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哪本书少年人必读附她最新的家庭纪

前言:本文转载自「一饮一啄Vido」,是龙应台推荐给15岁读者的最新书单。

01《怒目少年》

享受读书

一个十五岁的读者来信问:“你怎么看书?看什么书?每天看,还是偶尔看?为一个作业而看还是为好玩看?看书时听不听音乐?吃不吃零食?做不做笔记?看书时猫会不会来闹你?”……

十五岁的人,如果养成了享受读书、无时无刻不读书的习惯,长大了多半不会庸俗。

包里揣本书,一天中所有无聊“等候”的时间都“栩栩如生”了:等约会、等捷运、等航班、等上课、等上厕所、等商店开门……是的,我每天看书。为“作业”看书,也为“好玩”看书。

不,看书时我不听音乐。不吃零食。会喝咖啡。

在电脑上看“书”时,大咪会故意过来把肚子趴在键盘上,不走,很流氓。但是看纸做的书本时,他就在书堆里打盹。

奥地利精神分析专家维克多·弗兰克和王鼎钧的这两本书都好得不得了。

可以先看《怒目少年》。

在欧洲是纳粹,在亚洲是日军,两个相隔万里的作者竟然写出相似惊人的场景和感受。读了就明白,把人揉成什么形状的,其实不是国族,不是文化,是“战争”。

谁说十五岁的人不能理解战争?王鼎钧十五岁的时候已经走在乱世江湖里磨他智慧的剑。

(集中营里)方才拖出去的那具尸体正用呆滞的目光透进窗子盯着我看。两小时之前,我还跟这位同伴说过话呢!我继续咂咂有声地喝汤。如果我当时不是因为出于职业兴趣,对自己的无动于衷感到惊讶与好奇,此刻这经验不会存留在我的记忆当中了。整件事情就是如此冷漠、事不关己。

麻木不仁、情绪钝化、内在的冷感和无所谓——集中营囚犯在第二期生活中产生的精神反应——过没多久,也开始对每次的毒打毫无知觉。这种知觉麻木的现象其实是极度必要的心理防护盔甲,以便适时保护犯人的心灵。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

王鼎钧《怒目少年》,竟同时同意境同感受。

我突然发觉我太冷静,居然不害怕,不哀伤,只愤慨,我用两条腿行路来排遣愤慨。战争是残忍的,战争是一种社会教育,所以战时的人比平时冷酷。我想我逃不出这样的定律。

——王鼎钧《怒目少年》

02《沈从文自传》

懂得存疑

沈从文自传可以媲美马克吐温的HucklbrryFinn,只不过主角是作者真实的自己,而且更深沉辛辣。

不受羁绊的野孩子,生活是他的教室,残酷是他的课本——他学会算数字,从掐指头数满地滚落的血人头开始。

当你八岁就开始看懂“人”的这一课,后来的人生,大概就没有什么看不懂的了。

少年,读这本书,或许对大人所急于灌输给他的善恶、是非,尤其是当下最被众人同侪拥抱的“正确”,懂得了存疑。

沈从文:

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我在那地方约一年零四个月,大致眼看杀过七百人。一些人在什么情形下被拷打,在什么状态下头被砍下,我皆懂透了。又看到许多所谓人类做出的蠢事,简直无从说起。这一份经验在我心上有了一个分量,使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爱憎感觉一致了。从那里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我看了些平常人没看过的蠢事,听了些平常人不听过的喊声,且嗅了些平常人不嗅过的气味;使我对于城市中人在狭窄庸懦的生活里产生的作人善恶观念,不能引起多少兴味,一到城市中来生活,弄的忧郁强悍不像一个“人”的感情了……

03《昨日的世界》

少年潜力无限

十二岁进苗栗苑里初中,第一次上英文课,从ABC学起。学期结束,英文老师把我留在教室,拿出一包礼物给我,兴奋地打开一看,竟是两本英文书PridandPrjudic,JanEyr.

