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与狮的死斗罗马萨珊波斯战争战略战术及

一卡瓦德一世重新挑起战争

从四世纪晚期开始,由于萨珊帝国东部面临着日益强大的嚈哒人(即白匈奴)的威胁,而此时的罗马帝国也面临着内忧外患,内部面临分裂,因而无论是萨珊还是罗马帝国都无意再挑起针对对方的战争,于是双方保持了一段较长时期的和平。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而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东半部的领土。波斯方面,从5世纪20年代开始,嚈哒人开战入侵萨珊波斯。先是与波斯国王巴赫拉姆五世作战被暂时击退,二十多年后又卷土重来,击败了继任国王雅兹底格德二世,夺取了阿姆河南部地区。在年的赫拉特战役中,嚈哒人通过伏击杀死波斯国王俾路支一世(-在位),进而夺取了东伊朗高原的呼罗珊等大片土地,迫使萨珊波斯连年纳贡。年,罗马与波斯两国签订了新的和约,使波斯境内的基督徒受到善待,波斯君主伊嗣俟一世(-在位)还颁布敕令,修复被破坏的基督教堂,允许基督徒信仰自由并在境内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他之后的历代萨珊王朝君主大都忙于对付东部的嚈哒人,因而也维持了同罗马帝国之间较为和平的关系。

嚈哒帝国(此地图仅供参考)

白匈奴

进入5世纪末,两国在稳定彼此局势后,又恢复了剑拔弩张的局面,在与嚈哒人的战争中,萨珊波斯骑兵学会了一系列中亚战术及装备,如两点式挂剑系统,马镫(也有认为马镫是在稍晚的一段时间如6世纪才传入的),不少来自中亚游牧民族的部落加入萨珊波斯军队,也极大地加强了萨珊波斯军队的战斗力,伴随着白匈奴的入破坏,及连年战争和贡金,萨珊波斯帝国内部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所谓马兹达克运动开始兴起,马兹达克运动以其发起人马兹达克命名,提倡绝对的社会平等及正义,主张公有制,号召推翻传统的拜火教及祭司和波斯贵族,年,波斯君主卡瓦德一世上台(-在位)后,积极利用马兹达克派削弱威胁中央集权的波斯贵族和拜火教祭司,反被贵族联合起来,驱逐退位,波斯贵族另立他的弟弟贾马斯普(年—年在位)为君。贾马斯普为政宽容,他为了纾缓乡民及贫困而减少税项。为免重蹈兄长卡瓦德一世的覆辙,他支持主流的拜火教。流亡在外的卡瓦德一世在嚈哒人的协助下率领大军重返泰西封,贾马斯普经过短暂的统治后逊位,卡瓦德一世得以重掌王位。从6世纪初开始,卡瓦德一世改造税务系统,创立人头税并对课税田地重新丈量,不但确保税收的公平,也强化中央力量并打击地方贵族,逐渐扭转5世纪下半贵族吞光国家税收的问题。此外,一个新的神职机构建立起来,此机构是穷人的保护者,负责加强僧侣的道德责任,强迫僧侣照顾底层人民的生存和利益,而这样的责任是僧侣已长久忽视的工作。卡瓦德又建立新的主力军,确认这些近半为骑兵的新军由国王供养,并向国王绝对效忠。然而,连年战争,饥荒,加上为了报答嚈哒人支持的巨额贡金,使得本就已经濒临破产的萨珊波斯财政雪上加霜,重新继位的卡瓦德一世决定发动对外战争,掠夺财物,并转移内部矛盾,他将目光瞄准罗马。

卡瓦德一世金币

年8月,卡瓦德一次重新挑起了沉寂许久的罗马——波斯战争。年,他攻陷了亚美尼亚的奥多西波利斯,但旋即被罗马人重夺。卡瓦德一世在年又攻占重镇阿米达(Amida),同年,以尼西比斯为基地的卡瓦德又发动了新的攻击。罗马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派出大将帕特里修斯与希帕提乌斯迎战,在图尔阿比丁被波斯军队击败,卡瓦德乘胜进攻重镇君士坦提娅,埃德萨等,均不克退还。这时,匈人在从高加索入侵亚美尼亚,罗马军队在帕特里修斯率领下也发起反攻,围攻阿米达,卡瓦德一世无力两线作战,被迫与罗马帝国讲和。萨珊王朝须将阿米达归还给罗马人。卡瓦德将匈人赶出波斯,为稳定后方,推测大约在-年间,喀瓦德向东对嚈哒人发起进攻,年重新夺回被嚈哒人占领数十年的呼罗珊地区,并停止了对嚈哒长达30年的巨额年贡,随着突厥的崛起,在突厥与萨珊波斯的夹击下,白匈奴人逐渐走向衰亡。

