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要更好地照顾精神病人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binglibingyin/29818.html
“慢”的味道——走进龙应台的《目送》
设计者:潘海霞(浙江省江山中学)
一、导语同学们,你翻开的这本书,是一部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称为21世纪的《背影》。书中记录的是亲情,是友情,是平常日子,是自然草木,是社会万象。一个坦诚的灵魂通过温婉的文字诉说着她的生命故事和人生体悟,但故事和体悟不仅属于她,也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世间的每一个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在书中读到自己:以前的自己,现在的自己,以及未来的自己。☆问题来了:1.在阅读本书之前,用思维导图或流程图简明扼要地回忆一下你所经历的主要人生故事吧。2.想象一下,未来的你可能会经历怎样的生活?你对未来有着怎样的期待或忧虑?二、关于作者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年生于台湾高雄县。因为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任职于纽约市立大学、新西兰梅西学院、台湾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曾以辛辣犀利的文风著称,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出版的作品《野火集》,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些年出版的作品,如并称为“人生三书”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风格偏于柔婉。而今,安居乡下,陪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问题来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龙应台,创作的风格由辛辣凌厉转变为缠绵柔婉,试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作者写作风格发生转变的内在原因。三、内容解析《目送》表现得更多的是“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全书共分三辑,每一部分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第一辑: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第二辑: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第三辑:满山遍野茶树开花前两辑收录的文章原是报纸的专栏散文,分别写儿子和自己、个体与世界,第三辑文章写于父亲去世后,主要写父母和自己,是被龙应台视为“暗夜行山路”的最“私己”的篇章,一直到完稿后四年,才在《目送》一书中经作者统一修订,作为全书的第三辑公开发表。☆问题来了:1.龙应台和她儿子之间的故事是否让你产生了似曾相识之感呢?拿起笔写下你和你父母之间类似的故事吧。2.龙应台自己说《目送》这篇文章“在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流传最广”,而在中国内地点击率和流传率最高的是《(不)相信》。阅读这两篇文章,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3.整本书着重叙述自己对生活的小感触,但作者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总能在叙述生活细节的基础上,把个人感触上升为独到的理性思考,由此增加文章的分量,很值得我们学习。你能从书中举出至少一个例子并具体分析吗?4.阅读这本书,你从作者的文字中收获了哪些体悟?产生了怎样的思考?请仿照下面这段文字,另写两则你从书中得到的体悟和思考。示例:儿子上小学,对母亲无比依恋;儿子读大学,对母亲形同路人。父女母子的缘分就是在目送渐行渐远的背影过程中体会人生的欣喜、悲苦与无奈,以及喜痛过后沉静悦纳地走向成熟。5.班上要举办一次图书推荐会,你准备向同学们推荐《目送》这本书,请你撰写1分钟介绍词。四、艺术鉴赏有人曾评价说这本书“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是,这样的一本书却总能引起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共鸣。自年在大陆出版以来,已再版三十多次。时至今日,这本散文集仍然处在各大网上图书销售平台的畅销书行列。《目送》为什么会有这样经久不衰的魅力?有人说得益于本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