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之海拜占庭火攻武器希腊火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希腊火”是古代西欧人和阿拉伯人对拜占庭人特有的一种火攻武器的称呼,拜占庭人则一般多称这种武器为“海火”“液体火”“流动之火”“防备之火”等等。这种武器现已失传。据说,是叙利亚建筑师、工程师加利尼科斯(Callinicos)于公元年发明了它,并将其配方带到君士坦丁堡。它是一种可燃的液体,看上去和油类似,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且容易附着于物体表面,还可在水上燃烧,甚至有观点认为它可以遇水自燃。它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因而拜占庭帝国将其配方视为机密。尽管配方已经失传。但是后世的专家仍以考证和实验,尽可能地还原希腊火的庐山真面目。主流意见认为,希腊火的主要成分是俗称“石脑油”的蒸馏石油①,在制作时按比例混入硫磺、沥青、松香和树脂等易燃物。有观点认为还会加入硝石(不过存在争议)。最后,混合好的材料被加热融化,成为了一种易燃液体。也就是希腊火。奇怪的是,在12世纪,拜占庭人马尔库斯出版了一部著作,介绍所谓的希腊火配方,拜占庭人能容许这部“泄密”性质的著作出版,或许是因为没有人能按照这个配方制成真正的希腊火。由于国内资料的匮乏,笔者无法了解马尔库斯的希腊火配方。不过在帕廷顿(Partington)所著的《希腊火和火药的历史》第二章中对马尔库斯的作品有较详细的探讨。希腊火的用法多种多样。拜占庭皇帝利奥六世在自己所著的兵书《战术》中,介绍了三种用法:1、将希腊火装入罐中,用手抛掷;2、用投石机发射装有希腊火的罐子;3、利用虹吸管喷射希腊火。

装希腊之火与铁蒺藜的手榴弹

希腊火一般被装在木桶中贮存和运输。在陆战中,如果使用前两种方式,那么可以将装有希腊火的罐子先投掷,再点燃。发射时往往带有巨响和浓烟。如果使用虹吸管喷射希腊火,那么可以先点燃它,再用虹吸管喷出。拜占庭军队装备有单兵使用的小型喷火筒。也有观点认为,士兵会先喷洒希腊火,再发射火箭将其引燃。在海战中,拜占庭海军一般利用比上述的小型喷火筒更大的虹吸管向敌船喷射希腊火,从而点燃和烧毁敌船。关于希腊火在海战中的具体作用,似乎没有太多的详细资料,比如拜占庭公主安娜.科穆宁在自己的历史著作《阿莱克修斯传》中就对希腊火语焉不详。好在《战术》一书中对此提及较多。依据书中的介绍,在海战开始时,应该向敌船发射装有毒蜥蝎子等动物的罐子,扰乱敌船上的敌军。然后投掷生石灰,制造烟雾,不仅能令敌人如堕云里雾里,还可能令敌军致盲。第三步,投掷带有铁蒺藜的罐子,敌人一旦踩中,就会受伤。最后,以希腊火点燃敌船。敌人肯定四处救火,难免就会踩中铁蒺藜,无法移动。一本古书中的插图显示了一次拜占庭海军使用希腊火制敌的战例,图中的拜占庭海军以轻便的小船作为诱饵,引诱敌军大船出战,小船则在诱敌过程中向水面洒出大量希腊火,并将其引燃,燃起的大火则借助风力烧毁敌船。希腊火能够发挥巨大的威力,靠得不仅是本身的易燃,也依靠与它配套的装置。希腊火的喷射器是铜制的,结构并不复杂,类似现代人司空见惯的儿童水枪,不过体积更大,喷口更粗。想要使用希腊火,单凭虹吸管喷射器是不够的。在希腊火被从密封的木桶取出后,拜占庭士兵还需要用铁锅对它进行加热。这种铁锅中必然拥有压力阀和安全阀,否则希腊火很难被加热,还会极易挥发。同时,储存它的装置中也要装有安全阀和压力阀,不然容易意外爆炸。《拜占庭海军秘密武器希腊火探析》一文中称:“事实上,也没有文献记载配备有希腊火的船只发生过爆炸,这表明海军士兵的训练有素及希腊火的装置设计的精巧合理。”不过,就没有文献记载配备有希腊火的船只发生过爆炸这一点而言,可能只是因为关于希腊火的记载不多。在海战中,还有一种专门为使用希腊火而设计的船只,小巧灵活,但是十分坚固,可能被以浸湿的厚重兽皮包裹。有观点称希腊火的发射装置安装在甲板之下,不过在有的古代绘画中,希腊火的发射装置是安装在甲板上的。希腊火为拜占庭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年,阿拉伯人围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海军依靠希腊火,消灭了阿拉伯人的舰队。为拜占庭人最终击败阿拉伯人做出重大贡献。阿拉伯人的哈里发③摩阿维亚(Moawiyah,-)被迫求和,就与拜占庭签订了合约。合约规定b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双方在30年内不得互相发动战争,且阿拉伯帝国必须每年向拜占庭帝国支付枚金币,50名奴隶和50匹马作为贡金。这场战役后,许多东欧国家的领袖(阿尔瓦人的汗王和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首领)意识到拜占庭帝国的强大,于是纷纷向拜占庭示好,甚至称臣。