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
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个拖着长长辫子,穿着长袍马褂的老头,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陈独秀、胡适等大佬常常被他弄得狼狈不堪,此人就是北大教授辜鸿铭。
提起辜鸿铭,绝大多数人对其的印象就是迂腐不堪,食古不化,拒绝剪辫子,活脱脱一个满清遗老。
《觉醒年代》中,北大开会。辜鸿铭经常和代表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顶牛,每说完几句难听话,就会让跟班佣人送上茶水漱口,陈独秀不服气,也针锋相对,说几句话就端起茶壶来喝一口。
所不同的是,辜鸿铭漱口完就把水吐了,而陈独秀则是咽了下去。
辜鸿铭的漱口,其实是有典故的,是对古人行为的借鉴。古人听到不想听的话,会用水洗耳朵,表示把这些话洗掉,过耳即忘,而辜鸿铭则是用漱口的办法,来说明自己说难听话是迫不得已,表明自己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
上世纪初,西学东渐之风大盛,见识到了西方先进科技的人们不免有些偏激,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胡适就提倡彻底废除文言文,还有人提议封杀中医,等等乱象不一而足。
辜鸿铭看不惯,所以才有了这些看似怪诞的举动,也因此很多人认为辜鸿铭是个思想守旧的腐儒,开历史倒车。
其实,辜鸿铭根本不守旧,他留过洋,精通多国语言,深谙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对比中他认识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其中可取之处,所以没有对西方文明盲目崇拜,甚至因为了解很深,知道其中的阴暗,反而很是厌恶。
辜鸿铭辜鸿铭祖籍福建,父亲辜紫云在马来西亚为英国牧师布朗看守橡胶园,母亲是西洋人,因此辜鸿铭是一位混血儿。
辜鸿铭聪明伶俐,深受布朗夫妇喜爱,还将其收为养子,并在10岁时将其带到英国读书。这时候才年,第一批官派留洋的学生要5年后才能出发,所以说辜鸿铭接触西方文明最早,也最深。
辜鸿铭的经历有两大特点,第一:他从小生活在马来西亚,见识的都是华人的勤劳踏实,对故土的热爱依恋,他没有在本土生活过,没有见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第二:他在欧洲各国钻研的是文学、哲学等,没有过多涉及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等方面。
所以辜鸿铭不但没有对自己的祖国产生抵触和轻视,反而因为对西方文明了解甚深,更加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宽容博爱,所以他学成后毅然归国,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爱国愤青”。
辜鸿铭有个身份是翻译家,别人都是把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他反其道而行,整天翻译中文典籍给西方人看,《论语》、《中庸》、《大学》都被他译成英文。年,辜鸿铭还写了一本《中国人的精神》在欧洲出版,不光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还直指西方人的劣根性,引起了很大轰动。
以至于西方文化界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一定要看辜鸿铭。”
辜鸿铭的学术成就是一绝,托尔斯泰曾写信向他请教问题,英国作家毛姆更是尊称其为:“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
辜鸿铭在北大教书时,时常有外国名流慕名来访,他总是一个小煤油灯招待,有人建议他装个电灯,看起来体面。辜鸿铭说:“我们中国人讲究明心见性,心明,灯自明,不像你们西方人那样只讲究表面功夫。你们既然来到中国,就应该学学中国人的哲学。”
因为痴迷中国文化,所以即使辛亥革命后,他还是拒绝剪掉辫子。有人笑话他,辜鸿铭不屑一顾道:“我的辫子乃有形之物,想剪就能剪,你们心中的辫子,可不是那么好剪的了。”
有人问他,你这么推崇中国文化,那么你说说,中国人讲究三妻四妾,是不是比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度要落后和愚昧啊。辜鸿铭听罢大笑:“你看看西方有钱人,哪一个不是找几个情人,情人跟着他连个名分都没有,还不如中国的三妻四妾呢。”诘难者顿时哑口无言。
辜鸿铭有超绝的语言天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九门外语,每居住一地,要不了多久就能将当地方言烂熟于心,令人惊叹。
在德国留学时,有一次坐火车,几个德国青年看他是东方人,于是挤眉弄眼,肆意嘲笑。辜鸿铭假装听不懂,拿起手中德文报纸,倒着看起来。
这一下几个青年更开心了,大声起哄:“看这个土鳖,居然倒着拿报纸,装的跟能看懂一样。”
辜鸿铭慢慢站起身,用字正腔圆的德文说道:“德国话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么?别说报纸了,就算是《浮士德》,我也能背。”
说完他真的背起来浮士德,几个德国小青年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火车一到站赶紧溜之大吉。
现在网上不少爱国青年,三观看起来很正,说起中国就是一通夸,说起外国就是各种diss,你让他说中国具体哪里好,又根本说不上来。
所以说,爱国也要有文化才行,要多学学辜鸿铭,提升自己,多了解中外差异,客观分析比对才是真正的爱国,才不会沦为别有用心之人的武器。
《觉醒年代》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觉醒的不光是爱国思想,还有民智。
愚昧的人可能会变成义和团,智慧的人,才能成为辜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