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深以为然。
实践出真知,学习不止在课本和课堂,还在“路上”!
生活即教育,知识的灌输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如果希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一定要带TA去这几个地方走走。
01PARTONE去田间地头,
在劳动中体验农作的艰苦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在钢筋水泥的环境里长大的,田野和农事,的确是太过遥远而陌生的存在。
虽然背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并不一定能明白这首诗的真义。
那么,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呢?看看霍启刚和郭晶晶是怎么做的。
前段时间,他们带着5岁的儿子霍中曦,到农田体验插秧,这一举动,获得了网友点赞。对此,霍启刚在微博中回应道:
“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不得不说,这样的父母,很有远见。
《朱子家训》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让他看看农民伯伯是如何劳作的,让他去农田体验插秧、灌溉、收割……
要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生活点点滴滴都来之不易。孩子见识过生活的辛苦,体验过流汗的艰辛,才会懂得珍惜当下。02PARTTWO走进大自然,
与大树小草为友,认识生命
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见多识广,口才更出众,显得更聪明自信。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变得暴躁。
这也难怪,现在,很多孩子的周末活动,不是上补习班,就是去商场里的游乐场,家长不会刻意带着孩子去亲近大自然。
有专家表示:
“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如果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长大后会如何对待我们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开始主导未来,我们又会走向何处?”这些孩子对大自然的理解来自电视、手机、父母、课本,唯独没有亲身体验。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就等于上了一堂环保课,他们热爱大自然,把大自然当成了乐园,甚至当成了朋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也就会渐渐地萌生了,这要比家里种几盆花,养几条金鱼丰富生动而且开阔得多了。 带孩子走进自然,就是给孩子一片欢乐,即学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能从自然中启迪心智,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从简单的好奇中引出一连串有益的思考,看巍峨的高山,会使他们意志坚定,伟岸做人,看奔流的河水,会使他们应该奋进不息,永不呆滞。闻野花的清香,即刻使他们神清气爽,看野草的葱茏,会使他们蓬勃奋发……
03PARTTHREE去图书馆,在书香中爱上阅读阅读,是孩子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主要渠道。
图书馆,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绝佳场所。
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说:“图书馆是个好地方,是个使人终生受益的地方。不要老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带他们到图书馆去吧!他们一生都会感谢这个带他们走进图书馆的人。”
的确如此。
首先,图书馆是专属的空间,里面只有书,没有电子产品、玩具以及嬉笑打闹的小伙伴,远离了诱惑,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进行有仪式感的阅读。
第二,图书馆是安静的空间,人人捧书静读,这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在无形中带动生性好动的孩子安静下来,把专注力放到图书上。
第三,图书馆里书籍种类繁多,这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沉浸其中,总能挑选到自己喜欢的书。
第四,图书馆适合亲子阅读。一大一小两个人,一起选书、读书,聊聊书中的故事、说说自己的读后感想,既收获了知识,又交流了亲子感情。
04PARTFORE去大学校园,
感受博学奋进的氛围、树立人生目标
可能这些问题,是每个孩子脑子里的问号:
读书是为了什么?
我将来要做怎样的人?
在长成大人之前,我要去哪里、做哪些准备?
……
彼时,孩子还是一颗小草,稚嫩而懵懂,而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告诉TA,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寻找到。
网上有段话说:“大学里优美的校园风景、浓重的学习氛围、丰富的社团活动,既能给孩子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又能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触动。”
这里,有博学、奋进、坚毅,有自由、勇敢、朝气,是每个人历经十载寒窗苦读所到达的地方,是构筑梦想的港湾,是踏入社会之前的修习所。
如果想要让孩子感受校园气氛,树立起读书的目标,那么,大学校园是不二之选。
05PARTFIVE去爸妈工作的地方,
了解家庭成员的社会价值
网上曾有一篇很火的小学生作文,标题是《我的妈妈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孩子在作文中说自己的妈妈“天天喊累”,还“什么都不会”:
“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指自己的妈妈)不会;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小宇的妈妈会画画;瑶瑶的妈妈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羡慕死了,可是她什么都不会。”
短短一段话,道尽了孩子对妈妈的嫌弃之情。
事情的真伪和始末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暂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子女对父母,缺乏全面而客观的了解。
很可能,我们苦口婆心地念叨着:
我工作很辛苦,你要懂事啊。
我吃了没文化的亏,什么都不会,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啊……
但这些在孩子看来,不过是一场无意义唠叨。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带孩子参观一下我们工作的地方吧。
在这里,孩子能大致了解到:我们在做什么、为了保障家庭的各项开支,我们承担了哪些压力,以及,为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我们又做了什么程度的努力。等等。
爱的代名词,是“看见”。让孩子“看见”我们,这不但有益于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还有利于丰富TA的阅历、激发TA的同理心。
06PARTSIX去厨房,
教给TA谋生与谋爱
日本福冈县福冈市,有个叫阿花小女孩,9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千惠的乳腺癌复发了,医生说妈妈最多还能活4年。
随着女儿一天天地长大懂事,千惠开始思考,到底父母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极尽全力的陪伴?给女儿多备一些衣物?还是攒下一大笔钱?
后来,她想到了做饭。
她告诉阿花:
“做饭这件事和生存息息相关,我要教会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
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当别的孩子还在吃糖撒娇玩耍的时候,5岁的阿花已经能够独挡一面。
每天早上6点就要准备早餐、喂狗、做早餐、弹钢琴、去幼儿园。
妈妈千惠最终没有逃过病魔的掌控,去世了。
但对于一位曾用心陪伴、爱护并教会了女儿“世间最了不起的本领——独立生存的能力”的妈妈来说,千惠走得了无遗憾。
让孩子走进厨房,学会做饭,这和伺候人无关。
未来当你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他们依然可以善待自己,填饱肚子,温暖时光。
就像六岁开始做饭的李子柒,手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心间琴棋书画诗酒花,在这个温柔和残酷并存的社会生活里,用美食的能量治愈自己,顽强茁壮地走下去。
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实践出真知,生活即教育。
为了让孩子看到、学到、做到、体会到、醒悟到,就带TA去这几个地方走一走吧。
东夏君:来未来之星亲子成长夏令营和游学之旅吧!让孩子在自然万物中感悟与探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验与思考,让孩子在更宽广的世界中,去体会,去醒悟。
从课堂和课本中脱离出来,我们共同开启体验之旅,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体会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构建出更广阔的生命成长地图。
未来之星亲子成长夏令营和游学之旅报名即将开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