罗姆里·简金斯这场拜占庭人的胜利不吝溢美之词,高度评价道:“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著名拜占庭史学者奥斯特洛格尔斯基与罗姆里·简金斯所见略同:“这一胜利使欧洲免遭阿拉伯军队的蹂躏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征服,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胜利本身,它可以被视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希腊火在这场战役中自然功不可没。公元年,阿拉伯人卷土重来,再次围攻君士坦丁堡。这一回,他们的海军出动了艘舰只。但是在拥有希腊火的拜占庭海军面前,居然仅有5艘战舰幸存。年,基辅罗斯伊戈尔派出舰队远征拜占庭,拜占庭人又一次凭借希腊火击败了敌人。但是,拥有希腊火并不意味着拜占庭人在海上将所向披靡。在希腊火诞生后的二百多年中,拜占庭海军数次遭遇大败,甚至被克里特海盗在沙索斯(Thasos)海战中重创。在阿拉伯人的攻势中,拜占庭帝国丢失了西西里岛和克里特岛,拜占庭在西地中海的军事基地和商业基地也渐渐被阿拉伯人蚕食,制海权不断被削弱。罗斯人也不断侵袭君士坦丁堡,光主要的侵袭就有四次,在这四次交锋中,拜占庭只有一次拿出了希腊火。对于希腊火在这些关键时刻没有大显神威的原因,后人做出了诸多推测。一些观点从细处着手,认为这是军事技术和政治博弈两个元素造成的结果。军事上的原因有:1.在开阔的海面上,船只可以迅速地在海上大范围移动,装备有希腊火的战船难以接近敌船,喷射火焰。只有在狭窄的海峡一类的水域中,敌船缺乏移动转圜的余地,装备有希腊火的战船才能较轻易地接近敌船,用希腊火将其烧毁。所以,希腊火在多数情况下适合防御作战,而非进攻。2.在认识了希腊火的特性后,阿拉伯人想出了对策来削弱希腊火对自己的伤害。阿拉伯人在面对希腊火前,会以潮湿的覆盖物覆盖船只的要害。士兵也换上潮湿的衣服。这样就不容易被希腊火消灭。3.从公元9世纪开始,各国海战中普遍使用快速的桨帆船。主要的战斗方式是以船首的撞角撞击敌船侧弦,然后让士兵登上敌船展开近战。而一旦卷入近战,以大型的希腊火喷射器烧毁敌船的战术就难以施展了。4.天气因素也会影响希腊火的发挥。如果风力不够,希腊火的射程就会较小。如果风向不利,希腊火则可能反烧自己。综上所述,希腊火很少能在远离陆地的进攻性海战中充分发挥效用,但是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大放异彩。

政治上的原因有:

1.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拜占庭帝国所面对的陆上威胁要大于海上威胁。于是削减了海军的规模。海军规模缩水也减少了希腊火在海军中的装备。而希腊火在海上的表现最为抢眼。所以在失去了许多在海上舞台中表现的机会后,希腊火就少了许多用武之地。2.拜占庭的海军舰队分为三种:帝国舰队,地方舰队和军区舰队。帝国舰队的基地在首都君士坦丁堡,负责保卫首都;地方舰队则分布在地中海的各个港口,负责保卫航线和沿海地区。皇帝对这两种海军舰队的控制力较高,尤其是对帝国舰队。可是军区海军就不大受皇帝的控制,因为根据军区制,它们受各个军区的将领管辖。所谓的军区制,也称“塞姆制”,指的是将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划分为一个个称为军区的区域,军区中实行战时体制,行政权力附属于军事系统。作为军区领导人的将领,对军区的控制力很强。因此一旦军区的实力过强,管理军区的将领难免对皇帝的地位造成威胁。所以在向海军分配希腊火时,皇帝会令帝国舰队拥有最充足的希腊火供应,地方舰队次之,各军区舰队最少。而军区舰队是拜占庭海军舰队的重要组成部队。他们的希腊火供应较少,就减少了希腊火在战争中登场的机会。也有一些观点看起来推测成分较多。有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希腊火技术早在公元9世纪初就已经失传了。另一种观点不认可希腊火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失传了,而是认为拜占庭人刻意不在小规模战斗中使用希腊火,因为敌人一旦熟悉希腊火,就可能掌握希腊火的秘密。年哈泼斯杂志画家笔下的希腊火弹射器正如前文中所言,希腊火是拜占庭的机密。而拜占庭统治者也为保住希腊火的秘密而下了功夫。不仅希腊火的配方被禁止以文字记载下来,而且接触希腊火的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只能知道关于希腊火的制作与使用的部分知识。《拜占庭海军秘密武器希腊火探析》中评价这种保密机制说,希腊火的配方和使用流程与现代的可口可乐极其相似,配方和容器的生产受到“中央工厂”(centralplant)的直接控制,希腊火不会一开始就被制作完成,而是会被制成半成品,和容器一道被送往各个“分销商”(distributors)。