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年8月底开始的毕业旅行,是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开始的,一路从北到南、从西往东再往西地弯弯绕绕33天。
图中的红线就是我的路线,布鲁塞尔-海牙-阿姆斯特丹-科隆-海德堡-慕尼黑-萨尔茨堡-布拉格-柏林-华沙-布达佩斯-维也纳-苏黎世-琉森-因特拉肯-日内瓦。当时由于对从德国南部的慕尼黑到北部的柏林,以及从奥地利东部的维也纳到西部的瑞士边界的距离估计不足,兜兜转转地多走了很多回头路。更加正确的路线应该是蓝线,这样的话就可以在北边从西一直向东,然后在华沙再往南往西地转回来。
从图中可以看到,比利时在荷兰、德国、卢森堡、法国的包围之中,直至今天其官方语言仍然是:荷兰语(北部占58%的弗拉芒人所用的语言),法语(南部占41%的瓦隆人的语言),德语(东部大概1%的德意志人),而唯独没有“比利时语”。这可能也是今日的欧盟主要机构的总部选择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原因吧:它确实体现了大一统的欧洲文化和人种的融合,因此布鲁塞尔也被称为“欧洲首都”。
布鲁塞尔街头关于欧元的宣传画,构思巧妙。欧盟总部大楼离老城区大约有两公里,我当时主要在老城区逛,所以没有去。
欧洲历史上并没有比利时这个国家,它的领土曾经分别是荷兰和法国的一部分。年拿破仑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布鲁塞尔南部)败给了反法同盟,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把当时的比利时全部划给了荷兰以削弱法国。由于荷兰是新教国家,而比利时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再加上当时经济的原因,年比利时人民在布鲁塞尔爆发了独立革命,取得了法国和英国的支持,最终在年正式宣告比利时王国的独立,并承诺其永久中立国地位。随后荷兰和比利时爆发战争,直至年荷兰才在和谈中承认了比利时的独立。
布鲁塞尔国会广场上的纪念柱,顶端的雕像就是首任国王利奥波德一世,他是当时德国境内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小王子,是后来继位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舅舅。年比利时独立时为了选择一位能被周边大国所接受的国王,向他发出了邀请。他在拒绝了希腊的国王王位邀请后,于年宣誓成为比利时国王。我当时还很不理解没有王室这种特权阶级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主动邀请非本国的人成为国王?后来我才明白,在当时强国林立并且彼此联姻的欧洲,没有一位有背景有关系有实力的国王领导,新独立的比利时根本不可能被列强承认。
利奥波德一世是一位不简单的人。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和英王乔治四世的唯一婚生子女夏洛特公主(维多利亚女王的堂姐),当时英国名正言顺的王位继承人。这本来是政治联姻,但却出人意料地变成美满婚姻。可惜在一年半之后,21岁的夏洛特公主因为难产大出血而死,她所生的男婴也夭折。夏洛特的墓在西敏寺,上面有一尊公主抱着她的孩子,一位天使从天而降来接他们,而周围的人在哀悼的雕像。这一悲剧给当时的整个英国都带来严重打击。乔治四世当时已经不可能再有子女,于是他的弟弟们看到了希望,纷纷抛开情人开始寻找欧洲门当户对的女子联姻,寄希望于拼出一个合法继承人。很难说利奥波德在爱妻和孩子惨死后是在什么心情下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了乔治四世的四弟,二人婚后他的姐姐终于生下了维多利亚女王继位。后来他又把自己弟弟的儿子阿尔伯特介绍给维多利亚女王,促成了他们的长久婚姻。他在年没有成为国王之前,据说与一位酷似夏洛特公主的演员结婚,但在成为国王后因为要有受认可的继承人,这段婚姻结束,他另娶了法国公主,给自己唯一的女儿取名夏洛特。不能说他没有真心,但利益与权势对于他自始至终都是重要的。
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王宫,建造于-年。历史上比利时王室曾经居住于此,现在已经搬到了郊外。和法国、英国等历史悠久的王宫相比,比利时王宫的现代气息要浓一些。
