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帝共治
戴克里先政变
(一)戴克里先全名为盖尤斯·奥勒留·瓦莱利乌斯·戴克里先,他的父亲是伊利里亚行省萨罗纳市的一个被释放奴隶。卡拉卡拉废除军团士兵必须由公民担任的政策后戴克里先能有机会在军团服役,在军队中显露出自己极佳的才能。年戴克里先晋升为卡鲁斯的亲卫队队长之职,同年卡鲁斯远征萨珊王朝时被雷电劈死,跟随卡鲁斯的小儿子努梅里安被东部军队拥立为帝,卡鲁斯的大儿子卡利努斯被西部军队拥立为帝。一个月后努梅里安在小亚细亚行省尼科米底亚市被人暗杀,近卫军长官阿培尔封锁努梅里安的死亡消息,但尸体上发出的臭味还是让士兵们知道努梅里安驾崩的消息。亲卫队队长戴克里先诬陷阿培尔暗杀元首,然后煽动军队杀死阿培尔,随后戴克里先被拥立为皇帝。年戴克里先率大军讨伐卡利努斯,卡利努斯即将击败戴克里先时被自己的手下暗杀,戴克里先成为帝国的惟一统治者。
戴克里先
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一)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与君主立宪制有点相象,主要是因为还保留一些共和制的程序,但元首能进行军事独裁而与君主制又有点相像。元老院因还能掌握一些权力而能干预继承人的问题,尤其是前一任元首没有留下指定的继承人时就能体现出来元老院的权力。戴克里先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正式建立君主制,去除共和制的残留程序,自此元老院完全成为摆设。戴克里先将元首的称号改为皇帝,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开始成为名实相符的皇帝。戴克里先认为皇帝头衔并非只是建基于军事力量,还应更具认受性和稳定性,规定前任皇帝的遗嘱不需元老院承认就代表合法性。戴克里先将东方国家的君臣礼节移植到自己的国家中,规定访客必须俯卧在地上,不可直视皇帝。
军队和军权的改革
(一)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境内的四十五万大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边防军,其数目占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一部分为野战军,其数目占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由于戴克里先担心数目过多的边防军会发动政变而让野战军的待遇比边防军高,如果给边防军更差的待遇话反而更会激起边防军政变,虽然戴克里先也善待边防军,但边防军因野战军的待遇比自己高而产生怨恨,从而给帝国埋下隐患。戴克里先规定每个野战军军团的人数为人,每个边防军军团的人数为人,两军都配备名辅助士兵。戴克里先大幅削弱近卫军统领的权力,取而代之的是每位奥古斯都和凯撒,其目的是通过军事权力的分散减少发动政变的可能。
让戴克里先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一)戴克里先为抑制通货膨胀发行高纯度的金币、银币和辅币,但新币在货币流通总量占比太低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导致整个国的生产、运输、销售体系陷于瘫痪。在这种情况下戴克里先创立限制最高价格法,限制所有货品和工资的最高价格上限,如果有违例的商人那就对其处以死刑。然而官方的价格远低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恶化,随着价格控制的失败戴克里先只能实行配给制,将军队和政府的物资供应从市场的供应转变为税务的征收,对与普通百姓而与戴克里先就让他们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中自生自灭。
四帝共治制
(一)戴克里先从三世纪危机和伊利里亚诸帝时期总结出不断出现战乱的原因归功于帝国太过庞大,不便于一位皇帝独自管治。于是戴克里先以伊利里亚为界将帝国分为东部和西部,分别由两位主皇帝统治,每个主皇帝身边安排副皇帝辅政。戴克里先在称号上规定主皇帝的称谓为奥古斯都,副皇帝称谓为恺撒。戴克里先规定西部的首都为波河流域的米兰城,东部的首都为马尔马拉海岸的尼科米底亚城。戴克里先在继承问题上规定主皇帝退休或去世时副皇帝继承,副皇帝的人选由新上任的主皇帝安排。戴克里先创立的四帝共治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内部的纷争,如果一位皇帝有私心的话罗马帝国再次面临内战,戴克里先在位时尚能依靠自己的影响力控制局势,一旦戴克里先退位罗马帝国会迅速陷入内乱之中。