为什么对一个才开始学ABC的十二岁的孩子如此郑重地送两本原文书?

这个乡下孩子后来成了英美文学博士,而且一生难忘那个从跨出第一步就看重她的英文老师,蔡素惠。

我相信少年的潜力无限,给他设限的是大人。大人把他看得多低,他就多低,看得多高,他就多高。你认为他今天懂了ABC明天就会看懂《简爱》与《傲慢与偏见》,是的,他就做得到。

如果你问我,你家少年该读什么外语,我会说:英文只是根本,从德文、西班牙文、法文和日文等等挑一个来深学专精。我们受英文思维的宰制太久,尽量换一副眼镜看世界吧。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哪一本书是少年必读的?我会说,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是全世界的少年都该读的书。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年自杀。这本回忆录,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人作“目击证人”,告诉你文明是怎么累积又怎么崩溃的,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是怎么揉合成一体的,时代是进步或倒退怎么用自己的眼光去分辨……而且,思想深刻之外,他的文字那么那么好看。

在当年的报纸上,还不是每天都充斥那种国与国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派与派之间的仇恨,它还没有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彻底隔离;那种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老百姓的情绪也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得令人讨厌。那时候,个人所作所为的自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今天这简直不可想象;当时的人并不像今天似的把宽容视为一种软弱,而是把它尊为一种道德的力量。

因为我出生和长大成人的那个世纪并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世纪。它是一个阶层分明、按部就班、秩序井然的世界,一个从容不迫的世界。机器、汽车、电话、无线电、飞机等得新速度尚未影响到人的生活节奏;岁月和年龄依然有着另一种尺度。

是的,茨威格的回忆录教你任何学校教不了的一件事:眼光。

最后再分享两段视频,是龙应台不久前接受腾讯谷雨计划的邀请,拍摄的系列家庭纪录片:《天长地久》和《女朋友》,借此探讨三代人之间的母子关系——借助女儿的视角,龙应台跨代凝视了上一代的生命往事,也顺应母亲的视角,尽力理解尊重下一代的生活现实。

1.《天长地久》

龙应台系列纪录片第一集《天长地久》:“龙应台与母亲的首支纪录短片:生命从不等候”。65岁的作家龙应台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失智的母亲。他意识到最亲爱的人,在生命的河流里头,不断地走开,不断地离开。

2.《女朋友》

龙应台系列纪录片第二集《女朋友》:“龙应台:儿子说我是60分的母亲”。“不是只有夫妻之间,同一个屋顶生活过的人,你所有亲爱的人,亲密的关系,其实都是需要努力的。”

龙应台更多文章:

我为什么建议孩子从小多读文史哲?

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读《水浒传》的小孩

德国历史课怎样讲纳粹

乡村孩子的两节作文课

孩子不会“玩”,就是缺点

你教孩子勇敢,有没有教他面对跌倒

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家书:让豪宅里起战争

谁在作贱我们的子女?

美式教育:

这三个美国小女孩的故事,告诉你中国的教育还差多远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无底线相信学生,永不停止学习

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一位特级教师在美国中学语文课堂的观察和思考

美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应对大人与孩子的“权力之争”,首先要放弃专制与暴力!

无规矩,不自由:美国幼儿园这样教育“熊孩子”

美国性教育大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具备哪些性知识?

一位美国妈妈给儿子使用手机的家规,里面的教育观念更值得借鉴

美国防性侵教育动画,短短7分钟,简单3步,保护孩子!

跟了12年的美国博士后导师,影响我最深的不是科研,而是家庭

林达:美国公民教育第一课

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我就不该录取你

“我祝你不幸且痛苦”:美国首席大法官在儿子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从细节看美国新型小学的理念——新闻主播走进AltSchool

被惊呆了!美国老师原来是这样给孩子讲绘本的!

