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概述希腊罗马时期到巴洛克时期

这原是一份学期论文,因篇幅问题被忍痛舍弃,特发布于此,若有空闲,会将西方音乐史概述这篇文章精修并补发完整。

西方古典音乐简述

——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至20世纪

献给所有古典音乐的爱好者

本文旨在助您理解作曲家生平及时代背景

助您理解作品本身及内涵情感

序言

“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是音乐的一种类型。此词最早见于19世纪初期,在当时主要是用于概括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以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为代表所创作的音乐(即为狭义的古典音乐)。19世纪初的“古典音乐时期”仅指代自年(J.S巴赫去世)至年(贝多芬去世)这段时期,但随着被广泛的使用,其所指的时期范围被也不断的扩大,最宽泛的定义甚至可以覆盖整个西方音乐。古典主义音乐也因此被赋予了广义概念,即指那些以欧洲主流文化为背景而创作的、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西方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直以来,他都散发属于自己独特的魅力。一部分人热衷于欣赏他、品鉴他,也有一部分人对古典音乐认知出现偏差,认为其“难懂”“门槛高”而望而却步。实际上,正是古典音乐发展时间长,历史悠久的特点,铸就了其庞大而恢弘的古典音乐体系。由此可见,对古典音乐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条理的认知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篇文章的宗旨就是通过对古典音乐系统化的阐述,从而帮助那些对古典音乐持有兴趣的读者系统全面地了解古典音乐,形成正确认知,增进对古典音乐的热爱。

在西方音乐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存在一个历史时期划分的问题。根据目前学界的普遍共识,可将西方音乐历史整体上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阶段: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音乐。(上述这些历史分期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作曲技法、创作思维等多方面元素进行划分的,因为艺术上的分期不同于历史与朝代,并非泾渭分明,所以其中也存在互相重叠的情况,但整体上的划分还是相对清楚的)本篇文章便采用此历史分期,由古希腊罗马时期而至20世纪梳理出西方古典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每一个历史分期的历史背景、音乐风格、作曲家、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尽可能系统而简明的介绍,并会结合不同的专题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作品、音乐体裁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希望可以对西方古典音乐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帮助大家真正的了解古典音乐。

非常荣幸能在这篇文章中和大家分享我对于古典音乐的看法与观点,与大家一起收获学习古典音乐的快乐!同时,我也相信一定会存在与我本人观点相左的情况发生,对于因看法或观念所造成的的分歧,我会充分听取与反思;对于因错误或不足所产生的批评,我一定会虚心接受。请大家一定不吝赐教,以督促我的改正与学习。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1.音乐从何而来

音乐从何而来?——自古至今人们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可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在早期的古希腊时期,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法律篇中指出“音乐是(模仿)善或恶的灵魂”。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也在《诗学》中指出:艺术起源于模仿。亚里士多德又在《政治学》中说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映了性格的真相——愤怒与和顺的形象,勇敢与节制的形象以及这些相反的形象,其他种种性格或情操的形象——这些形象在音乐中表现的最逼真。”在那个时期的古希腊,用“模仿说”来解释音乐的起源的现象风靡一时。

此外,也存在“劳动起源说”“巫术起源说”“传递情感起源说”“集体意识起源说”等观点,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理论可以让所有人信服。

2.古希腊的音乐

西方音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的“四大文明”。其中在地中海地区的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欧洲文明的开端,它兴起于公元前年希腊南端的克里特岛。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尽管如此,仅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我们也不难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

古希腊文明发展到了公元前年左右,原始氏族社会逐渐瓦解,希腊各地开始建立起了很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其中一个城邦十分重要,这个城邦就是——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以雅典为中心的古希腊文明,在哲学、戏剧、音乐、建筑、雕塑等文化都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都是在这个时代的人物,这些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因此,古希腊也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由“神”创造的,所以,他们的音乐活动通常都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动有关。

2.1古希腊的乐器

古希腊常用的乐器有两种,分别为:里拉琴(Lyre)和阿夫洛斯管(Aulos)。

里拉琴是拨弦乐器,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业余演奏者都可以演奏的乐器,它常被用于诗歌弹唱和祭祀阿波罗的场合,文艺复兴后,里拉琴成为了音乐艺术的一种象征。在里拉琴基础上,古希腊人发展出了基萨拉琴(Kithara),体型比里拉琴要大,主要用于伴奏和独奏,是一件需要专业演奏者演奏的乐器,它经常被用于朝拜日神阿波罗的仪式上,也用于为当时的声乐伴奏。

