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读书这件“反人性”的事吧——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读?
菲的开场白:“这次读龙应台是我最先提议的,所以我先说……”
只见坐在我对面的她打开书和本子,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手写笔记,我心里忍不住惊呼起来,嗯,看来读龙应台,你是认真的!这囫囵吞枣读一遍和二刷再做笔记,是绝对不同的。
“不是那次读丰子恺时你说的吗?向自己的孩子——你身边那台完美的学习机器,多多学习,我听到了就得践行。”
“哈,每个孩子都是一台完美的学习机器,这个概念我也是从财新总编王烁老师那听来的。”我得说明一下非吾原创。
她继续说,“不过,这次我确实从高二的儿子身上学到了很多,说真话,当时我出差在斯里兰卡,直到看了他在班上做的演讲视频,我才发现原来是我太小看他了——扪心自问:我凭什么就一直认为他性格懦弱没有自己的思想?外表温和跟内心强大并不矛盾,这话他早就跟我讲过,只是我这个当妈的压根没听进去。不过这次,他让我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勇敢,也再次见识了阅读的力量——他在演讲中引用的那段话来自那本书,叫什么鸟来着?”边说边转向邢老师,“就是你上次送他的那本书——对,《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也是他一直想报考律师专业的原因,而我呢,其实并不完全认同,在中国当律师,像他这样正直的一个孩子,你懂的,就像一个特别正义的人当了记者……”
“嗯,前途简直一片黑暗。”我接话说,大家都心照不宣笑起来。“我想我已经猜到他引用的是书里的哪句话了。”
“就是那个当律师的爸爸对儿子说的——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不要错误地认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会去做,而且无论如何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会赢,但有时也会。当然,他把这段话作为演讲的结束语,鼓励大家要为自己定一个更远大的梦想,哪怕我明知自己可能拼死也考不上北大,但你不要说,你连想都不敢想……”
我笑道:“所以,儿子很棒,真正的勇敢,你也见识到了么?”
“你肯定懂的,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所以看完他的演讲视频,我在千里万里之外,也是老激动的。以前我确实并不理解他的一些想法,缺乏耐心,自己也不读书,等沟通出现问题了,才想到要去寻找方法,这也是为何我开始读龙应台的原因,从《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再到这本《天长地久》,我喜欢读她的每一本书,为什么?因为读的时候真的是温暖又刺痛,充满了很多很多共鸣。至于那刺痛的部分,我放到后面再讲……”
会后私聊,我建议她接下来也该去读一读那本影响她儿子的小说——哈珀·李写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记得书中还有斯库特小姑娘说的一句话,我和儿子都特别喜欢,经常引用并互相鼓励,她说:阅读就像一个人的呼吸,即使不喜欢也不能不做。
而最近突然发现“原来读书会上瘾”的大宝妈也让我惊喜交加——虽然我们是相识多年的老友了,她如今又从部队转业在图书馆工作,可一直以来因不“好好读书”而经常被我吐槽。自从参加我们读书会以来,她确实“变”了,甚至还有点“贪多嚼不烂的不良症状”,哈哈!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前不读书糊涂,如今读了书困惑。越往后读,越发觉得自己太小白了,比如看到文艺复兴,就想去多了解一些,看了巴洛克,也想去了解,然后就停不下来了……”
我曾笑她目前的读书状态就像当年陈丹青刚在美国遇见木心——发现自己原来是一片茫然无知,要补的课太多了。我只能劝她,慢慢来,别急啊!就如同一个人顿悟会顿迷,读书,更需要时间消化。
她也笑,如今倒能静下心来了,就陪着儿子一起读呗!再说有了这一期一聚的读书会,大家读完一本书还能互相交流心得,真是太好了。
书友岩也说:“本来就喜欢读书,参加读书会后,阅读速度明显加快了,不仅一个月一本书毫无压力,对于我这样的二娃妈妈,还有比这更棒的放松理由吗?”
给美君的信——为什么我们从没把母亲当作“女朋友”看待?
不得不说,读了龙应台写给她母亲“给美君的信”,我们这群既是女儿又当妈妈的中年女子,发自内心的感慨有很多。
她说,人生里有两件后悔的事,第一件是武断而理性地没收了父亲的车钥匙。在《黄昏玉兰》那篇,她这样写自己和父亲:
“后来才知道,我是个多么自以为是、粗暴无知的下一代。
从玉兰花绽放的那一个黄昏开始,他基本上就不再出门。从钥匙被没收的那个决断的下午开始,他就直线下坠,迅速衰老,奔向死亡。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
邢老师特意又带我们仔细品读了这一段文字,回想起各自沉默老去,完全没有抵抗的父亲,是这样的,他们不会倾吐,我们无心体会。
第二件后悔的事,与美君有关。在《只是母亲》和《未读不回》两个篇章里,她写道:
“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作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也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你啊,只是我的母亲而已。
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的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
所以我决定给你写信,把你当作一个长我26岁的女友——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
想来,这也是本书的由来——给美君的信,公开信——也就意味着那个收信人已经无法读取,当然更无法回复,写给他人的公开信,其实都更像是写给自己的信。这样的信,我以前在新浪博客上也写过很多——比如,写给老李,其实也不过是写给当时那个悲痛无处宣泄的自己。
所以说,有些事,一旦想到了,意识到了,就该尽快地去做,不要再等。
比如,今年过年时,当我妈说等天气暖和了,要去我弟弟店里拍套旗袍装的照片。我就立马说,好啊好啊,到时我回来跟你一起拍呀——虽然之前,我们似乎只想到要这样拍“闺蜜照”。
再比如,我有个一拖再拖的“北京秋行”——小时候一时兴起,跟我妈吹牛说,将来一定带你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当年的信誓旦旦被妈妈当儿戏说给外孙听,我就明白对她来说,一直是个愿望。是我故意忽略,还找借口说,“要不我出钱,你和小姨一起报旅游团去玩,也许更开心。”
我当然明白“现在的我”宁愿陪儿子去旅行——几乎每年都会出去几次。可“童年的我”既然说过,也明确答应过,何不赶紧“兑现”了去?毕竟,世事无常,我可不想对父亲的遗憾再延续到母亲。
就像龙应台在书里写的:“我们有千万个原因蹉跎,我们有千万个理由不给,一直到你们突然转身,无语离去,我们就带着那不知怎么诉说的心灵深处的悔歉和疼痛,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后。
你们走后,轮到的就是我们。
所以我对自己说,不要骗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所以我也对老家闺蜜说,不要再等了,让我们恢复写信吧——虽然这个“写信计划”曾被戏言为“我们的退休计划之一”。3月31日是她的生日,我给她寄礼物、写一封信。就像当年,我们少女时代经常干的那样。然后,我安安静静等着她给我的回信,我知,她会,这就是信。
一个小男孩的信——爱因斯坦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时间是什么?