四帝共治的形势
巴高达运动
(一)戴克里先自任为东部主皇帝,任命马克西米安为西部主皇帝,戴克里先任命伽列里乌斯为东部副皇帝,马克西米安任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为西部副皇帝。年高卢地区发生叛乱,马克西米安率军前去镇压。2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的核心人群趋于腐化,罗马公民、军队和退役军人都以最快的速度消耗地中海的巨量资源,若非地中海各地的发达海路交通和帝国的高效管理制度的加成这样的局面早就在帝国建立之初结束了。
罗马帝国虽有许多丰厚的福利,但却惠及不了境内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在缺乏大型城市的西部省份。那里的种植园和农庄聚落周围总是有许多被漏掉的社会边缘人士,加上本地经济依赖于奴隶劳动造成西部省份的经济结构破败,于是有大量人口在主流社会的周围发展独立的团体。罗马人称这些流亡的人口为巴高达群体,巴高达在高卢语译为战士。
由于巴高达群体生活在人烟较少的山地中导致每当社会出现危机时就有数量不等的破产农民、债务奴隶和罪犯投靠巴高达群体,甚至一些逃兵和政治失败者也会融入他们的生活。
巴高达群体
年罗马皇帝奥勒留为抵御帕提亚帝国和日耳曼人的两线侵扰便大肆扩充军队,连角斗士、奴隶和强盗都收编入伍,因他们无法承受军队的高强度训练和军官的歧视性虐待而设法逃往巴高达群体。这帮人却把帕提亚帝国的鼠疫带到高卢地区,使得许多城镇的人口荡然无存,导致田园荒芜。一些幸存者因没有依靠又不甘心被卖身为奴便自然地进入巴高达群体,使得巴高达群体越来越壮大。
角斗士
年一个名叫马特努斯的逃兵煽动巴高达群体起义,巴高达人迅速攻克许多城镇,捣毁那里的监狱释放囚徒,焚烧奴隶名单和债券。马特努斯提出“让奴隶主变成奴隶”的口号后许多奴隶、农民、牧民纷纷加入起义军的的队伍。巴高达人围攻鲁格敦高卢的奥登城,奥登城被迫向罗马人求援,罗马人因忙于同哥特人斗争而无力援救。七个月后巴高达人攻克奥登城,杀死那里奴隶主和贵族,并剥夺他们的财产。罗马皇帝康茂德在解决哥特人的事情后立即派兵镇压,巴高达人组成多个小分队骚扰罗马人,罗马人用以牙还牙的策略对付巴高达人。年罗马人终于平息巴高达人起义,残余的巴高达人逃往神山老林里躲避。
(二)三世纪危机的爆发让巴高达人再次重获新生,高卢帝国的建立让处在当地巴高达人不被忙于整顿内乱的罗马人重视,再加上控制高卢的军团势力忙于应付日耳曼人的入侵让巴高达人得到发展的黄金期。年高卢帝国被罗马人摧毁时有许多流亡人口投奔巴高达人,促成巴高达团体的兴盛。在这个时期帝国的官僚机构开始得到强化,皇帝设立代理人机构以介入本地的事务,但维持这套庞大的官僚机构就需要支付巨额的经费。超额的军事费用和巨额的军饷也需要帝国承担,皇帝为了解决这种状况一是加大税收、二是发行大量的劣质货币,其副作用导致全国的物价飞涨和百姓的生活困难,从而又有大量的人口投奔巴高达群体。
上位不久的戴克里先面对声势浩大的巴高达运动急忙让西部主帝马克西米安处理此事,并抽调东方的一部分军队支援马克西米安。马克西米安采用迂回战术对付巴高达人,试图用分割包围的手段消灭巴高达人。巴高达人为了便于补充给养和保存自己的实力采用化整为零的战术将全军分散在隐蔽地方骚扰罗马人,当罗马人到来时巴高达人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对付罗马人,许多罗马士兵因不适应这样的战斗环境而临阵脱逃。马克西米安为扭转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便便用十一抽杀律强迫士兵为了生存进行勇敢的战斗,在战术上马克西米安使用分割包围的方法逐个击破巴高达小分队,巴高达人在罗马人的碾压式攻击下开始溃败。由于巴高达人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军事体系导致他们很难在高强度的对抗中获胜,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巴高达人损失大部分士兵,残部被退往马恩河上的城堡驻守,在罗马人的长期围困下巴高达人的最后据点被拔除。