阿夫洛斯管是一件管乐器,演奏者经常需要手持两根管同时演奏,它主要用于朝拜酒神迪奥尼索斯的仪式上,也常用于当时的戏剧伴奏。

2.2古希腊的音乐作品

因为古希腊文明距今时间过于久远,目前仅发现了40个古希腊音乐作品和片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塞基洛斯墓志铭》、阿波罗神殿的两首圣歌、克里特岛上的三首梅索梅德斯的赞美诗。现代学者根据文献资料还原了《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的音乐,并据此推测出古希腊音乐的一些基本特点:单声部、音乐和诗歌律动一致、音乐中乐器会有一些装饰性演奏。

在音乐体裁方面,以大型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史诗、抒发个人生活感受的抒情诗、用于多种集体节庆仪式场合的颂歌等体裁均产生并不断发展。

2.3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比较主要的有三个内容:

1.古希腊音乐理论奠基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前)认为,“一切皆数”,他认为音乐是由数字决定的,并且根据数学的原理坚持八度、五度、四度的音程是最协和的。

2.亚里斯多西诺斯(Aristoxenus,约前)和克里奥尼德斯(Cleonides,约公元)认为“四音音阶”(tetrachord)是音乐系统的基础。以四音音阶为基础,可以排列出七种音阶,分别为:多利亚(Dorian)、弗利吉亚(Phrygian)、里底亚(Lydian)、混合里底亚(Mixolydian)、副多利亚(Hypodorian)、副弗利吉亚(Hypophrygian)、副里底亚(Hypolydian),这些音乐的名字都以当时的地名命名,这些音阶的名称一直流传至今。

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性格、思想、行为。亚里士多德更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和影响。

3.古罗马的音乐

古罗马征服了希腊之后,基本上继承了古希腊的音乐,但也在一些方面对古希腊音乐进行了发展,比如:在古罗马,音乐在私人的娱乐和教育场合更加活跃;阿夫洛斯管在古罗马时期出现了一种变体,叫提比亚(Tibia)。提比亚普遍应用于罗马的宗教仪式、军乐队和剧院之中。

在古罗马末期,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基督教在地中海地区和罗马帝国兴起了,特别是在年《米兰敕令》承认其合法地位后,变得更加壮大,这使得基督教仪式的音乐也逐渐开始发展。随着教会取代了罗马帝国的政治权利,其成为影响音乐发展的主要力量。

早期基督教的音乐有几个特点:第一,基督教会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特征,但又同时反对音乐的娱乐作用,主张音乐要服务于宗教;第二,基督教会会有很多仪式和祭奠活动,而在特定的仪式和祭奠活动上,会有特定的音乐;第三,基督教在传播到欧洲的各地后,形成了不同的仪式传统,这就使得产生了不同的仪式音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高炉圣咏”、西班牙的“莫扎拉比圣咏”、米兰的“安布罗斯圣咏”等等。基督教对音乐的影响,在古罗马时期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之后的上千年,欧洲音乐始终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中世纪音乐

一般来说,欧洲的中世纪是指才从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为止。中世纪的音乐,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四个层次:两个时间段分别为5-13世纪和14世纪;四个层次是:在5-13世纪时期的宗教音乐、世俗音乐、音乐理论三个层次(古艺术时期);在14世纪时期主要是法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新艺术时期)。

1.宗教音乐

既然中世纪主要是被基督教所“笼罩”的,那么宗教音乐自然是在相对重要的地位。

1.1格里高利圣咏

由于基督教在欧洲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仪式,不同的仪式又有不同的音乐,所以当时各地区的教会的仪式体系变得十分复杂。直到在中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约—年在位)解决了这个问题。

基督教仪式使用的音乐叫做圣咏。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当时收集编订了一套圣咏,并逐渐统一在全国广泛使用,最后这套圣咏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点是:单旋律、拉丁文唱词、节奏自由、音域较窄、风格质朴等等。

格里高利圣咏是中世纪宗教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之后的宗教音乐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发展和变化。