永远带着乐观理性派光芒的熊嫕院长接过我的话茬继续,“说到我们的父亲母亲,后悔也好,遗恨也罢,总之想做的就去做,这都无可厚非。反正对于我这个目前已经父母双亡的人来说,他们代表着我享受过的爱——但这爱已是过去式,我跟我妈一直就很亲密,母女逛街啊打扮呀散步闲聊啦,这些好时光,我都曾拥有过,当然更多是我依赖她,无论是物质上的资助还是精神上的支持,那么这些也都存在于我的心里。
另外说到写信,我觉得那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沟通方式。我女儿一一有个好朋友现在去了英国读书,有一天晚上,我就看到她在画一封信,然后在旁边写字:‘你一定要回复我哦……’所以,刚才听你说跟自己的老友几十年信来信往,还有上次我们聚餐说到的你跟老李间那些多到要编号的信,我就在想,如何让现在的孩子们还能有兴趣提笔写信?”
菲插话:“她和老李的那不能算信,那叫情书,哈哈!我都羡慕她,收到过那么多情书……”
我们立即起哄:“那个专业摄影师+御用厨师呢?老郭,赶紧的,学习写情书。”
我笑道:“前几天我还跟止庭同学说呢——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读莎士比亚吗?这一点该向你爸学,他当年曾写过一段情话让我惊为天人,感动得无以复加,还以为梦想中的金陵大才子真的让我遇到了,便死心塌地臣服于他的才华。后来才发现,哈!原话出自《哈姆雷特》,原创是莎翁,但他用得太恰当了,完全无缝对接。而我当年虽以文艺女青年自居,却没读过莎士比亚全集,你爸一理工直男,却真读过啊!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要我说,没读过莎士比亚,你就写不出好情诗。哈哈,严重跑题啦,大家回来继续说龙应台啦,刚说到哪了?爱因斯坦写给居里夫人的那封慰问信?丰子恺写给李叔同的《护生画集》?……”
菲笑着接道:“你想说的是那个小男孩写的信吧?亲爱的爱因斯坦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时间是什么?灵魂是什么?……”
是的,爱因斯坦似乎没回复小男孩的来信,却回信给了一位心碎的父亲。他没有给一句婉转的、疗伤的、安慰的话。
我们探讨生死,讨论一人一兽、天地万物,这些“同属宇宙现象的一部分”,大宝妈说:“其实这封信,我觉得龙应台回复得更好。”——确实,在无尽的空间穹苍中,在深邃的时间巨流里,我们有一个电光火石的交会,已是奇迹。
龙应台说:“花瓣会枯萎,但花的香气留在你心里。不是吗?所以,这世界上凡是不灭的,都在你自己的心里。”
所以,爱因斯坦说,我从不去想未来,因为,未来已来。
像止庭同学这一代00后,从小就把《圣经》当成小说和诗歌来读的,最近听完物理学家万维刚老师解说的《相对论》和《穿越平行宇宙》后,他坐在高高的梯子上,也曾居高临下地望着我说:“一切都是幻觉,妈妈,你不会是到今天才明白吧?”
我们也不必多想过去——过去,就像《圣经》上写的:“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战争有时,和好有时。”真的,一切皆有定数。而我们,就个人而言,好像也只能走路、洗碗、剥橘子,吃好每一餐,过好每一天。
而每次读书会,我们发现,即便同一本书,每个人读到的却不尽相同,熊院长的视角就与众不同:“我读这本书,看里面的插图,觉得好奇特哦——她是怎么把个人生活细微末节的文字内容,和整个时代的背景史实照片参差观照,又糅合成一体的?这就是我边读边在思考的问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其中有一篇《逃亡包》——逃亡包里头该放些什么东西?三代人七嘴八舌,每个人说的东西都不同,水!巧克力!手机!手电筒!钱包!身份证!……然后爷爷说,毕业证书!奶奶说,当然是一张全家照。孙辈们笑作一团,说老一辈真的是被战争吓怕了!这在我们和平年代里,确实无法想象,像现在,毕业证书都出电子版了,丢了随时可在网上补登,但这在战火纷飞的时代,真的,没经历过,没有发言权。”
而来自南外的美女老师,可能更多看到与教育有关的细节,比如《身教》、《中国孩子》、《隔墙父子》等篇章,“真的,家长永远不要打孩子,最好也不要吼孩子,永远记得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当老师的如是说。
借爱勒索——是勒索,不是爱。
菲小心翼翼地问我:“有时候,我们是否只有通过文字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比如,她跟父亲——用白癫疯怎么医治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