博爱,关照着那些被遗忘的、被侮辱的、被伤害的人群。
龙应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很可能有负于一整代人……欠他一生一世,欠他整个回不来的青春,而且绝对无法偿还。你跟我这样的后生者,惟一能够为那个极其残酷的时代所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静止的时刻,抛开所有你以为重要的事情,用最谦卑、最柔软、最慈悲的心,听吧。
我知道我所谓的文字的影响力,我倒是一点都不觉得骄傲。作为一个难民的女儿,在台湾的穷苦乡下长大,是最底层最底层的人,我有一个自然而然很深沉的关怀,如果这20年,所有的作品要找一个核心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个东西,对人的关怀。
她白天写《野火集》,晚上给孩子哺乳
心中有爱,才会去做怒目冲冠的事
龙应台:我迷恋小孩,我可以白天写《野火集》,晚上给孩子哺乳。当月光照下来,我坐在黑的房间里喂奶,我觉得这才是人间一等一、顶天立地的大事。
言传身教孩子的公民教育无时无刻在进行
龙应台:“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中、恐惧中苟活。”
次子菲利普为争取自己权利与德国政府打官司
龙应台次子菲利普遇到德国政府要他去当兵,他不愿意。龙应台就跟他讨论,你的理由是什么?最后他们进入法庭跟德国政府打官司,菲利普找出德国宪法条文为自己辩护。
现在,菲利普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龙应台认为,“一个个人在一个集体里边,他的位置是什么,他有没有选择的权利?”
孩子成长对母亲的再教育
龙应台到台湾任公职,有赞助商经理表示可以让她去买五折的知名品牌的鞋,当孩子到台湾渡假,她准备带孩子去买。但是她的孩子对她说,“不过妈妈,你要知道喔,你去买就是腐败。”她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你在说什么?”孩子慢条斯理地解释:“经理的半价优待来自你和他们的合作,那是政府的行为。由政府行为所衍生出来的优惠,就不应该由你个人来接受,接受了就是公器私用,就是腐败。”(文章来自网易女人《中国女公民》系列第13期)
在中国文革的狂热中,在德国希特勒的民族主义热浪中,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趋势中,人人都是泥人,你要泥人怎么样跳出塑泥的大手掌去辨别客观的真伪呢?确实有些人,在举国欢呼:“嗨,希特勒”的时候,清楚地冷眼洞悉隐藏在爱国狂热背后的危机,目击是非价值的颠倒,弃德国而去。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的人,即使动了疑心,也没有能力作独立的判断。一个当过红卫兵的人告诉我:“当时我们冲进教室把老师拖出来打得鼻青眼肿,逼他下跪,我心里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可是大家都这么做,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所以我也定了心,放心地去打。”人云亦云是人的常态,自我觉醒、反抗潮流,是人对自己较高的道德期许,一种理想的追求。
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么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那么“知”和“行”是不是两回事呢?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这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所谓政府,是为我这个小市民做事的;他凡做一件事,我要用监督的眼光衡量它的效率与成果,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就得换人。事情做得好,不是我必须涕泪感激的“德政”,是他“分内”的责任。“政府”,通常是个很吓人的名词。
很长时间后的我才完全明白,常常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在战斗,而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恶,在为了控制世界而相互争斗。
——龙应台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事震惊,心余平静:
风暴交错似无情,
雨后盼得彩云归,一晌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