阿米达与尼西比斯的位置

卡瓦德一世的主要对手是罗马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在位),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及邻近地区,他于年下令修建一道坚固的城墙。城墙位于君士坦丁堡西部,全长约56公里,以“安纳斯塔西亚墙”的名称为世人所熟知。等到全国的局势已趋于稳定,他又倾其毕生精力专心致力于帝国政府财政、币值的改革以及行政机构的刷新。他废除官职的出售,改革货币制度,取消告密者的赏金,以土地税代替商品税充作军饷,虽然加重了农民负担,但是极大地改善了帝国的财政状况。他去世后,元老院推举出身行伍的近卫军长官查士丁为帝,查士丁王朝(-)建立。查士丁出身行伍,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上台的时候已经是老头一个,因此存在感不高。实权基本由他的继承者及侄子查士丁尼掌握,年,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继位,称查士丁尼一世。这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大帝。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在位)

二查士丁尼时代的波斯战争

查士丁尼的即位,标志着罗马与波斯的战争进行到了新的阶段。在查士丁王朝期间,罗马军队仍然分为由皇帝亲自率领的直卫军斯科拉瑞(基本沦为仪仗队),边防军及野战军。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将领在皇帝的允许下,开始组建自己的私兵部队,被称为“布契拉提(bucellari)”。具有家臣性质。由将领亲自组建,招募,维护。大多都是精锐的骑兵,例如名将贝利撒留在鼎盛时期麾下就有私兵骑兵。在查士丁王朝收复故土的战争中,私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6世纪的罗马军队

此时,罗马帝国的军队中,骑兵成为绝对的主力。这些骑兵,特别是由名将贝利撒留仿照波斯创建的“铁甲骑兵”,(kataphractoi)非常精锐。他们大多身披铁甲,戴铁头盔,许多都是人马都穿盔甲的具装骑兵,也有一些马匹披挂半身马甲(如图所示)手持骑矛,狼牙棒,既能射箭,也能冲锋肉搏,是多面手。可以称之为“双重骑兵”。据当时罗马史学家普罗柯比记载“他们精于骑术,能在全速驰骋时毫无困难地左右开弓射击,无论在追击敌人或撤退时都能向敌人射击。”与这些重骑兵配合作战的,则是由大量外族(例如阿拉伯人,马萨格泰人阿瓦尔人)组成的轻中骑兵。(但是需要注意的罗马骑兵此时尚未装备马镫)步兵仍然是大量蛮族组成。基本沦为骑兵的附庸,主要配合骑兵作战。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军队中步兵此时弓箭手比例激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到6世纪初,罗马军队的人数发展到68万。总体而言,罗马帝国此时无能力对波斯发动大规模进攻,依然延续之前的纵深防御战略(见上篇)在罗马与波斯的边界部分,查士丁尼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方式。在波斯边境的南段,帝国依靠收买阿拉伯部落作为盟友进行防御,在北段,查士丁尼花费巨额资金修筑堡垒,改善城市的防御,最著名的是要塞达拉城的修缮(始建于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期间)。在后来的达拉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亚美尼亚——高加索地区为核心,罗马帝国与波斯再次展开拉锯战。

新一轮的战争导火索是高加索伊比利亚和亚美尼亚问题,高加索伊比利亚王国是格鲁吉亚王国的前身,原是萨珊波斯帝国的附属国,年,倒向罗马帝国,为了吸引萨珊波斯的注意力,罗马军队在名将贝利撒留率领下攻打波斯控制的亚美尼亚,不可退还,年,罗马人再次进犯尼西比斯,又被击退,卡瓦德一世决心对罗马发达报复性进攻。年,萨珊波斯皇帝卡瓦德一世以宗教问题为借口,实则是争夺高加索地区霸权,与罗马帝国开战。初期双方在美索不达米亚边境互有胜负,年,波斯大军击溃罗马边防军,长驱直入,围攻重镇达拉城,查士丁尼派心腹大将贝利撒留前去救援。此即著名的达拉会战。