(三)巴高达运动不可能会在这一次重创中销声匿迹,只有罗马帝国不断衰退巴高达人会利用这个机会发展出壮大的实力。巴高达人失败后要么转移到阿尔卑斯山区,要么隐没于高卢地区的丛林山谷,罗马人因要应付外来势力的威胁而无法将注意力长期集中在这片穷乡僻壤的地区。巴高达运动到西罗马帝国时期才被彻底罗马人平息,流亡的巴高达人前往新兴的各日耳曼王国生存,那些日耳曼王国因此获得大量劳动力和兵源。
昙花一现的不列颠帝国
(一)年罗马将领卡劳修斯在不列颠岛自立为帝,建立不列颠帝国政权,年阿勒克图斯发动政变并杀死卡劳修斯自立为帝。年马克西米安派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率军征讨不列颠帝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很快消灭不列颠帝国,阿勒克图斯战败被杀。
四帝共治的崩溃
(一)年五十五的戴克里先因受疾病困扰而选择退休,在亚得里亚海的索罗那城安养天年。戴克里退位前先说服马克西米安与自己一同养老,伽列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分别晋升为东西部的主帝。伽列里乌斯仗着戴克里先的庇护干预东西方事务,让塞维鲁二世担任西部副帝,因意大利人不喜欢塞维鲁二世而拥立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为西部副帝。伽列里乌斯让君士坦提乌斯一世指令塞维鲁二世镇压那些死硬分子,马克森提乌斯指挥大军击败塞维鲁二世,塞维鲁二世被俘。塞维鲁二世被马克森提乌斯作为战利品带回罗马城,并让他任由罗马民众嘲笑和奚落,不久马克森提乌斯将塞维鲁二世处决。伽列里乌斯任命李锡尼接替塞维鲁二世的位子,此时西部出现两个副帝。
马克西米安马克森提乌斯
(二)伽列里乌斯让塞维鲁二世担任西部副帝,并让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的外甥代亚担任东部副帝,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为给戴克里先的面子就同意伽列里乌斯的要求,这让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的儿子君士坦丁一世非常不满。年仅在位一年的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去世,君士坦丁一世在西部军队的拥立下发动政变,自立为西部主帝。年伽列里乌斯以此为由率军讨伐君士坦丁一世,马克西米安不得不在这时期复位准备缓解形势,君士坦丁一世主动将西部主帝的位置让给马克西米安,自己只当西部副帝。伽列里乌斯否认君士坦丁一世的想法,让李锡尼为西部正帝。随后伽列里乌斯与君士坦丁一世交战,两军相持不下。年马克森提乌斯在西部战事焦灼的时候将马克西米安赶下台,自称西部主帝,马克西米安逃往高卢地区避难,君士坦丁一世爽快地承认马克西米安的地位。马克西米安为报答君士坦丁一世觉得与他一起攻打伽列里乌斯,此时戴克里先干预西部的战争,几位主副帝在卡南敦达成协议后伽列里乌斯和代亚分别为东部的正副帝,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一世分别为西部的正副帝,李锡尼为东部的下一任恺撒。
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君士坦丁一世
(三)年君士坦丁一世率军抵御法兰克人的入侵,马克西米安趁君士坦丁一世不再时企图与自己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商量让自己当西部副帝。正当马克森提乌斯犹豫不决时君士坦丁一世得胜归来,马克森提乌斯以刺杀皇帝为名让君士坦丁一世逮捕马克西米安,马克西米安被处决。同年伽列里乌斯感染化脓,不久身上长出许多肿瘤,伽列里乌斯因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而将他们全杀了。年伽列里乌斯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李锡尼和代亚商量共治东部,两人一拍即合。年戴克里先被李锡尼的手下刺杀,终年六十二岁。
伽列里乌斯
李锡尼代亚
都灵之战