美国教师怎么上阅读课

从幼儿园开始,美国就开始科学教育

关于阅读:

特级教师:语文成“拉分王”,警惕以分数的名义杀死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词:自由、有趣、闲适

整本书阅读教学:从失败到摸索出一整套流程

0-12岁儿童认知特征及阅读指南

拥有30年教龄的特级教师,这样带女儿爱上阅读,这些方法别错过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石国鹏: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出去就两个字“作死”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世界读书日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小学1—6年级暑期阅读书单

徐莉:阅读可以从一出生就开始

为孩子DIY一方阅读空间,这30款创意总有一款适合你!

小学成绩具有强烈的欺骗性,没有海量阅读支撑,只会饿死天赋,制造短命高分!

整本书阅读教学:从失败到摸索出一整套流程

特级教师闫学:阅读课程具体怎么做?看好了,这四招!

德国教育:

幼儿园里,中国学守纪律,德国学守规则

德国家庭62条教养规则,让孩子更加自律和自由

两个德国人,甩了中国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德国教育研究部:7岁儿童认知世界的69条清单

德国人周末这样教育幼儿,看完感触太多了!

龙应台:德国历史课怎样讲纳粹

在德国: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德国制造的孩子

德国幼儿园三年只学了这些,看起来很无用……

都德的爱国牛皮课

德国人竟然教孩子耍滑头?

儿童玩耍:

保护孩童自由玩耍的权利,这里有11条建议

陪伴=玩耍?史上0-6岁最全陪伴指南(收藏)

哈佛导师:想让孩子上名校?让他们多玩耍吧!

如何让孩子更优秀?《环球科学》说:从童年就开始自由玩耍吧!

台湾教育专家:玩耍+用功读书,两者缺一不可!

玩耍之于儿童,就像工作之于成人一样严肃!

创造性的玩耍是童年生活的核心

儿童、玩耍与想象力:我们稀缺的精神资源

将孩子养得糙一点,让他们东敲西打,玩火、玩刀,必须地!

家庭教育:

中国家庭式“泼冷水”,会吃人

小猪佩奇,道破“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八大痛点!

中国有多少禁止孩子哭泣的家庭?

知乎高赞:中国家庭最大的养育风险是什么?一针见血!

不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对不起,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

中国家庭教育的非理性:不能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教育的最大死敌,就是父母的脾气

中国式父母,不是付出不够,而是付出太多!

中国父母这10大神逻辑,怼得孩子哑口无言

刘瑜:私下里,我暗暗希望父母不要那么“爱”我

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里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1岁前请自己带孩子,6岁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重视心理抚养

日本教育:

为什么日本的幼儿教育名列世界前茅:这里有20个细节

日本小学10块钱的午餐,引来万人观看,震惊了全世界!

看完日本的幼儿园,才知道我们的孩子可能上了假幼儿园

日本孤岛上的公立学校,仅有11名学生,却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日本有所木工学校,8年只教“匠人精神”

一位日本超级阿嬷的养育8则,把乐观自信永远种在孩子心间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原来有这么多教育秘密!

家里来了个日本小孩,引发一场爱国教育反思!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会认字并不代表会读书(另推荐50本图画书)

从幼儿园设计到教育理念,深扒日本是如何做到世界一流的?

日本有个车站,过去三年里只为一个高中生开着……

日本小学生不用父母接送,公车上还应给成年人让座……(附超感人视频)

周末观影

记得当时年纪小——细读日本电影《梦幻村庄》

问对教育,致力于为学校服务。

主要业务有:学校文化设计(包含MIS、VIS、BIS、EIS四套系统)、教师培训(可小班定制)、校长培训(可小班定制)、校本课程研发、教育类文创产品、教育活动策划等,有需求请来电(许老师)(唐老师)

问对教育学校文化设计案例:

在石家庄,有一所公立小学,从不谈变革,但变革正在发生……

成都,有所公立小学,为你,千千万万遍……

百年晋小,始终走在朝阳的那一面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问对微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xw/4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