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和璟璟国强去深圳的时候路过了西西弗书店,进去逛两眼,看到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随手翻开看了两篇,被文字所吸引。其实,这本书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想应该很多人都知道。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
即使这句话也曾经深深地触动我心弦,却一直没有强烈的欲望或者合适的契机去看这本书。
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人生之途有些迷茫的时候,这本书就恰巧进入了眼帘。这本书是以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书信往来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12-15年前的书信。但讨论的议题和思考并不过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引发我思考与共鸣的。但,我不知道是我强大的共情能力让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有强烈地解决了我现有困惑的通透感觉,还是因为目前的我既不处于龙应台母亲的位置,也达不到安德烈阅历的广度,又或者说我与父母之间的问题与他们之间的问题截然不同,导致我读完书以后的思考并不在于亲子的相处,更多的是对多元文化,身份认同,人生思考的感悟。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我在这些方面有困惑,所以,我就能汲取到书中关于讨论这些问题时的精华。而如果我人生中遇到其他问题再重新读这本书时,可能或许也能发现我现在读书没有get的点,或者新的认知。并不能预知未来的我,还是先说说现在的感受吧。
我觉得我也是矛盾哒,龙应台与安德烈两个文化,年代差异的母子所拥有的思想进行对话时,自己感觉有时候能从龙应台的文字里找到归属,一会儿又觉得我和安德烈的想法一模一样。所以,有时候自己也是困惑与矛盾的,他们的书信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来回博弈中感觉自己变的没有那么困惑了。或者对一些问题想的更通透了。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而母子之间的讨论让每个人都各抒己见又相互理解与尊重以后,或许就会和解掉自己之前一直纠结的东西。
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没有冲突,就找不到认同”,目前我的理解是没有比较,就会觉得所有东西都是理所应当。我觉得有认同感是幸福的,但冲突在我们看来好像就是困难。
还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德语有个说法: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这让我想起王小波说的“青年的动人之处,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感觉自己处于一种马上看破鸡汤的状态,却非常怀念自己被鸡汤迷倒的过去。但因为后一句是“老了却不保守,就是个没脑的人”,又觉得处于一种看破而不说破鸡汤的状态也是很棒哒,两种状态瞬间转换才是一种能力。
有一段关于价值认知的文字“你有没有想过,欧陆国家为什么社会福利占了GDP的45%,而美国却只有30%?这和他们对贫穷的价值认知有关。60%的欧洲人认为贫穷是环境所迫的,却只有29%的美国人这样看。只有24%的欧洲人同意贫穷是个人懒惰所造成的,却有60%的美国人认同这种观点。比较多的人认为贫穷是咎有应得,或者比较多的人认为贫穷是社会责任,就决定了这个群体的制度。”我之前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倾向于贫穷是自己导致的,并且很强烈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合适。我的思维是这样的,你想要什么努力就可以改善,即使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不能达到尽善尽美,但总会比之前好一些,是改善了一些的,我们个人的发展都受限于这个时代,但在大背景下,努力是可以改善的。而如果一个人不努力,他就应该心态平和地去面对他所认为的不公,因为你没有尝试去改变现状,是因为你的因导致你的果。看到这一段话后,忽然觉得我自己认为很正的思想好像也是我所生活的环境给我的思想烙印。
龙应台在安德烈遇到感情问题时说的一句话也很不错,“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应该有一些思想是和舒婷的“致橡树”有重合的。这句话和舒婷的“致橡树”都是我很喜欢的。我很喜欢龙应台,在儿子自嘲式的话语中,读出没讲出来的东西,并帮他排解。
所以,龙应台给安德烈的回信中是这样的“你说,使人生平添烦恼的往往是一些芝麻小事,你把失恋和打翻牛奶弄湿了衣服相提并论,安德烈,你自我嘲讽的本领令我惊异,但是,不要假装“酷”吧。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爱情受到挫折都是很“伤”的事,更何况是一个十九岁的人。如果你容许我坦诚的话,我觉得你此刻一定在一个极端苦恼,或说“痛苦”的情绪里。而毕业大考就在眼前。我牵挂,因为我知道我无法给你任何安慰,在这种时候。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的德国少年是否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和你一样,在法兰克福成长,他的故居我也带你去过。二十三岁的歌德爱上了一个已经订婚的少女,带给他极深的痛苦。痛苦转化为文字艺术,他的痛苦得到升华,可是很多其他的年轻人,紧紧抱着他的书,穿上“维特式”的衣服,纷纷去自杀了。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这篇读后感前面那个关于龙应台对孩子读书的思考,引人陷入思考。我不否认看到那句话已经让人有所沉思,但看了那句话的出处“给河马刷牙”,会让我们对这句话的思考更加饱满。这或许就是片段化阅读没办法带给我们的完整感。
还有一些讨论,也是让最近的自己茅塞顿开,因为读的很有趣,大概在从深圳飞回北京的路上不觉得坐在机翼旁边轰隆隆的发动机太吵,不觉得三个半小时的路程太久。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