(一)马克森提乌斯与君士坦丁一世约定自己统治意大利和北非地区,君士坦丁一世则统治高卢和西班牙地区。马克森提乌斯在自己的辖区实行暴虐的统治,因而不得人心,君士坦丁一世利用这个理由讨伐马克森提乌斯。
都灵之战的形势
铁甲骑兵在古代世界是最强的冲击部队,前7世纪时斯基泰人开始在战马腹部和臀部装备护甲,此后铁甲骑兵在波斯人、塞琉古人、帕提亚人和萨尔马特人的持续革新下骑士和坐骑的所有部位都披挂重甲,骑士手持长矛、背挂弓箭。
斯基泰铁甲骑兵
罗马人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也熟悉铁甲骑兵这个特殊兵种,先后与塞琉古王朝、本都王国、亚美尼亚王国和帕提亚帝国的铁甲骑兵交过手,向北方扩张的过程中也与萨尔马特人的铁甲骑兵交过手。罗马人发现这些铁甲骑兵的正面冲击力非常强大后尝试引入这些重装单位,由于罗马人的战术思想与东方的国家不同而只是建设小规模的铁甲骑兵。
帕提亚铁甲骑兵萨珊铁甲骑兵
三世纪危机时期罗马帝国的北方和东方同时出现强大的哥特人和萨珊王朝而需要大量机动能力强的军队快速应对危机,于是罗马人开始大力发展骑兵,尤其是铁甲骑兵开始得到大规模发展。四帝共治阶段铁甲骑兵成为皇帝们的主力部队之一,君士坦丁一世的铁甲骑兵完全仿照南俄草原上的萨尔马特人的配置,马克森提乌斯的铁甲骑兵直接学习帕提亚帝国和萨珊王朝的模式。
马克森提乌斯的东方式铁甲骑兵君士坦丁一世的萨尔玛特式铁甲骑兵
(二)年身在高卢的君士坦丁一世率4万大军攻打身在意大利的马克森提乌斯,君士坦丁一世在翻越阿尔卑斯山南下波河平原时被马克森提乌斯的大军阻挡,马克森提乌斯的军队中有上千铁甲骑兵参与这次战斗。马克森提乌斯希望利用铁甲骑兵的冲击力一举击破远征而来的君士坦丁一世,将骑兵全都安排到都灵城以西的丘陵上,准备君士坦丁一世强攻都灵城时对其发动冲锋。丘陵上的这些骑兵因君士坦丁一世在发动战争前有派侦察兵探知敌军虚实的好习惯而被士坦丁一世发现,这些骑兵被迫下山与君士坦丁一世决战。
马克森提乌斯军队摆成一个巨大的楔形阵,最精锐的铁甲骑兵位于正中间,其余的骑兵和步兵排列在两翼,其思路是最大程度的发挥铁甲骑兵的冲击力。君士坦丁一世因具有人数的优势而中规中矩布置传统阵型,并将最精锐的铁甲骑兵部署在全军的最强排。马克森提乌斯军队抢先发起进攻,其中的东方式铁甲骑兵先于敌人抢先发起,他们手持3米长的康托斯长矛具备压倒对方气势的实力,加上骑士和马匹都有护甲拱卫从而与对方的萨尔玛特式骑兵在近战中占据优势。君士坦丁一世的铁甲骑兵虽然极力追求重甲化,但还是保留了罗马骑兵手持短矛和大盾的传统,加上坐骑没有护甲拱卫从而与对方的东方式铁甲骑兵在近战中处于劣势。
君士坦丁一世从未打算靠马战赢取胜利,而是利用铁甲骑兵后面的手持狼牙棒的步骑兵对付对方的东方式铁甲骑兵,罗马人在东征的时候就知道被重甲包裹的兵种最害怕被棍棒类的钝器击打。君士坦丁一世让铁甲骑兵散开,让身后的棍棒手从阵型的缝隙中钻出来击打对方的铁甲骑兵,这些棍棒手为了制造更好的重锤效果还在棍棒顶端加装金属槌头,马克森提乌斯的铁甲骑兵被对方的棍棒手们打翻。君士坦丁一世让两翼的轻骑兵对对方展开包抄,由于马克森提乌斯的楔形阵受对方阻碍而造成后续部队停滞,很快被君士坦丁一世的轻骑兵合围,最终马克森提乌斯的军队在四面的夹击下溃败。许多逃生者因都灵城市民的抵制而无法入城避难,全都被追击者杀死在城墙附近。由于马克森提乌斯开创铁甲骑兵的时间太短导致其训练不足,再加上马克森提乌斯的指挥官们对于铁甲骑兵的指挥没有经验而成为战场的累赘。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
(一)年君士坦丁一世在都灵战役击败马克森提乌斯的大军后攻陷都灵城,随后进军维罗纳城,那里由马克森提乌斯的大将庞皮纳斯驻守。庞皮纳斯率主力部队出城与君士坦丁一世交战,最终庞皮纳斯兵败被杀,维罗纳城也被君士坦丁一世攻陷。
君士坦丁一世从弗拉米尼亚大道赶往罗马城,去攻打坐镇那里的马克森提乌斯。虽然马克森提乌斯在罗马城囤积大量的粮食,但他没有依靠坚城据守,反而选择野战。马克森提乌斯准备将主力部队部署在米尔维安大桥的前方,这座石桥是弗拉米尼亚大道的一部分,对进攻罗马城的一方来说非常重要。马克森提乌斯为了让大军快速渡河还在米尔维安大桥所在的台伯河上搭建许多浮桥,然后在米尔维安大桥的前方列阵,当君士坦丁一世到达那里后双方展开激烈的战争。由于马克森提乌布置的军阵离台伯河太近而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重整旗鼓,再加上双方都由十万人规模而能在军阵上对齐,君士坦丁一世的军队因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而比长期生活中在意大利的军队战斗力高强,因而能将对方一步步地推向台伯河。
