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的心态,决定了补习班的地位为何家长们这么热衷于带孩子上补习班呢?大致有这3种心态。与其担心落后,不如追求同步。有的家长认为假期是赶超的最好时间,看着周围人都带着孩子在补习,担心自己孩子在假期就落后于别人。因此,为了开学能“赢在起跑线上”,假期让孩子赶紧上起补习班。与其焦心结果,不如花钱省心。在很多家长看来,虽然孩子补习提高不一定多大,但是不补一定不行。孩子成绩差就是自己没学好、脑子笨,而做家长的,能做的就是花钱让他上个补习班,早送晚接的,也算尽力尽责。与其花费时间,不如退而让位。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自己陪不了孩子,或辅导不了孩子,觉得补习班更专业,有老师管着,还能帮自己照顾到孩子,因此把孩子放在各种补习班。
这每天接送,钱也花了不少,找的还是名师云集的机构,但最后的成绩结果却是:微乎甚微、于事无补,甚至还有倒退的,这是为何?
二、补习班不一定能使成绩提高,甚至会影响学习成绩1、补习班会扼杀孩子的主动学习,降低独思能力。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指出:有意义学习才是主动的、高质高效的学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一些方法尽力避免机械学习。以主动性为指导发挥学生基础性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得主动,又学得扎实。而在补习班里的课程更多是老师教授课题,孩子听讲、练习课题,记下背诵老师讲的内容,这实际上更多的是机械学习,孩子只是在这样被动的学习中反复填塞教师的教授方法。长此以往,孩子失去独立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是寄希望于教师的直接讲授。或许有家长会问,这样就算孩子没有独立思考,但还是参与了学习呀,孩子为何成绩还是一点没提高?别急,再来看看这种学习方式的效率。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用数字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在塔尖,“听讲”这一学习方式,也就是我们传统补习班最常用的方式。可悲得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效率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所以,补习班不仅让孩子缺乏独立思维,关键它的学习方法还效率低!2、补习班会削减孩子的学习兴趣,增添情绪压力上个周末的下午,在路上遇到很久没见到的侄女。她今年刚上高中,正在奔赴在去补习班的路上,已经上了一上午,下午正准备去。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小心的询问了她的近况,她坦言目前已经上了4个补习班,压力太大了,一提到补习就觉得很烦。上学时完全没有周末,放假了也没有自己的时间,但为了父母的要求,只能继续坚持。侄女的个例也是许多孩子的心声,虽然有情绪压力,但由于父母的坚持和要求,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大大削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家长们却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德国文学家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对补习没有兴趣,学习记忆也一样会削减,学习记忆削减了,学习成绩也自然会下降,这也是连锁效应。除了学习兴趣,还会给孩子增添很多的压力,甚至情绪失控,比如,近日的一个新闻:四川乐山一名11岁的男孩因为家中所报的暑期补习班太多,竟然带着家中户口本闹到派出所要求分户,哭着说不想在这样的家庭了。3、补习班会吞噬孩子的业余空间,增加无效学习
进入学龄期以后的孩子心理发展都有了一定变化,这也导致在这之后的孩子开始在意自己的课余时间和私人空间。由于报的补习班占了孩子相当多的课余时间,实际很多孩子在补习班上课时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完全游离在自己的世界中,或只是简单记住一些概念,学习过程大部分是无效学习,这样补习效果也大大降低。就像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对“1万小时定律”的解释和补充,要想在1万小时里成为专家也只有在刻意练习(有效学习)下才有用。在补习班上,孩子在无效学习,但家长们却并不知情,或许你的孩子只是看上去很努力。那么孩子成绩要如何提高呢?先来找找孩子成绩差的根源。三、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15种基本的欲望和价值观所控制的。而其中的一个本能是“好奇心”(即学习的渴望是不可抗拒的)。这说明,学习是人类的天赋和本能,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出生就拥有惊人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学习能力是贯穿一生的。因此,孩子成绩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真正不爱学习或脑子太笨,而是受内在的心理、情绪、习惯,外在的学校教育、环境等影响,而内在的因素更多是受父母的影响。所以,补习班代替不了家庭教育,越补越差!01父母将焦虑转嫁给孩子,是孩子厌恶学习的元凶。“给了你美好的童年,就给不了你美好的人生”,家长对于孩子的严管和责骂,不可否认是希望孩子好,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家长没有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去考虑,更多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去为孩子规划人生。这源于一种心理投射,即自己曾经没有做到的希望孩子去做到,孩子是最亲近的人,孩子能做到便是自己做到了。孩子成绩不好,就像自己也失败了,从而把自身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学校教育的主要核心是学习,而亲子关系的主要核心是爱,不是成绩。生活中,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除了物质,更多的是成绩,这就导致互相的心理需求不对等。所以,家长看到的总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家长对成绩越看重,孩子对成绩越厌恶。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转变策略:调整心态,以身作则。给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认真与孩子沟通,弄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其次,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