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山路与你共赏
通榆一中韩玉玲
年10月25日,我和陈翠平老师满怀期待踏上了共和国长子之城美丽沈阳。匆匆行进在辽宁省实验的校园,高大茂密、亮黄和褪绿相杂的柳树松树枫树温润扑来;一代教育家车向忱那厚重雄阔的塑像诉说着学校与共和国同龄的发展史;经济时代稀缺的雷锋塑像在碧空朗日下熠熠生辉!
在这里!在这地灵人杰的文化圣地孕育着无数的精英学子。年辽宁省实验高考分以上文科占比83℅,理科占比97℅,30人考入国外著名大学。在这里!群贤毕至,第九届“语通杯”东北地区知名高中语文教育论坛盛装开幕。在这里!五名青年语文破冰者勇立潮头,如簇簇星火倒映语文教改的深水区。
本次论坛展示的是新高考背景下的四节语文典型课例。分别由大连24中孙胜男授课群文阅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散文中痛的寄托》;东师附中杨威授课读经讲经《诗经·采薇》;哈一中赵小光(语文)、赵华瑞(历史)授课融合式课程《析文论史审美求真》;辽宁省实验关大伟授课整本书阅读《俗世奇人》(冯骥才小说集)。
群文阅读就是从广度上拓展,打破了单篇阅读的局限性,做到同一个问题多个文本。大问题带小问题,一篇带多篇,从一篇走向一群,有借鉴有启发,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和精髓。
孙老师在授课群文阅读时,以表格设问的方式让学生从主要描写对象、他人他物、环境、手法、精神实质和情感六个角度对必修课本《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小狗包弟》《记念刘和珍君》扫描式回顾,进而概括这几篇散文的相似之处即散文的特征以及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之后过度到解读迟子建的《泥泞》、鲁迅的《求乞者》、龙应台的《山路》三篇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面对苦境的不同态度。结合文本纵谈古今,面对苦境感悟体会,共同探讨文本的深思处、质疑处、豁然开朗处,体会人生中跋涉,或一个人坚强独行、或呐喊、或达观、或求索、或寄情山水的苦难观。
教师在课前以预习学案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畅谈个体感悟,依照问题剥茧抽丝,重点难点深思处再设置子题逐个突破。孙老师在广度上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句散谈三篇作者如何面对苦境后,又从深度开掘《求乞者》中“鲁迅”是不是求乞者?之后引入“五四”运动背景资料,结合《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阿Q正传》《藤野先生》《药》中“求乞者”的麻木、无自尊,解读文中的“无所为”,鲁迅说:“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然而鲁迅不是真的“无所为”,他不愿意麻木、卑微,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毅然站起唤醒麻木之人。这样解读文本,层次纵深,向高阶思维发展。
解读龙应台的《山路》时,老师引导学生定位文中重要语句,让学生畅谈文本体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蔡琴以圣洁之爱致敬杨德昌;胡志强以微跛之履走向患难之妻;马英九以孤独之思直面对手政客;沈君山以冰雪之心告慰岁月沧桑!其主题便是一个人、一条路、一辈子、一孤独。所以:人这一辈子,面对人心的大痛苦、人性的大痛苦、人生的大痛苦,必须以低到尘埃里的坚强去消解高姿态残暴无理的“苦难”!
相比迟子建的《泥泞》则侧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泥泞”象征人生苦难,其精神实质是诞生“跋涉者”,由作者面对夫死心痛上升到一个伟大民族度过苦难的方式——磨砺和锻炼,激励人们“不弯脊梁”的硬汉精神!
到此这堂群文阅读课接近尾声,老师说,古人是如何面对苦痛的呢?屈原上下求索,苏轼洒脱豁达,王维寄情山水。那么同学们你很欣赏谁的做法呢?是温室花朵还是松柏之志,抑或经霜风雪?
普希金说,灾难是希望的姐妹,会带给你快乐!课后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生死场》萧红、《八月的乡村》萧军、《颓败线的颤动》鲁迅、《寂寞》龙应台、《明白》龙应台。
整堂课的特点是容量大,课内篇目和主题篇目由“母题”一线牵连,大问题和小问题丝丝入扣,学生汇报大面积铺开,而且极富深度。教师驾驭课堂娴熟舒展,主题开掘上升到担荷人类苦难的高贵精神气质。令人震撼!但如果教师和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身边人的实例来阔谈直面苦境的方式,我想会更具感染力,使主题从文本走向生活,从人物走向自我,从个体走向群体。那么,探究的主题会更精彩,更可感!
整本书阅读旨在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本指向经典的文学作品、学术著作、语言学著作和文学理论著作。整本书阅读不仅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便宜CCTV品牌影响力采访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