许多马克森提乌斯的士兵开始退到浮桥与君士坦丁一世的军队作战,马克森提乌斯见到此景后让全军撤入坚城进行抵抗。由于浮桥的承重能力有限而承受不住一堆无序撤退的士兵,从而开始倒塌,许多士兵溺水而死。还在在米尔维安大桥前面的士兵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只有通过米尔维安大桥逃跑的士兵进入罗马城。马克森提乌斯在米尔维安大桥上接待士兵以维持他们的秩序,但被许多溃乱的士兵挤入台伯河,最终被淹死。
(二)君士坦丁一世开始强攻罗马城,经历一天后破城,然后将马克森提乌斯的尸体从台伯河捞出来进行游行示众。君士坦丁一世将马克森提乌斯的头颅砍下来送往北非地区进行示众,北非诸行省看到马克森提乌斯的头颅后纷纷归附于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整个西部地区。马克森提乌斯的党羽被君士坦丁一世清洗,他的近卫军和皇家骑兵卫队也被君士坦丁一世解散,将马克森提乌斯颁布的法律全部废除。
特兹拉卢姆之战
(一)年伽列里乌斯后李锡尼和代亚达成协议共治东部,李锡尼管理伊利里亚、色雷斯和潘诺尼亚行省,代亚管理叙利亚、埃及和亚细亚行省。年君士坦丁一世击败马克森提乌斯成为西部的唯一皇帝,年李锡尼与君士坦丁一世的同父异母妹君士坦提娅结婚,双方就此建立同盟关系。代亚听说李锡尼与君士坦丁一世结盟后非常愤怒,与李锡尼决裂后在小亚细亚半岛的比提尼亚地区集结7万大军,准备进攻色雷斯地区。
此时李锡尼正在米兰与君士坦丁一世会谈,代亚趁此迅速挺进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岸的拜占庭城,11天后代亚攻克拜占庭城。随后代亚拿下色雷斯沿海的两个重要城镇——赫拉克里亚和佩林图斯,李锡尼得知前方的战报后迅速前往多瑙河地区调集3万大军抵御代亚,当代亚进军到亚德里亚堡以东的特兹拉卢姆镇时李锡尼也正好赶到那里,双方在那里进行决战。这时期的罗马士兵的配置与帝国建立之初相比发生很大变化,曾经的军团步兵的环片甲和长形方盾的配置转变成锁子甲和希腊圆盾的配置,骑兵也开始朝重甲配置发展。
(二)由于代亚准备充分而能比李锡尼的军队规模高出不少,由于李锡尼匆忙迎战只能在短时间内调集常备部队。由于东方的将士们长期沉溺于当地的富庶生活导致代亚的东方军团的战斗力难和李锡尼的多瑙河军团相比,西方的君士坦丁一世也准备支援李锡尼,而代亚确是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李锡尼的军队的士气比远道而来的代亚旺盛很多。李锡尼没由因对方的兵力比自己多而怯战,反而抢先发动进攻,企图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多瑙河军团先向敌方投掷一轮密集标枪,然后冲上前去与敌方进行肉搏战。面对多瑙河军团的突然强袭东方军团陷入混乱,许多人在拥挤的环境下既不能拔剑又无法投掷枪矛,密集的队形也被多瑙河军团的铁甲骑兵撞出缺口。东方军团凭借着人多的优势摆成厚实的阵线,削弱多瑙河军团的冲力力,同时让两翼的骑兵包抄多瑙河军团,双方再次陷入激战之中。
经过1个小时的激烈肉搏双方都损失惨重,这种非常消耗体能的战斗方式对兵力本不多的李锡尼特别不利,幸运的是代亚的指挥部突然发生混乱而能让多瑙河军团得以翻盘。在战斗进入白热化的时刻代亚的一队侍卫朝李锡尼方向叛逃,正在混乱的战场挣扎的东方军团以为主帅被叛徒杀害而慌乱起来,多瑙河军团抓住这个机会撕破对手防线,东方军团像多米诺骨牌那样溃败,等到东方军团缓过神时早已成多瑙河军团的刀下鬼。那些尚未被战斗波及的东方士兵也本能地往后方逃跑,眼见大势已去的代亚披上一件奴隶外袍逃跑,沿着来时的路线退回自己的老巢。李锡尼取得了统治东部的决定性胜利,他始终以坚定的意志进行指挥,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依然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从而能等来逆转的时机。
(三)李锡尼挟胜利的余威反攻东方地区,一路上击破代亚的防御阵地,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盘据下来。代亚见自己面临崩溃的边缘后心力交瘁,不久在奇里乞亚的塔尔苏斯暴毙,叙利亚和埃及地区向李锡尼投降,此时的李锡尼成为东部的唯一皇帝。野心勃勃的君士坦丁准备与李锡尼进行决战,统一帝国的战争就此打响。
