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西文化的神灵,才发现需要为心理学

在心理学领域经常会听到有人提到“灵”、“心灵”、“身心灵”、“灵魂”这类字眼儿,或者“灵修”之类的理论;更有人干脆直接把“灵”或“灵魂”作为自创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或者把“身心灵”作为心理的结构。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在不加区分地混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神”、“灵”的概念。但实际上,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神”、“灵”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和指代,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儿。现在中国人通常所说的“神”、“灵”,不管是来自社科界,还是心理界,又或是其他社会人士,其实都由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说的全是西方文化的涵义,与中国文化没什么联系,也就难以融入中国人的内心。

由于“神”和“灵”这两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出现的非常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而且中国古人对心理的认识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非常深刻、系统、完善了,而西方的“灵魂”一词距今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灵魂学(精神学)更是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涉及到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正确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及其不同,对于正确认识、理解和构建中国心理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概念有个清晰准确的认识,绝不能也不应该混为一谈。

那么,在中国文化中的“神”指的是什么呢?

文字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神,是会意字,从示从申,“申”是天空中闪电的象形,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因此,神就被古人视作天命或天意的表达,并逐渐引申成为天的化身或代表,即天神。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国古代圣贤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这一基本思路和方法下发展起来的,因此,“神”出现以后,很快就被用到了人或物上,证据如下:

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论语》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说卦》

百神受职焉。——《礼记·礼运》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礼记·祭法》

谷神不死。——《老子》

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系辞》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天元纪大论》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上》

百神尔主矣。——《诗·大雅·卷阿》

田祖有神。——《诗·小雅·大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阳之精气曰神。——《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汇总一下,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

在中国文化中,阳之精气被称作“神”,又称“精神”;精神最高是指天之阳之精气,即天神;精神在人为心之主、神明出焉、头上三尺有神明等,即心神;精神在物则为物神,凡有阳之精气之物皆为神,如山神、河神、水神、火神、土地神、灶神、门神、鬼神等等;另外,聪明正直而壹者、妙万物而为言者、阴阳不测皆可称之为神。神既有脱离于人的独立存在,也与人密不可分,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特色。

与中国文化明显不同的是,在西方文化中,神,只存在于西方的神话故事中,或者是圣经里。

西方有三大神话体系: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和北欧神话。其中,古希腊神话体系是一个多神体系,由天父地母孕育出十二主神和其他众神,其中包括天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冥王哈迪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等,不同的神掌管不同事务;罗马神话基本上是对于希腊神话的继承和改编,许多神话故事中除了名称不一致,其故事情节和内容基本完全一致;北欧神话,又称挪威神话,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所特有的一个神话体系,形成时间晚于世界上其他几大神话体系,最初的口头传播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2世纪。

圣经中的神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独一真神即God(西方传教士在翻译借用了《尚书》中的“上帝”一词,于是中国人就误以为“上帝”是西方词汇了),另一类则是指其他神明或异教的神即Gods,汉语译名为“众神”或“神”。

综上所述,在西方文化中,不管是在西方的神话故事中,还是在圣经里,神都是指似人但非人的特殊存在,并不在现实中存在,与人也没有直接的、实在的联系或接触,二者之间是有明确的界限的。

可以看出,对于“神”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灵,又是什么意思呢?

粗略地说,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人要有敬畏之心,而最大的敬畏就是天。因此,中国文化认为,人世间的领导权是由上天赋予的,即“君命天授”、天命不可违。这一思想至少在殷商初期已经相当成熟了,从《尚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而历朝的开国皇帝也都十分重视借“君命天授”来表明和维护其改朝换代的合法性。

这就势必带来了一个问题:人们如何知道天命或天意呢?