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相当于“中央工厂”的部门一定位于君士坦丁堡,可能在某个主要的武器库里。而相当于“分销商”的则是各支需要希腊火的军队。这些军队会将希腊火的半成品放入前文所说的铁锅中加热为成品。由于这种特殊的铁锅的设计原理没有多少人知道,因此外界很难得知如何将希腊火的半成品制成成品。《拜占庭海军秘密武器希腊火探析》的作者认为,希腊火的喷射器的设计原理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不过该文章也说了喷射器的结构并不复杂,类似现代的儿童水枪。所以所谓的喷射器的设计原理是否没多少人知道这个观点应该值得商榷。对希腊火的保密工作不止于此。为制造装备希腊火的船只的造船工、制作喷射器的工匠、制作铁锅的工匠和制作希腊火的工匠这四种工匠,不会被安排在同一个场所做工。他们也只知道自己这道工序的技艺,而不会对从制作到使用的所有工具完全了然于心。这样,即便这四种工匠中的一部分泄露了秘密,或是部分相关设配被敌人获取,也不会导致外界可以完全地掌握希腊火的秘密。例如,保加利亚人在年获得了36根喷射器和一些液体,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么使用。很少有人能彻底地了解希腊火,这无疑有助于保密,但也限制了希腊火的传播,或许它的最后失传也和严格的保密技术有关。对于后世的研究者来说,完全了解希腊火的人是哪些人一直是个难题。有一部编年史,声称只有皇族和一个名为兰普洛斯家族(Lampros)的家族才知道希腊火的配方,他们负责将这个秘密代代相传。不过这一点不大可能。因为即便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兰普洛斯家族,那它必然在数百年的时间内一直受到皇帝的信赖。然而拜占庭史上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如此幸运,因为如果有哪个家族与当朝的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当改朝换代之后,这个家族与新任皇帝应该很难建立密切的关系。而且,史书中也从未记载兰普洛斯家族存续了几百年。也有观点称加利尼科斯家族是希腊火秘密的守护者,他们受到宫廷的严密监视。不过和所谓的兰普洛斯家族相比,不见得加利尼科斯家族更有可能负责希腊火的保密工作。也有人认为只有皇族才知道希腊火的配方,据说大皇宫和君士坦丁堡主要的武器库间有一条密道相连,皇帝可以随时地监督和控制希腊火的研制和制作过程。鉴于拜占庭政府垄断了丝绸的生产,那么同样地垄断希腊火的生产也不是不可能。并且,从拜占庭皇帝留下的文献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一向强调皇帝不能泄露希腊火的秘密,可见这一秘密由皇族掌控看起来理所当然。这些文献中最有名的是君士坦丁七世的著作《论帝国政府》,这本书是这位皇帝用于教导儿子的经验之谈。书中强调儿子必须小心提防外国人通过各种渠道窃取拜占庭的国家机密—比如希腊火。甚至对其他的、以后的拜占庭皇帝说了狠话:“作为上帝在人间的神圣代表,拜占庭皇帝如果将这‘火’的秘密告诉任何外国人,那他就不配称为基督徒,也没有资格继续担任官职;为了避免秘密的外传,皇帝也不应该将此项秘密告诉身边的侍从和文武大臣,防止他们在金钱的利诱下违背诺言。”《阿莱克修斯传》提及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在修建几艘装有希腊火的特殊船只时,亲自督工。本来书中的这一记载平平无奇。但是如果考虑到拜占庭视希腊火为机密,或许这位皇帝是抱着防止希腊火的秘密外泄的用心,才亲自督工的。但是,即便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兰普洛斯家族,也应该有其它群体,比如说一个从事机密工作的官僚机构,来协助皇帝管理希腊火的制作,保守和传承希腊火的秘密。只不过,就目前而言,可以说拜占庭史书中从未提及这样的机构。有人认为武器库的主管官员(被称为“tribunus”或“praepositusfabricate”)和总理大臣(magisterofficiorum)可能就是管理希腊火的官员。但是前者地位较低,无法参加御前会议②,所以不能直接向皇帝负责,应该没法替皇帝从事如此机密的工作。而后者的职权范围自8世纪起就在不断地缩小,就算这个职务曾是管理希腊火的官员,但是也可能在后来失去了这一权限。可能拜占庭确实存在这样一个专门管理希腊火的官僚机构,但是它被以欺骗性的称呼等等伪装成管理其它部门事务的机构。世人便无从得知。不得不说,拜占庭人对希腊火的保密工作是十分成功的。希腊火的配方可能直到失传都没有完全泄漏。虽然有马尔库斯这样的人公布所谓希腊火的配方,而且据说阿拉伯人在10世纪习得了与希腊火类似的武器,但是他们的配方,应该和真正的希腊火有所区别。就算他们的配方完全就是希腊火真正的配方,希腊火的秘密最终还是被完全泄露了,那么拜占庭人也保住了这个秘密数百年,仍然是不简单的成绩。