亚德里亚堡战役
(一)年元老院议员巴西阿努斯暗通李锡尼,君士坦丁一世发现此事后杀了巴西阿努斯,随后集结军队讨伐李锡尼。李锡尼也集结军队讨伐君士坦丁一世,双方在西巴莱进行决战,这场战役以李锡尼失败告终,李锡尼撤至西米乌姆重组军队。李锡尼为能专心对付君士坦丁一世擢升瓦莱里乌斯·瓦伦斯为东部副帝,让他管理后方。年李锡尼再次讨伐君士坦丁一世,双方在马迪亚进行会战,李锡尼再次败给君士坦丁一世。李锡尼为保住自己的皇位与君士坦丁一世和谈,李锡尼以处死瓦莱里乌斯·瓦伦斯的方式取信于君士坦丁一世,双方因而停止交战。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虽然在表面上没有发生冲突,但暗地里却不断地寻找攻击对方的借口。先前李锡尼和君士坦丁达成协议,宣布善待基督教,让基督教的地位合法化。这时李锡尼仿效历任罗马皇帝残害基督教,禁止基督教向各城宣传自己,对不信仰罗马神话的官员予以撤职,李锡尼这么做是在向信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一世挑衅。年君士坦丁一世说服日耳曼人劫掠李锡尼的领地,李锡尼对此非常愤怒,于是撕毁和平协议讨伐君士坦丁一世。
自从戴克里先创立的四帝共治开始野心家顶着奥古斯都或恺撒的头衔培养自己的势力,以守护边疆为借口敛财扩军,然后开始互相攻伐。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就是靠这种方式成为赢家,此时的君士坦丁一世掌控着高卢、西班牙、不列颠、阿非利加、意大利、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李锡尼掌控克里特岛、昔兰尼加、希腊、马其顿、伊利里亚、色雷斯、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半岛。野心极强的君士坦一世始终想要兼并李锡尼的领地,从而攫取西部不能提供的巨额财富。李锡尼虽然表现较为消极,但也不愿意在权斗中退缩,只是苦于手中的精锐部队较少而难以与西部的大量精锐部队抗衡。经过数次冲突后李锡尼失去伊利里亚、希腊和马其顿地区,李锡尼再次与君士坦一世求和,但两人还会继续进行战争。
亚德里亚堡战役的形势
(二)年君士坦丁一世准备寻找借口讨伐李锡尼,先前君士坦丁一世因攻占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而让自己的北方防线从莱茵河流域扩展至多瑙河流域,君士坦丁一世以对付哥特人和萨尔马特人为由让李锡尼让出色雷斯地区,还声称自己帮助李锡尼对付北方的蛮族。李锡尼却不同意君士坦丁一世的请求,并在亚得里亚堡集结军队与君士坦丁一世对峙。李锡尼其实完全可以将在欧洲的所有部队撤往亚洲,从而吸引野心极强君士坦丁一世的追击,然后利用主场优势击败君士坦丁一世。李锡尼之所以不这么做的原因是他本人就是在多瑙河流域起家的,不愿意放弃被自己深耕过的根据地,此外东方各行省最初属于敌对阵营,在战争时难保他们的忠诚度和抵抗意愿,这就让李锡尼坚定守卫色雷斯地区的决心。
亚德里亚堡在色雷斯北方边防重镇中是离博斯普鲁斯海峡最近的,可以让众多亚洲部队快速地抵达那里。亚德里亚堡还有完善的防御设施和坚硬、高大的城墙,可以阻击敌人的攻势。李锡尼在亚德里亚堡部署艘战舰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并让名士兵集结在亚德里亚堡附近。君士坦丁一世看到李锡尼死守色雷斯的举动后率13万大军进攻色雷斯地区,罗马人之所以能轻松动用十万以上规模的军队得益于戴克里先的改革,戴克里先将罗马军团的架构拆散重组,让他们与辅助部队一样分散在各堡垒中驻守。每当皇帝认为分散驻守的方式太过稀薄时就会消耗大量军费进行扩招,用数量抵消各个据点防御稀薄的效果,士兵的数量因此不断暴涨。
君士坦丁一世所在的西部地区因地缘贫瘠而无法提供大量的赋税供养规模庞大的军队,再加上罗马帝国定期招募和安置蛮族部落而让财政状况愈发吃紧。君士坦丁一世虽然在人数上没有太大的劣势,但在战舰的数量上可就与李锡尼差远了,负责支援的海军才区区80艘,这就能说明西部地区的财政健康度无法与富饶地带的东部相比。君士坦丁一世只能与李锡尼迅速交战,避免打持久战,还尽量的在亚洲以外消灭李锡尼的主力部队,以免让东方的财税产区受到战火的破坏。