1.2复调音乐

早期的宗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通常是单声部的。而在9世纪末开始,开始出现了“复调音乐”。“复调音乐”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同时进行的音乐。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奥尔加农”通常有两个声部,一个声部是格里高利圣咏,另一个新的声部是在格里高利圣咏上方或下方保持“平行”的声部。保持“平行”算是“复调音乐”比较早期的形式,在后来还出现了与格里高利圣咏“斜向进行”、“反向进行”、“混合进行”的形式。在12世纪到13世纪上半叶,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产生了一种新的复调创作风格,奥尔加农的形式不断创新,同时产生一种非宗教的复调音乐“孔杜克图斯”。在13世纪下半叶开始,奥尔加农和孔杜克图斯逐渐消失,这一时期最流行的复调体裁是经文歌。经文歌是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它相比于之前的复调音乐,唱词内容更丰满,开始采用世俗语调,

中世纪的宗教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复调音乐的发展,为之后文艺复兴甚至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奠定了基础,暗示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伟大成就。

2.世俗音乐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是共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虽然宗教音乐一直在努力避免世俗化,可宗教音乐还是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而世俗音乐也在宗教音乐中不断的吸收内容。不同于宗教音乐的是,世俗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抒情等,并不能用于基督教仪式,这就使得世俗音乐有了其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目前可以考证到的中世纪的世俗音乐是从11世纪开始的,自11世纪,欧洲各地的语言逐渐确立。各地区的音乐创作者开始用各地方言创作的世俗音乐,其中的创作者除了各地的流浪艺人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类人,分别为:法国的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及工匠歌手。这些人创作了很多世俗歌曲,代表了中世纪11世纪—14世纪的世俗音乐面貌。

在乐器上,中世纪的乐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只用于世俗音乐中,此时期主要的乐器是维埃尔琴、竖琴、琉特琴和管风琴。

2.1游吟诗人

活跃于11世纪到13世纪末的游吟诗人,这些人既是诗人,也是音乐家,游吟诗人创作的作品中,大约有0首的诗歌和个旋律被保留了下来。游吟诗人的创作题材基本都是对爱情的各式各样的抒发,也有关于自然、政治、历史、宗教、战争题材的作品。

游吟诗人创作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一个字对一个音,旋律比较自由,节奏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即兴的性质。

2.2恋诗歌手

12世纪到14世纪,德语地区出现了类似游吟诗人的“恋诗歌手”(Minnesinger,德语Minne意为“宫廷之恋”)。恋诗歌手相比于游吟诗人,他们对爱情的表达更为抽象,也更加浪漫。同时,恋诗歌手的创作不局限于爱情,也涉及很多其他题材。

2.3工匠歌手

在14世纪,继德国恋诗歌手之后的就是德国的“工匠歌手”(Meistersinger),也叫“名歌手”。他们是一群工匠手艺人歌手,他们有自己的行会,也会经常组织“唱歌比赛”,一直发展到了16世纪。工匠歌手由于他们身份不同与游吟诗人和恋诗歌手,他们似乎更加侧重于对音乐的追求,而不仅仅是爱情。

3.音乐理论

中世纪比较值得注意的音乐理论有三方面内容:

3.1教会调式

中世纪的教会调式音阶,有八个调式音阶,他们是通过古希腊基本调式变换而来的。

3.2记谱法

目前关于中世纪音乐的乐谱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是9世纪出现的圣咏手抄本,在9世纪的乐谱为符号谱,也叫“纽姆谱”。纽姆谱在中世纪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用点、横线、斜线、等符号在歌词的上方标记,标记出大致旋律的轮廓;第二阶段是在纽姆谱的基础上,加了一条或两条横线,来用于表示一些相对音高,如下图;第三阶段是在原来有一两条线的纽姆谱上,又加了几条线,变成了四条线,这样就使得音高的标记更加明确;第四阶段。四线谱的纽姆谱已经可以基本上清楚的标记出音高,但节奏还没法标记。在13世纪,弗朗科在四线纽姆谱的基础上,将原来的音符上加上各种不同长短的竖线,或者把纽姆谱音符的黑点变大、变宽、变方等等,来表达不同的时值。