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希腊火的部分秘密还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泄露。伊斯兰世界在与拜占庭帝国的长期战争中,习得了类似武器,他们一般将装有石脑油的容器纵火抛射,还组织了专门使用这种武器的部队,名为“naffatun”。前文中提及了阿拉伯人在10世纪或之前习得了这种武器,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阿拉伯人最早在公元年于印度阿洛(Alor)围城战中就使用了这种武器。此外,根据论文《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互动影响》所说,早在8世纪,阿拉伯人就已经从拜占庭处得知石油被用于制作希腊火,于是研制出了被称为“伊斯兰火”的燃烧武器,它被用于在西班牙对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后来类似的武器又由阿拉伯人经过东南亚传入中国,可能正是这一武器启发了中国人制作同样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猛火油”。猛火油和希腊火,还有伊斯兰教世界的naffatun所用的燃烧武器类似。中国人还制作了“猛火油柜”,利用带有虹吸管的熟铜柜作为猛火油的容器和喷射器,这就更像拜占庭人使用希腊火的方式了。不过,根据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上述内容中提及的猛火油、希腊火等三样类似武器,在配方和性能上应该存在微小的差异。依笔者愚见,这在一定程度了佐证了希腊火配方并未完全泄漏。而一些学者更是认为猛火油柜很有可能是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与希腊火未必有亲缘关系。

猛火油柜示意图

希腊火曾经名声在外,最后却还是走向了没落,直至失传。原因可能有三:1.拜占庭帝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境内石油产地一个个落入敌手。而石油是希腊火的主要成分。所以拜占庭帝国也就难以获取石油这种原料用以制作希腊火了。曾经的拜占庭帝国可以从高加索、亚美尼亚地区获取大量石油。而且,据说加利尼科斯正是在逃亡首都的途中,在小亚细亚见到了石油,由此产生了发明希腊火的灵感。因此有观点认为拜占庭可以在短时间内制作大量希腊火,而希腊火的成本并不高昂。可是在拜占庭帝国后期,主要的石油原产地小亚细亚被夺走,拜占庭人难免巧妇难无米之炊,拜占庭的希腊火产量自然一落千丈。2.拜占庭国力的衰落使财政不足以维持大量希腊火的生产。3.性能更好的火药武器的出现,令希腊火渐渐过时。年,奥斯曼帝国围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此时,城内的拜占庭军队仍然准备有希腊火,但是运用不多。在己方舰队的四艘船只突破奥斯曼舰队的海上封锁,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港口时,其中的一艘拜占庭运输舰就用一桶桶的希腊火反击追杀而来的奥斯曼船只。在这一场围城战中,希腊火没能再次为君士坦丁堡创造奇迹。拜占庭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寿终正寝,希腊火及其配方最终也销声匿迹,宣告失传。希腊火为保卫拜占庭而生,最终也随拜占庭而“死”。对拜占庭这个失落的国度而言,这应该增添了它的浪漫色彩。希腊火注释:①《: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文版的译者注释中,称蒸馏石油可以音译为“拿法”,但是并未说出“拿法”是从哪种语言的哪个单词音译而来的。②御前会议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起源于罗马帝国时代的议事会,君士坦丁一世确定的御前会议成员包括大政区总督、总理大臣、司法大臣、圣库伯爵、皇家私产长官和军队司令官,以及部分职能部门的顾问和办事官员。参见琼斯:《晚期罗马帝国》第1卷,第—页。③哈里发(Khalifah)是指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伊斯兰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谓。是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源于阿拉伯“继承”一词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后成为阿拉伯帝国元首之意。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ms/9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