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爱爱老师转发了自己的两篇文章到群里,引起了诸位老师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讨论。现摘录两文的部分和多位老师的发言于后,供大家学习交流。
文编\王岩林摄影图片\王岩林
爱爱老师《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文摘录:
说西方的精神底色是个人主义的,中国的传统是集体主义的,这是根本性的误读。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集体主义也就没有个人主义。正是在非血缘性的,制度化的,结合紧密的共同体中,比如西方基督教会或中世纪行会中,才萌发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意识。西方的所谓理性自律正建立于潜在集体主义的规制中。也正因为这种规制,才需要个人主义的中和。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这种非血缘的共同体的,因此既无所谓集体主义意识,也无所谓个人主义意识。
在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典型文人中,陶渊明、白居易、李白、杜甫、苏轼是有个人主义意识还是有集体主义意识?那些以科举为人生奋斗道路的士绅、乡绅们是个人主义意识还是集体主义意识?渴望发家致富的个体小农们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意识?在中国的古代经典和古代小说中,在浓郁的追求世俗幸福、追求“福禄寿”的文化中,在产生“世故”这一显著特征的发达市井文化中(所谓”世故“,即是情欲的最精密计算),我们能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气息吗?还是个人主义?明了于此,就知道以个人世俗理性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式“启蒙”的文不对题,甚至是“以水济水”,恶化问题。正是在近代中国,要把自己转型为西方式的民族国家,要从非集体的状态中,塑造出集体,才有所谓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个新问题。
二十世纪中国道路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以觉悟激发和引导的,人的精神、人的潜能、人的生产力得到解放的道路。------因为解放以觉悟为依托,所以它所释放的力量才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持久性的力量。-------这个觉悟是逐渐深化,具体化的过程,是民族意识、阶级意识、个人意识的渐次发展,也是辩证统一(正是在这个辩证统一中,个人解放才能保障他的深度和力量)。而正是在这个觉悟的引导下,逐步走向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的历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共同体的构造过程。而个人解放也正是在一个逐步建立起来,完善起来的,均质化,具有平等关系的集体保障中,才能各得其所而舒展。
个人解放的要义是要以个体的觉悟为前提,这个觉悟的内核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自觉性和能动性。个人解放也就是以这个觉悟为依托,尽情施展自己德性、能力,自主的面对和处理生活和外部世界的挑战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及自我担当的责任感。个人,缺失了集体主义的社会化的教养,觉悟将失去广阔的世界和视野,没有海的滋养,觉悟就无法升华深化,就会萎缩。没有宽广深刻的觉悟的有力支撑,个人的解放也会失去根基。而缺失了具体个性的教养,德性的开发,集体也将死气沉沉,缺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因此个人解放最终是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乃至于人类解放的高远理想汇成人的解放的大海。
爱爱老师《人民文学与人的文学的历史辩证法》文摘录:
五四以来存在着两种文学观念的冲突,即“人民文学”与“人的文学的冲突。这两种文学观念冲突的背后是两种改造中国方案的冲突。“人的文学”的理论前提是人性的普遍性,它预设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是均质化的,无差别的一个个个体。“人民文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性的阶级性,既然现实世界的人总是由具体的、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连接起来并受到它的规定,那么这个人性的普遍性就会以具体的、独特的形态表现出来,这个人性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和生活内容也会有极大的差异性。
“人的文学”暗含着的启蒙的实际内容,是以世俗理性为基础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伦理准则。这种个人主义伦理准则植根于西方封建社会瓦解,逐步走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过程,是西方近代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是对教会、行会和庄园集体的反叛。因此这种个人主义的反叛目标对于传统中国这样一个不存在非血缘集体的,世俗化自由个体小生产的社会来说,恰恰是一个现实。从西方移植这样的启蒙是一种历史的错位,并非中国社会所需。有着巨大阶级差异的近代中国恰恰需要一个反向的历史运动,通过社会革命,构造一个集体,把处于狭隘封闭的世俗小天地中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组织进集体中,在集体生活中扩大社会性的视野,使觉悟得以启发,超越世俗利益的局限,构造精神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而年的现实,是经过长期社会革命改造的现实,是社会关系极大程度被简化和平等化的现实。这个时候倒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均质化的、平等化的个人,并有了一个结合紧密的共同体,产生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处理需要,这个时候反而为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的文学“的复苏和普遍接受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如果说,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带有一定的抽象观念性,79年的“人的文学”则是社会革命创造出的“广大普遍的中间阶级”的欲望自我表达,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这个“欲望的表达”带有粗俗性,是社会革命带来的,由文返质的体现,是社会革命所解放的生命本能的表现,也预示了此后在市场经济中,这个“广大普遍中间阶级”的强劲的能量。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精致文化影响的处于象牙塔之中的士大夫精英的自我表达。那么新时期的“人的文学”虽自认接续五四的传统,其实是革命的产儿,是革命造就及解放的的中等化的大众的欲望的直接性的自我表达,它们具有不同的精神气质。这里的个人主义的真正性质不是西欧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而不如说是社会主义集体的儿女,我们不妨把它称作社会主义的个人主义。把这个集体当作西方前资本主义的集体同等看待,当作封建保守的东西否定掉,作家们是误会了事物的性质。其结果是不知不觉重新回到传统中国的已变得苍凉衰朽的市井文化中去了,由此作家的精神急剧萎缩退化而不自知。
