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时间」是哲学之中令人好奇的事物之一,也是不同学派最重点研究的一个范畴。中国古代文明之始,已经有了一套「时间」的定义,方便生活,也设计了不少仪器,如日晷、太阳钟和沙漏作计时之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始创期,古代埃及人亦开始根据星轨和日月的移动轨迹而发明了水钟和漏壶,其后再逐渐研发更高精准度的时钟。
平常人对「时间」的定义未免只能局限于「一日24小时、一年日」这些概念,但从科学角度而言,时间是四维向度,也即是连接着立体与立体之间的空间。而根据物理学家霍金对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解释,时间由宇宙大爆炸的一刻开始,它必须与物质共存才可以发展,而时间亦没有停止的一刻(由于大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极大,因此宇宙只会不断膨胀),这和2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曰逝,逝曰远”观点非常相似。
不同角度对「时间」不同的定义
「时间」这个概念,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如:
哲学角度:时间可能不存在,因为它只是人类构思,为方便自己日常生活运作的东西,但实际上宇宙学是否有人类构思的「时间」,或者它是否真的与我们所想的「时间」完全一致,则不能确定;但时间也有可能真的存在,因为没有时间,就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所以整个宇宙,甚至宇宙外面的空间,都是随着时间而运行。这个概念十分复杂,所以才有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一句说话:「没有人问我什么是时间,我就知道;若有人问起,我就不知道。」科学角度:时间是四维向度,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地球没有绝对的时间,也没有绝对的速度,我们已知最快的高频电磁波传送就是光。如果物质的移动速度趋向达至光速时,时间会减慢。根据霍金的理论,时间的开端就是从宇宙大爆炸的一刻开始,在宇宙大爆炸前(t0),宇宙只是一个点(宇宙奇点),而由于「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极大,因此宇宙只会不断膨胀,如果根据这个理论,时间并不会停止。历史角度:时间就是不断无休的,也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程,它有助我们了解现今世界的人类行为和经济社会体系,也帮助我们为未来奠定美好的根基,所以时间简而言之只有三个点,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上一秒所发生的事就已经是过去的一部分,而下一秒所发生的就是我们未见的事情,所以就是未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足以影响未来的发展。
有人说时间可能不存在,因为它只是人类构思,为方便自己日常生活运作的东西,但实际上宇宙学是否有人类构思的「时间」,或者它是否真的与我们所想的「时间」完全一致,则不能确定。
「时间」为什么是哲学中的一大难题?
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讨论关于「时间」所衍生的问题,如康德对「时间」的理论观和反驳:康德是结集理性和经验主义的哲学家,对德国后世的思想观有一定的影响力。根据《当代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一文,可见康德对「时间」的观点——「时间理论不应违反因果定律」,实时间的先后次序必须按照人类思维活动的形式进行,才符合哲学的逻辑思维。
那么,为什么「时间」会成为哲学一大难题?除了众多哲学家们对「时间」存在的质疑外,关于它的理论也是违反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逻辑——因果定律。爱因斯坦可算是对研究「时间学」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它提出时间与空间并存,而空间和时间都是可变(flexible),时间更是相对,没有绝对,当物质超越光速时,便可以回到过去。这几点都是现时科学家研究「时间」的前提,但这个理论却违反了因果律。
如超越光速可超越时间的理论,换句话说,便是把「因」和「果」两者颠倒,先出现「果」,即现在,再出现「因」,因为我们的出现是结果,而过去是现在的因。若果我们相信可以回到过去,就是违反因果律,因此若依据最基本的哲学原则,相对论是不成立的。加上爱因斯坦认为时空(时间和空间)只是一种感觉的架构,是根据人所能认知的范围而采用的理论,即实际并不存在。以下是关于时间的两个著名悖论:
如果某人喝了有毒的咖啡,到了50年后起了毒药的效用,于是50年后的某人回到50年前提醒某人不要喝,那么50年后的某人又如何能发生通知?——「咖啡悖论」如果时光机可以穿越未来,未来应该是什么环境?已经存在新科技的城市?那就是说,未来已经是预定?如果未预定,未来只是空白一片,不存在任何物质?——「预定悖论」
时间一直是哲学甚至人类知识中一个深奥的难题,古希腊哲学家已经对时间作出过很多不同的解释,由柏拉图之视时间为对永恒的模仿,到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定义为计算前后运动之数,都展现了时间的某些面相。然而把时间问题最清晰地形构出来而成为一个哲学难题者,当算古罗马时期的神学哲学家奥古斯丁。他对时间问题的形构直接显示了时间问题的核心和深度。时间是究竟是主观性的还是客观性的,而且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没有实质的区分,如果他们都不能有实际区分,但有存在的本质的,时间也不可能存在,只会变成固有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