3.3规多的音乐理论

11世纪有一个音乐理论家叫规多·达莱佐(Guidod’Arezzo,约),他发明了一套唱名,用来演唱当时的纽姆谱的音符,以帮助唱诗班在演唱圣咏时区分和记住全音和半音的位置,他当时写了一首赞美诗叫《你的信徒们》,这首赞美诗的前六句的第一个音节分别为:ut、re、mi、fa、sol、la,他把这六个音节来命名当时的六音音阶。后来,音乐家们把ut改成了do,并且在la后面加了一个si,就形成了现代我们最熟悉的音阶(doremifasollasi)的唱名了。

4.14世纪的法国音乐与意大利音乐

14世纪的欧洲相比于13世纪以前,变得更加不安定。在这一时期,宗教教会开始出现腐化问题,宗教的威信在这一时期不断下降。宗教音乐逐渐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原来中世纪的世俗音乐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确立。在14世纪的音乐历史中,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最具有代表性。

4.1法国音乐

在14世纪初,法国音乐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这种新的现象体现在记谱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的音乐体裁的出现。推动新的音乐风潮的代表人物便是法国作曲家和诗人菲利普·德·维特里(PhilippedeVitry,——)。维特里当时写了一篇论文,叫《新艺术》(Arsnova)。这篇论文中,他针对“古艺术”的一些问题,论述了他对14世纪音乐发展和改进的一些观点,对当时的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在此后的一段时期的“法国音乐”,特别被称作为“新艺术”。

“新艺术”相比于“古艺术”有以下发展与改进:第一,新艺术有了新的记谱法;第二,节奏可以进行“二重划分”或“三重划分”;第三,新艺术开始运用“等节奏”的手法进行创作,创作更加具有逻辑性;第四,新艺术开始有“和声感”。

4.2意大利音乐

意大利在14世纪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各地分崩离析,都有自己的地方传统。意大利音乐没有复调的发展基础,所以这一时期意大利音乐主要以单旋律音乐为主,它的复调音乐通常是在单旋律基础上加的伴奏,并且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质。在14世纪下半叶,法国音乐开始影响意大利音乐,意大利音乐逐渐开始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复调音乐。

14世纪意大利的复调音乐主要有三种世俗体裁,分别为牧歌、猎歌、巴拉塔:牧歌(Madrigal),通常二声部,没有伴奏,歌词题材大多关于田园、爱情等;猎歌(Caccia),通常二声部,有器乐伴奏,歌词通常关于打猎等让人兴奋的场景;巴拉塔(Ballata),通常二到三声部,出现的比前两个晚,用于伴舞的音乐。

意大利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是弗朗西斯科·兰迪尼(FrancescoLandini,约—),他是一位盲人作曲家。他十分擅长写巴塔拉,并且在创作中确立了一种特殊的乐曲终止模式——“兰迪尼终止”。简单的说,就是在音乐的结尾用第7-6-1级进行结尾。

三、文艺复兴时的音乐1.15世纪—16世纪初的欧洲音乐

大约—年这段时期,在西方音乐历史上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而15世纪至16世纪初,是文艺复兴发展的早期,在这一时期欧洲有三个地区的音乐比较有代表性,分别是:英国音乐、勃艮第地区的音乐、佛兰德乐派。

1.1英国音乐

英法战争(—)后,胜利的英国占领了法国很多的土地,领土的扩大让英国的文化更具兼容性和影响力。英国音乐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和民间音乐关系很紧密,还有一个就是爱用不完全协和的音程(三度和六度)。邓斯泰布尔(JohnDunstable,约—)是英国音乐的最突出的作曲家,当时有人说他的音乐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代表,他写过一些经文歌,体现了英国音乐的特征。

1.2勃艮第地区的音乐

法国中部的勃艮第家族作为同盟,当时跟着英国一起打赢了战争。勃艮第家族的公爵们非常喜欢音乐,家里养了很多音乐家,用于服务宗教仪式和娱乐。他们写的音乐都清新脱俗,最后就形成了一种“勃艮第音乐风格”,大家也叫他们“勃艮第乐派”,他们的音乐风格逐渐传播开来。勃艮第乐派的代表人物是杜费。