高加索伊比利亚王国

达拉的位置

在达拉会战中,贝利撒留别出心裁,由于敌众我寡(2万5千罗马军对阵4万波斯军),罗马军在贝利撒留率领下,背城列阵。挖了一道几字形壕沟(图中虚线),使得波斯军队发动进攻时必须先从两翼做起。贝利撒留将步兵放在中间的壕沟后面,距离城墙较近,便于得到城头守军支援。贝利撒留令亲自率领亲兵和赫鲁利(赫鲁利人是一支来自黑海的游牧民族)骑兵在左翼后方高地压阵,波斯人没有发现,次日,波斯又来上万援军,呈双线布置,贝利撒留见敌我兵力悬殊,写信议和,遭到拒绝。第三天,双方开战,两军弓箭手对射,由于罗马军处于上风向,顺风放箭,箭的杀伤力也比较大。波斯军处于下风。波斯军仗着人多势众,发起强攻,击退罗马左翼骑兵,此时,右翼局势也非常危急,贝利撒留见状,令赫鲁利骑兵迂回攻击,直冲波斯军右翼后方,波斯军突遭冲击,大败,被斩多人。

波斯统帅米拉尼斯见状,令预备队精锐骑兵直扑罗马军左翼。企图迂回攻击赫鲁利骑兵,贝利撒留见状,亲率亲兵铁甲骑兵实施反冲击,与波斯精锐骑兵混战一起。混战中,贝利撒留副将苏尼卡斯阵斩波斯旗手,砍倒波斯大旗,波斯军见大旗被砍,纷纷溃败,波斯统帅下令撤退,罗马军追击,斩首数千人而还。罗马军获胜。但波斯军伤亡的多是步兵,主力尚存。达拉会战尽管战术上可圈可点,但战略意义不大,只是暂时遏制了波斯的攻势。

达拉会战(蓝色罗马红色波斯)

库思老一世的军事改革

年,卡瓦德一世去世,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卡瓦德一世的幼子库思老一世上台,成为波斯皇帝。(-在位)库思老一世,称号“不朽灵魂”在位期间,库思老一世转而打击马兹达克运动,抓获其首要分子马兹达克和信徒数以万计,以严厉方式处死。同时,他加强中央集权,改造指挥机构,废除传统的波斯总督体系,代以四个主要的军事和行政地区,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中亚和波斯湾地区,库斯老将单一的统帅部转化为四个区域指挥部,每个军事区各设一个,提高了指挥效率,库斯老一世又致力于削弱波斯传统大贵族,培养小贵族“德赫干”(低阶地主和小贵族)作为军事骨干力量,甚至提拔许多出身低微的人担任公职,取得一定成效。库斯老十分重视军事检阅和训练,据《列王纪》记载,德赫甘子弟在少年时期就要在庄园接受军事训练,而后在泰西封的王室训练场进行训练,由老兵负责教授他们骑术,剑术,射箭,骑枪等等。新兵只有在战场上成功证明其战斗能力,才能获得荣誉,获得装饰性的臂章和腰带。新时代的波斯骑兵,受游牧民族影响,更加注重“双重化”,既能射箭,也能近战,通常装备头盔,链甲,骑枪和弓箭。同时,库思老一世建立了完善的驿站和通信网络,完善税收制度,建立领取国家薪饷的常备军,并进行严格训练,极大提升军队战斗力。他同时注重文化,教育,兴修水利,在位期间,文治武功都非常不错。被誉为萨珊波斯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库思老一世