王宫内的这个厅别具一格地用绿色闪光的石头来装饰,和寻常的壁画天花不一样。现在这个厅用来展览一些现代科技产品,古典与现代融于一体,恍惚中像是历史长河中两个不同时代的错位相逢。如果说首位君主利奥波德一世在历史上还是受爱戴的开国君主的话,他的儿子利奥波德二世就因其在殖民地刚果的残忍政策而备受争议。年-年,刚果的一部分领土成为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殖民地,也就是说他在这个地方的一切行为不需要向政府和国家报告,收益也不需要上缴国家,一切都是他个人的。结果在此期间,据估计刚果死了-1万人!这些已经无法发出任何声音的人类的鲜血,换来的是比利时作为今日最大的钻石贸易集散地的繁荣。就像是电影《为奴十二年》TwelveYearsasaSlave中所体现的,这是一种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伤痛,更没有所谓的公道正义可言,连“迟到的正义”都没有!直到年,刚果才从比利时的殖民统治中获得独立。
布鲁塞尔属于比利时的法语区,以布鲁塞尔为界,以北为荷语区,以南为法语区,两边的人们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渊源,内部矛盾不断。但两边的人们基本信仰的都是天主教(约占80%的比利时人口)。图为布鲁塞尔的大教堂St.MichaelandSt.GudulaCathedral,于年始建,后来经过了两个半世纪的扩建,才修成今日的规模。
大教堂内部,中轴线两边的廊柱上的雕像是十二门徒,阳光透过玻璃彩窗照进教堂中,在柱子和地板上留下了五彩斑斓的光。图片中间的布道坛右边,有当地人在静坐着看手机。虽然我仍然觉得基督教的博爱只是对于和他们同一文化同一种族内部的博爱,比如不要说殖民地,就连比利时的法语区和荷语区的人们都很难相容,但教堂内部的确是平心静气的好地方。
布鲁塞尔的老城区随处都是十几世纪的古典建筑,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市中心著名的大广场GrandPlace。大广场的建筑基本都是12-17世纪建的,风格包括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等,历史上是各个行业组织的会址商铺及政府官邸,今天仍然是布鲁塞尔的商业中心和市政厅所在地。雨果曾在布鲁塞尔住过,感叹这里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对此我也深表赞同!
大广场的一角,左边有高高塔楼的就是市政厅。正面那一排古典建筑中,从左边数过来的第三栋房子,顶楼上有一只金色的展翅天鹅,那是天鹅咖啡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草拟《共产党宣言》的地方。
市政厅的正面。市政厅始建于年,上面的塔楼高约91米,上面雕满了精美雕像,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可惜我去的那天市政厅关门了,没能进里面参观,听说里面的天花和壁画精美绝伦。
市政厅外墙那数不清的雕像中,其中两尊的大特写:两位衣着发型、表情动作各异的美貌女子,从衣着打扮去猜测她们的身份地位,后面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雕像的栩栩如生可见一斑。
大广场的另外一角,左边有尖顶的建筑物是国王之家MaisonDuRoi,里面有博物馆。整个大广场都是被整整一圈的造型各异却同样精美的古典建筑所环绕,让我留连忘返。唯一不好的就是人实在太多了,似乎整个布鲁塞尔的游人都聚集在了这里。据说每两年的8月,大广场会有鲜花地毯节,到时整个广场的地面都会被用鲜花组成的地毯铺满,可以想象那时的美丽与盛况!
离大广场不远的一处老街的角落里,就是著名的撒尿小童MannekenPis小于连的雕像。关于这个铜像有不同版本的传说,基本意思都是在一次即将要发生的火灾/爆炸中,机智的男童小于连通过撒尿浇灭了引线,从而救下了整座城的故事。今天这个在原位的铜像已经是复制品,原品收藏于大广场国王之家的博物馆中。男童原先是光着身子的,后来许多国家的不同组织或个人纷纷给他捐寄衣物,所以布鲁塞尔市政府会根据不同的纪念日给雕像穿上不同的衣服,收到的衣服也收藏于国王之家中。我没想到的是这个雕像那么小,藏在街角不起眼的地方,铜像本来又是黑色的,一个不留意就会错过。
比利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欧洲小国,总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而我国单海南省就有3.4万平方公里。布鲁塞尔和国内的城市比起来的话,更只是个小城市,大概只有2%个广州的面积。即使如此,想到比利时的建国历史、殖民历史、王室历史,以及今日它内部的“南法北荷之争”以及在欧盟中的重要作用,还是不免有风云起伏的感觉。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一个人乃至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其实不论“大小”,有时候也足以踏动杠杆撬动地球。
凯伦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