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郭宇宽
受访:龙应台
一身轻松,削瘦、目光敏锐、神情干练的龙应台,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像行文中那种咄咄逼人,更多表现出平易朴素的一面。两个孩子长相英俊、气质文雅,令她时时展现出母亲的骄傲。
谈话重点围绕着知识分子与政治的话题来进行。而谈话的最初,当然不免从80年代风行中国知识圈的《野火集》谈起。
郭宇宽:大陆读者最早认识您,是因为那本鲜红封面的《野火集》。但作为知识分子,困难的也许并不是一时发出呐喊,而是终身保持这种激情。
龙应台:写那本书时,我怀有一种纯真的正义感,路见不平就拔刀而出。现在看来,并不成熟。但我觉得比较安慰的是,这本书出了快满20年后,还会不断接到台湾读者来信。最近接到一位出家人来信,她寄来一册佛学书籍,附了长信,称20年前是因《野火集》而发现对社会的责任,走上学佛之路。还有一次,我到台湾较荒野的东南山区,碰到一位民间运动领袖,他说他之所以长年不懈为最弱势群体争取权利,就是因为当年读了《野火集》。我认为,虽说这本书是天真的正义感的产物,但一个社会若无这种天真的正义感,就难以进步。
郭宇宽:很多不合理的事,背后都有深层原因,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合理性,你曾提出“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的问题,但回过头来看,中国近现代这段历史,不少人有时连沉默的权利都没有。今天您怎样看当时的表述?
龙应台:如果看十几年之后我写的《百年思索》,对比当年《野火集》,中间差别非常大。现在我更北京能治白癜风病的地方北京中科医院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