训练中的德赫甘

年,波斯军队再次发动进攻,在名将阿扎莱赛斯和附庸国阿拉伯人莱赫米国王阿拉芒达拉斯三世(此人多次与罗马军队交战,多次打败罗马军队可以说是诡计多端)率领下,不用步兵,只用骑兵,增强机动性,长驱直入,绕过重镇安条克,避实就虚,从两河地区进入罗马境内,打了罗马一个措手不及,贝利撒留再次临危受命。领军拦截。双方在幼发拉底河边的卡利尼库姆遭遇。即著名的卡利尼库姆会战,此战中,诡计多端的阿扎莱赛斯将精锐的圣陨骑兵调往左翼(1),占据高地,贝利撒留因处于罗马军左翼,未能发现,圣陨骑兵突然向罗马军右翼发起冲锋。(2)罗马军右翼阿拉伯骑兵不敌,纷纷溃败,将罗马军中军侧面暴露。波斯骑兵乘机迂回包抄罗马军右翼,。(如下图)左翼的巨大优势,将罗马部队集体压向了幼发拉底河的河道。一些骑兵在包围圈建立前,拼死冲了出去。但其他人就无此幸运。他们很快就被万名骑兵合围,还被身后的河道拦住去路。形势非常危急。关键时刻,贝利撒留身先士卒,鼓舞士气,罗马军背水一战,步兵结成密集的空心方阵,准备与波斯骑兵决战。波斯骑兵发起数次冲锋,都被罗马军击退,伤亡惨重。然而,波斯军最终冲破方阵,许多罗马军被赶入河中淹死,在后卫部队和伊苏里亚人的死战不退下,(最后全部战死)贝利撒留率少数部队乘夜划船逃走,罗马军大败。波斯军获胜。然而,波斯军被死战不退的罗马军吓到,自身损失也较为惨重。由于贝利撒留顽强抵抗,波斯军偷袭的战略企图已不能达成,罗马严阵以待。公元年(或年),双方达成和平协议,罗马帝国被迫每年向萨珊波斯缴纳贡金磅。换取和平。波斯战争暂时告一段落。罗马帝国将精力放在收复西部帝国的失地上。

卡利尼库姆会战蓝色波斯红色罗马

卡利尼库姆会战

三库思老重启战端

然而,年,出于种种原因(如盛传罗马帝国要对波斯用兵,罗马帝国干预高加索地区,煽动叛乱等等),两国关系再次陷入剑拔弩张的危险境界。同年,库思老一世先发制人,在战争开始后,库思老一世迅速侵入叙利亚,攻破安条克,并把古城安条克的居民强制迁徙。他在泰西封附近为这些移民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库思老-安条克”。随后,波斯军队席卷叙利亚及高加索地区,罗马帝国再次派出贝利撒留前往迎战,贝利撒留率军进攻重镇尼西比斯。取得一定胜利,但未能攻下尼西比斯,库思老见罗马军反攻,大掠而还。在年转而进攻卡帕多西亚地区,再次被贝利撒留击退,但贝利撒留也损失惨重。无论发动新的进攻,年,波斯军队进攻重镇埃德萨,被罗马军队击退,双方在这一战线上陷入僵持。

6-7世纪罗马与波斯的战争

在高加索方向,为了争夺格鲁吉亚的科尔基斯王国(拉兹卡地区),波斯和罗马展开了所谓拉兹卡战争(-),拉兹卡地区是亚美尼亚通往黑海的交通和贸易要道,如果波斯能成功夺取,将能使势力进入黑海,直接威胁罗马帝国的海上势力,后果不堪设想。年,萨珊波斯军队进攻拉兹卡地区,当地统治者向波斯投降,然而,由于贝利撒留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起的反攻,迫使波斯将大部分主力调走,只留下少数部队以佩特拉城为核心镇守,波斯人在拉兹卡地区横征暴敛,粗暴干涉,年,拉兹卡地区爆发了反波斯的起义,查士丁尼派出将领达吉斯泰乌斯率军队支援拉兹卡起义,攻打佩特拉,3万波斯军队也在率迈赫尔——迈赫罗率领下援助佩特拉,然而,在罗马军队和拉兹卡当地部队的骚扰下,波斯军队补给断绝,被迫撤退,罗马军队最终攻破佩特拉,城内波斯守军全军覆没。年,迈赫尔——迈赫罗发起反击,收复了拉兹卡的部分地区,年,罗马将军马丁大败拉兹卡的波斯主力。但也无力发动新的进攻,年库思老一世由于不得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xw/7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