社会革命造就的中等化的大众群体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又发生了新的社会分化,从而又为“人民文学”观念的回归制造了现实前提。“人民文学”也不单纯是文学的,也是伦理性的。它在二十世纪经学瓦解的革命时代起着经学的作用,它要颠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传统秩序,重新塑造新型的、以大众平等取向的、集体主义伦理关系。
后的“人民文学”也同样要寻求一种人性理想的表达,如新人的塑造。只不过社会革命带来的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使得这种理想人性的表达也缺乏稳定的内容,走向了空洞化。因此“人民文学”在八十年代被冷落,有社会历史的内在根源。但是,人民文学创造了一种理想,追求建立在平等友爱基础上的,觉悟解放了的人民所构成的,有创造力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以觉悟为中介,实现集体的发展与成就和个人的解放与完善辩证的统一。这个共同体是新中国在观念上的倒影。它使新中国人产生这样一个观念,祖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不是建立在狭隘的血缘关系上的民族主义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性质的国家概念。而是包含整个人类的,寄托着崇高的理想、执着的信仰,渗凝着浓烈的情感,建筑在人心之中的精神的共和国,是人心相通的一个伦理道德的共同体。
金岷氏:爱爱先生文章《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提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金岷氏认同,并赞赏这种看法,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思维方式。
硬币两个面,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依存,不能分开,不能独自成立。
一块钱币必然有两个表面,正面和背面,彼此依存不能分开。不论是谁,如果要拿着只有一个表面的“币”,到世间去晾晒、去使用,都会被认为那是伪币,不会有人接受它、使用它、流通它。这既是基本常识,也是基本法则。无论那个单面的“币”有多么精美,多么华丽。有许多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枚硬币的正面和背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正好形象地表示了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金岷氏经常用“硬币”观念,去分析社会上的诸种事物和一些观念、看法。
李智慧:不能苟同。中华文明的初始华夏时代,是靠轩辕黄帝武力镇平海内、北逐荤鬻而来。青少年时代(秦汉唐)更是雄姿英发,阴阳一体。内敛,是宋以后的事情。
爱爱:我是学外语的,西方历史与文学读了一些。感觉西方根底是集体主义的,是在近代从集体主义的底色中,才冒出个人主义。
李智慧:
金岷氏西洋哲学的矛盾论是对抗性的,零和性质。若着以阴阳之道阐述个人与集体的矛盾论,则结论一目了然。老曹:西方不是集体主义,西方是在竞争中学会了自律。西方的“集体主义”是产生于人类内部的斗争。中国的集体主义是产生于与共同的环境的斗争。
李智慧:
爱爱西方哲学中世纪断代年,再始于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是人性的(对抗神性)、个人主义的。爱爱:西方是教会、行会创造了集体主义,有集体才有个人反抗集体的需求;中国传统,没有非血缘的集体,也就没有集体主义。不然“一盘散沙”之说就没理由了。
按中国传统历史观,社会有文质之变,宋以后是文过于质,所以中国革命的作用就是从文返质,从文士德性到战士德性,才能恢复中华文明活力。
今天的西方和希腊罗马无关。准确的说应叫基督教日耳曼西方。所谓中世纪,是日耳曼蛮族在基督教教化下从野蛮起步的幼年阶段。
张老师:中国文化的基因在家的传承之中。没了家传、家教,文化的传承消失的很快,尤其是道德方面。
党老师:
爱爱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西方文化的骨子里,应该是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这从西方文字、文化、文学、文明的传统和现实,都能反映出来。现在,也还是这样子。爱爱:事情有现实和观念两个层面。现实是集体主义的,观念才会用个人主义弥补。
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引一个最近的例子,比方说国民党是传统士绅、会党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情,它有实实在在的集体主义体现吗?
厚生:.事情有现实和观念两个层面。中华文化,是个体彰显整体性的立体体系化进程;西方文化,是整体实现个体性的主体系统化过程。
一个是利用资源,先公后私的·公中私;一个是夺取资源,先私后公的·公里私。
.
爱爱:一定程度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李白、陶渊明、苏轼,在他们身上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集体主义。
厚生: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互为补充的。自由的背后是理性自律,而理性自律不过是集体规制的伦理内化。
爱爱:今天需要重新澄清中国传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这样一个看似常识性说法。这个问题是建设现代中国伦理取向的关键。
大道中华作为一个理念,要落到实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就不能不表现为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而伦理就是一个共同体的生活方式的面相。所以,是集体主义和还是个人主义的伦理选择需要澄清。而澄清先要从回顾历史传统开始。
王岩林:爱爱老师,我注意到,您以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概念为论题展开,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