半年后君士坦丁一世推进到亚德里亚堡附近时发现李锡尼的主力部队在亚德里亚堡城附近扎营,他们以赫布鲁斯河充当正面屏障,在大营后面的山坡上建立设防营地,左侧有城墙和支流拱卫,右侧河道中的小岛也建立设防营地。君士坦丁一世发现敌方右侧的小岛非常合适作为渡河的中转站,那里因还存在密林覆盖的小山丘而非常利于潜伏,若是被对岸的守军发现就会迫使敌方加强那里的防御。君士坦丁一世让名骑兵和名弓箭手偷偷地占据那里,同时让工兵在两军之间的河道上架设浮桥,以吸引敌方的注意,让潜伏部队在缓慢前行中不受干扰。
亚德里亚堡战役中双方的布阵
4世纪的罗马骑兵开始得到飞跃的发展,从早年的辅助添头升格为决定性力量。由于罗马帝国的东方和北方都存在数量可观的高质量骑兵促使罗马人向帕提亚-萨珊和斯基泰-萨尔马特的模式学习,发展自己的铁甲骑兵和使用复合弓的轻骑兵。由于东部地区存在大片的荒漠让军队的路线选择非常有限,所以只需合理的判断和提前的布防就能阻碍敌军的推进,因而东部地区不需要大量的骑兵。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因存在许多的河流和大片的森林、平原而让敌人有多条道路选择,无法用简单的堵路模式应付敌人的入侵,因而需要大量的骑兵进行机动作战,结果造成新式骑兵在西部的发展快于东部,君士坦丁一世阵营中骑兵的质量和数量远强于李锡尼。
君士坦丁一世为让潜伏部队迂回到敌人的后方让主力部队强行渡河,进而让敌方的主力部队将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主力部队身上。正当李锡尼的主力部队严阵以待时潜伏部队成功拿下小岛,随后迂回敌人的后方,毫无心理准备的东方部队开始出现混乱。李锡尼因认为留在原地会助长敌人的优势而让让所有人撤到山丘的设防营地上,东方部队接到后退的命令后更加慌乱,君士坦丁一世的主力部队因此能快速地渡河。君士坦丁一世的骑兵围堵往后山撤退的敌人,东方部队的前方也被君士坦丁一世的主力部队围堵,再加上两侧的河流包围东方部队而无法逃跑,西方部队开始一点一点的围歼东方部队。李锡尼让山上设防营地的部队下山支援山下的部队,无奈因兵力有限而被敌方击退,眼看胜利无望的李锡尼只能率领精锐骑兵突围,头也不回地逃往拜占庭城。
君士坦丁一世歼灭完亚德里亚堡附近的主力部队后开始强攻亚德里亚堡城,一天后守卫力量薄弱的亚德里亚堡城被君士坦丁一世攻克。君士坦丁一世为了不让亚洲的部队策应拜占庭城让自己的儿子克里斯普斯率舰队与李锡尼的舰队交战,经历数场战斗后除了拜占庭之外君士坦丁一世控制整个色雷斯地区。
赫勒斯滂海峡战役
(一)年李锡尼输掉亚德里亚堡战役后逃往拜占庭城,尽管局面完全倒向君士坦丁一世,但李锡尼没放弃挣扎。李锡尼利用强大的制海权和东方的丰厚产出与君士坦丁一世打持久战,西部地区因缺乏足够的资源而无法长期供养君士坦丁一世的十万大军,只要将敌人拦在亚洲之外就能让其不战自溃。李锡尼用这座三面环海的城市吸引君士坦丁一世的注意,自己去安纳托利亚地区招兵,但赫勒斯滂海峡的艘战舰是李锡尼打持久战的重要保障。
赫勒斯滂海峡战役的形势
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实现称霸地中海的梦想不停地建设海军,从而酿就出强大的舰队,罗马人靠自己的海军在数百年内征服迦太基、马其顿、希腊、伊利里亚、色雷斯、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中海沿岸的地区。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地中海四周都是罗马人的领土,罗马人不再有心思去发展海军。虽然各行省都常备一支舰队,但在训练方面也显得懈怠,等到黑海北岸的蛮族通过土耳其海峡入侵巴尔干半岛时罗马人发现自己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三世纪危机时期罗马帝国的经济严重下滑,罗马人无力组建消耗资源巨大的海军,很难出动大规模水面力量进行作战。
罗马人为管理庞大的地中海还是需要很多巡航护卫力量,在一些重点海域仍在不惜代价的维持庞大的舰队规模。李锡尼辖区内的亚历山大港和塞琉西亚港就是仅存的两个大型海军基地,能轻易地对舰队进行扩编,由于这两个海港临近希腊还能从那里招募专业的水手,哪怕李锡尼的战舰的大多数职责是负责后勤运输也好过缺乏资源的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仰仗的海军主要来自多佛、马西利亚、阿非利加和西西里岛等西地中海沿海地区,那些地区的舰队产量非常少,在体量上无法与李锡尼相比,再加上前不久征服巴尔干半岛也不能对李锡尼形成压制。