杜费(GuillaumDufay,约—)出生在勃艮第,后来移居到意大利,后来又回到勃艮第,后来又去了意大利,这个人在来来回回的路途中,吸收了勃艮第、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音乐风格,他是第一位采用世俗歌曲作为“弥撒”的“定旋律”的作曲家,把弥撒用的音乐的定旋律换成世俗歌曲,这是一件很有突破的事,也体现了当时文艺复兴的影响。

1.3佛兰德乐派

佛兰德地区的音乐家们的创作形成了一种音乐风格,即弗兰德乐派。他们主要活跃于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中叶。因为佛兰德乐派和勃艮第乐派在时间上是前后关系,而且弗兰德地区和勃艮第地区离得不是太远,也有历史学家把这两个乐派统称为“尼德兰乐派”。佛兰德乐派有两个作曲家最有代表性,分别是奥克冈和若斯坎:奥克冈(JohannesOckeghem,—)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十分注重人声在各个声部上的“混响”;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desPrez,—)音乐风格非常多元,他总结了之前音乐家的作曲经验的同时,注重个人意志的表达,注重词曲搭配。

2.16世纪的世俗音乐

受到“文艺复兴”文化运动的影响,世俗音乐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世俗音乐最主要的还是声乐音乐,但器乐音乐相比于以往也有了很多突破。

2.1声乐音乐

声乐音乐在16世纪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裁有两个,分别是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

16世纪的牧歌来自于意大利的世俗歌曲,最早的牧歌是在贵族音乐爱好者的家里演唱的,后来这些贵族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水准,就雇人来唱。后来这种音乐体裁不断传播,发展成了比较成熟的形式。牧歌的风格通常是严肃优雅的,十分具有幻想性。

用法文歌词写的世俗歌曲都叫做尚松,但“法国尚松”和“巴黎尚松”主要是指16世纪的尚松。尚松的特点是旋律在最高声部,四个声部,开头常用一长两短的固定节奏。

2.2器乐音乐

器乐在文艺复兴时期和中世纪的品种差不多,就是在一些乐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比如还是有竖笛、肖姆管、小号这些管乐器;中世纪的弓弦乐器维埃尔琴改进成为维奥尔琴;琉特琴还是琉特琴;管风琴还是管风琴;这一时期出现了古钢琴,有两种:一种是击弦的,叫楔槌键琴,一种是拨弦的,叫羽管键琴。

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体裁发展了,主要有五类:舞曲、即兴作品、对位体裁、坎佐纳和奏鸣曲、变奏曲。

3.“宗教改革”与“对应宗教改革”的音乐

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16世纪的宗教政权开始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一时期欧洲教会逐渐分裂瓦解,整个欧洲都开始对基督教和天主教会主导的政权进行改革,这场改革影响了欧洲资本主义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在这场“宗教改革”中,音乐自然是需要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德国都对宗教音乐的改革,但英国改革的力度很小,仪式基本没怎么变,把演唱方式变成了齐唱。德国的改革力度比英国大多了,所以在宗教改革中,德国的宗教音乐改革更加具有魄力。而当时的天主教会针对这些国家的改革,又出了一个“对应宗教改革”来针对这些改革进行改革。所以,在这个16世纪,就形成了两种宗教音乐风格,即:“宗教改革”风格和“对应宗教改革”风格。

3.1宗教改革的音乐

德国宗教改革的带头人叫马丁·路德(MartinLuther,—),是整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新教在音乐上做了很多改变。路德缩短简化了原来的弥撒,并且还创造了新的德语弥撒,这个力度是相当大的。并且创造新教仪式使用的音乐——众赞歌。众赞歌一般是德语演唱,开始是单声部,后来是复调。曲调有自己创作的、有世俗歌曲、也有原来天主教的。虽然进行了很多改革,但路德还是保留了原来天主教的一些经典的内容。

3.2对应宗教改革的音乐

在16世纪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地区对宗教的冲击下,基督教和天主教皇不得不对自身的一些弊端进行相应的改革措施。经过三次宗教会议后,天主教决定:第一,音乐的定旋律不再滥用世俗音乐;第二,歌词必须让人听清。意大利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GiovaniPierluigidaPalestrina,约—)是“对应宗教改革时期”的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一生创作的作品有多首,多首是宗教音乐,他的作品在技法和风格都十分规范,而且充满了他对宗教的信仰,这就使得他的音乐在代表了宗教音乐风格的同时,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创作的高超水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wh/7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