很显然,需要一个能够把天命或天意传达给世人的信息传递者,也就是信使。

雨雪都来自于天上,因此,中国古人很自然地会想到,雨雪都是天意的表达。所以我们看到,甲骨文中最早的“灵”字,就是三个雨点的象形,表达的就是中国古人当初这一最原始的想法。

最晚是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创造了新的感受天命或天意的方法,这就是龟卜,于是人们就将龟视作能传达天意的“灵”物,于是“灵”字的写法就发生了变化,在三个雨点下面又加了个“龟”形笔画。

至少是到了东周时期,因为“灵”这一信使在祭祀活动或仪式中常用到,于是金文又将“龟”形笔画改为“示”字。

到了秦汉时期,篆书又将“示”字改为“王(从玉)”或“巫(从巫)”。

以上所列“灵”字的不同写法,其实是由于各个时期所尊崇的“灵”的主体或人们的思想、风俗、习惯发生了变化而引起的“灵”字写法上的变革,但其意思还是那个意思。

由此可知,在中国文化中,灵,就是专门负责传达天命、天意的物或方法,如雨、雪、龟卜、卦卜、枚卜等。很显然,它们只是天命或天意的传达者,相当于信使,除此之外,他的身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以是雨或雪,可以是龟,可以是玉,可以是巫,当然也可以是卜或其他。

不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一直不变的因素,那就是:灵是当时新兴的君王传达“君命天授”的普遍做法,所卜之辞往往都会应验、被事实所验证,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灵(验)”,于是,“灵”字也就逐渐有了“必定会神奇应验”的涵义。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灵,就是表达“必定会神奇应验”的占卜用物或占卜方法,并无特殊含义。

那么,在西方文化中的灵呢?

新约的原文是希腊文,表示“灵(pneuma)”的πνευμα和表示“魂(psuche)”的ψυχη是两个词,分得很清楚。

在和合本《新约》圣经中,πνευμα(pneuma)出现次,次译为灵,译为鬼38,心30,灵魂9,心灵9,圣灵4,气3,其他未计——换个视角看就是:汉语里的灵、鬼、心、灵魂、心灵、气等不同概念,在希腊文中就是一个单词“灵”,它所表达的重点是:灵是可以脱离生命而独立存在的,有些类似于中国文化中的“神”。

而ψυχη(psuche)出现次,译为灵魂21,生命19,心17,命14,性命10,魂为2次,人7,其他未计——换个视角看就是:汉语里的灵魂、生命、心、性命、魂、人等不同概念,在希腊文中其实就是一个单词“灵魂”,它所表达的重点是:灵魂是与生命共存的。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中的“灵魂”,有些类似于中国文化中的“魂”,但又有所不同。二者主要的不同在于:

中国文化中的“魂”是可以脱离生命而独立存在的,人可以有“丢魂儿”的时候,可以有“魂不守舍”的情况;但西方人认为人没了魂就失去了生命,要么上天堂,要么要下地狱了。

这就是说,在希腊文中,灵和灵魂都是指意识主体,但它们的意思又有所不同:

可脱离生命而独立存在的意识主体叫做“灵”,与生命共存的意识主体叫“灵魂”。

总结一下就是:西方文化中的“灵”,与中国文化中的“神”意思有较多相通之处,但与中国文化中的“灵”则完全不同;西方文化中的“灵”和“灵魂”意思有较大差异,而且“灵魂”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在与生命共存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在内涵和外延上,西方的“灵魂”与中国的“心理”仍然存在巨大的区别,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能划等号。

这就是说,当你在说身心灵的时候,用的其实是西方的文化概念和语境,而用西方的文化概念和语境是很难让中国民众真正理解领会的,很难真正解决中国人的心理问题。

我们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说过,“心理”这一概念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以及受到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的周边国家的文化中。然而,当你说心理学的时候,其实说的是西方的灵魂学(精神学),西方文化中根本就没有与“心理”完全对应的词汇,西方人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心理学”!西方人讲的其实只是精神现象、精神学,充其量它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真正的心理学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中,它包括但绝不仅限于西方的精神学(灵魂学),而西方根本就没有“心理学”!这也是构建中国心理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正因为如此,我们再次提醒大家:

一百多年前,把西方的灵魂学(精神学)翻译为“心理学”是错误的!

它误导了中国民众对“心理”、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篡改!其危害之大,后果之严重,是难以估量的!

因此,必须对这一错误予以澄清和纠正,把西方的灵魂学(精神学)和心理学区分开来,必须要为“心理学”正名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wh/12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