(二)君士坦丁一世尝试地让自己儿子克里斯普斯率舰队与李锡尼争夺制海权,由于克里斯普斯突然接到命令无法在短时间内集结大批舰队,只能让西地中海的80艘常备舰队与李锡尼的庞大舰队交战。赫勒斯滂海峡扼守马尔马拉海的南部入口,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守马尔马拉海的北部入口,李锡尼在这两个海峡都部署上百艘舰队。由于古代的船只性能有限将领们往往会选择海峡为跨越地点去运送数量庞大的士兵和物资,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也不例外的选择海峡而互相争夺制海权。当克里斯普斯进军到赫勒斯滂海峡时派人到巴尔干半岛征集舰队,自己率军延缓敌方的军事行动。李锡尼的海军将领阿班图斯因自恃自己的兵力充沛而抽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些战舰与赫勒斯滂海峡的所有战舰阻拦克里斯普斯,由于海峡内的空间十分狭窄让进攻方无需同时应付多个目标,阿班图斯的以多打少战术就演变为前线的同等规模较量。
赫勒斯滂海峡
李锡尼的舰队中不仅有轻型战舰,还有大量改装的商船,这些军改版商船不仅能运载更多士兵,还能安装更高的塔楼、设置更多的弩炮。4世纪的罗马海军早已抛弃笨重的乌鸦吊桥,转而学习古希腊的撞击和火攻战术,但对水手的要求却非常高。西部地区的舰队往往从各港口招募专业海员,以保证战队的战斗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这些海员仅凭谋生的技能便可快速上手。李锡尼为了扩大舰队的数量将将大量奴隶充入划桨手的行列中,反应能力和操纵能力无法与专业的海员相比,毕竟海员的培训时间比战舰的建造时间要长很多。此时海上突然挂起大风,双方船上的弩炮因容易受风力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发射失准,只能进行近身作战。克里斯普斯的舰队运用熟练的撞角战术击溃李锡尼的前线战舰,双方战舰上的步兵抛射抓钩捕捉受伤舰船后发起跳帮作战。长期沉溺于富裕生活的东方士兵无法与受蛮族历练的西方士兵形成同等的战斗力,最终克里斯普斯的舰队完胜李锡尼的前线战舰。
(三)未被前线波及的东方战舰逐步退入马尔马拉海,企图依靠开阔的海域发挥数量优势,恰逢黄昏降临,两军便将各自的战舰固定在岸边。此时突然下起风暴,由于李锡尼的战舰数量实在太多而只能互相紧挨在狭小的加里波利港口,在狂风的作用下许多船只发生磕碰,由于古代主要用木制材料造船导致大量的战舰被磕毁。遭受整晚蹂躏的东方舰队损失严重,只有十几艘艘战舰幸存,阿班图斯只能逃往博斯普鲁斯海峡。克里斯普斯的战舰数量过于稀少而没有互相磕碰,再加上有针对风暴的固定措施没有让舰队受到太大损害。克里斯普斯立马追击到博斯普鲁斯海峡,此时巴尔干半岛的艘战舰支援克里斯普斯,由于阿班图斯抽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大量战舰导致其规模不足百艘,最终西方舰队利用数量和熟练度的优势击溃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东方舰队,除4艘战舰侥幸脱离余下的战舰都被西方舰队摧毁或夺取。
君士坦丁一世听说克里斯普斯夺取制海权后立即围攻拜占庭城,李锡尼只能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卡尔西顿抵御君士坦丁一世东进,数天后君士坦丁一世攻克拜占庭城,随后进军亚洲。由于君士坦丁一世的攻势太猛李锡尼让新提拔的副帝马提尼亚努斯坚守卡尔西顿,自己前往克里索波利斯继续征集军队,君士坦丁一世赶在李锡尼集结军队前攻陷卡尔西顿,马提尼亚努斯被杀。李锡尼只好在克里索波利斯抵御君士坦丁一世,但还是被君士坦丁一世击败,李锡尼逃往东部首都尼科米底亚。君士坦丁一世围困尼科米底亚,李锡尼见大势已去后向君士坦丁一世投降,在君士坦丁一世的妹妹君士坦提娅的求情下君士坦丁一世饶了李锡尼一命,随后软禁李锡尼。年君士坦丁一世以李锡尼煽动军中的蛮族叛乱将李锡尼处死,君士坦丁一世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皇帝。#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