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勤勉忠厚人半部华侨旅奥史
——追忆年轻的“老华侨”夏小华先生
(文/常恺)
一
也许年的开春,注定了是奥地利华人侨社非常哀伤的日子。
3月9日刚刚送别因新冠病毒突然离世的冯国庆,4月9日夏小华又突发脑溢血不辞而别。
明明是春暖花开的艳阳天气,一会冰雹倾泻,一会雨雪交加,寒冷刺骨,相继夺走了我们两位正当盛年的侨界精英!好兄弟!一位55岁,一位59岁。
如果说冯国庆博士是华人社会的知识界翘楚,那么夏小华先生无疑是文革后第一代旅奥华侨的代表性人物。
▲夏小华先生
二
夏小华于年5月15日出生在著名侨乡浙江青田大安乡岙底村,从小生活在山坳里,满眼望去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和农田,属于浙江贫困县。其实当时中国又有哪个地方不贫困。青田侨乡还有一条海外关系的活路。年夏小华和弟弟夏小雄随母亲来到奥地利,和父亲团聚。小华告诉我,他是懵懵懂懂离开家乡。除了二十里外的青田县城,哪里也没去过,一脚就跨出国门,来到欧洲名城维也纳。可以想见,两者反差在他内心造成的强烈震撼,也给了他勤劳致富的无穷动力。小华后来回忆说,他到维也纳时,来自大陆的华侨不超过15人,年春节中国使馆举办电影招待会,出席的全体旅奥大陆华侨也就28人。
▲大伯夏廷飞和夫人孩子
小华告诉我,他们家是华侨世家,他的大伯父夏廷飞是年就漂泊海外,是旅居意大利的老华侨,在那里打工经商,娶了一位意大利太太。年自然灾害时,他的小叔叔夏廷標投奔哥哥夏廷飞,离开青田经香港到意大利定居。小华父亲夏廷树是在年,中国和西方国家刚开始建交不久,还是文革的反帝反修气氛中,独自来到北京,他准备去意大利的兄弟那里谋生。但他到北京去办签证时,稀里糊涂走错使馆,进了奥地利驻华大使馆,还交上申请材料,奥地利使馆居然就给他办了探亲签证。现在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更奇迹的是,当夏廷树一个人走出维也纳飞机场时,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正六神无主地站在机场外车站发愣。一位奥地利公交车司机主动上前问他,您要去哪里?夏廷树把手上紧攥的一张地址交给司机。热心的司机看后示意他上车,超出正常行驶路线,绕道将夏廷树直接送到他老乡陈炳楚家里。
陈先生是30年代来奥地利的青田老华侨,他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从未谋面的老乡。小华父亲夏廷树先生就这样在奥地利落下脚,成为文革期间第一位来到维也纳的大陆华侨。后来陆续从国内和意大利德国又来了一些青田籍华侨,但当时中餐馆极少,只有两三家,他们都没有地方打工,在维也纳几乎成了无业游民。年夏廷树在弟弟夏廷標的支助下,和同乡胡焕荣等人合伙开了一家“江南饭店”,那时除了台湾侨胞开的金龙饭店、上海饭店、华都饭店等,大陆华侨开的中餐馆就三家,还有两家是竹园饭店和东海饭店,应该算是今日维也纳满大街五百多家和全奥地利近千家中餐馆的鼻祖了。
▲年江南饭店开张,从左至右夏廷树,胡焕荣,陈炳楚。
早期青田华侨,包括温州华侨除了勤劳勤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团结互助,互相帮衬。首先自己在异国他乡艰苦打拼站稳脚根后,马上把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乡,一个一个,一家一家,想方设法移民到奥地利。其次自己饭店经营成功,有余钱存款了,就帮助兄弟姐妹或亲戚老乡继续开店发展。借钱不用打收条,热情帮忙找店装修,开张互相捧场。所以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末的短短二十年间,中餐馆在维也纳和其他各州,像雨后春笋一样,爆发性增长,从二十多家发展到五百多家。而且中国餐馆的位置都很好,都在路口醒目处,以致维也纳报纸夸张地说:“每一个拐角都有一家中餐馆(AnjederEckegibteseinchinesischesRestaurant.)”。更离谱的是年奥地利警方针对华人社会的“龙头行动”时,有记者直接提问,中国人哪来那么多钱?短时间就开出这么多中餐馆?而且很少从银行贷款。是不是中国政府出钱支助?而且所有中餐馆的位置都处在主要的街口要道,是不是有什么战略图谋?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但其实也反映了巨大的中西文化差异。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人曾经经历过的贫穷苦难,身上蕴含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勤奋节俭的精神。每一分钱都会被积蓄起来,或寄回家乡或准备开店发展。而华侨的血浓于水的家族亲情观念和毫无保留的互助借贷关系,更是欧洲人匪夷所思。
三
夏小华的一家,就是一个很经典的旅奥华侨家庭发展成功的缩影。
因为父亲夏廷树在奥地利开店,兄弟姐妹六人,先后来到奥地利团聚。小华从洗碗工、三厨、二厨一直做到大厨。埋头苦干,勤奋努力,他平时话不多,却聪明好学。几年时间里就把开餐馆的流程和门道都琢磨透了。弟弟小雄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德语非常好,于是全家支持他最先在下奥州首府开了一家“四川饭店”,小华做大厨,弟弟妹妹一起帮忙。两年后年,小华在St.Plten郊外的威廉翰姆斯堡格开了自己的餐馆"华都饭店",餐馆就座落在进山公路旁边,门前山清水秀,还有一片很大的停车场,车来人往,餐厅一下就火起来;两年后他又在奥地利中部深山里的瓦德豪芬伊布斯,开第二家"华都饭店",地理位置并不好,但餐厅装潢漂亮,厨艺高超,味道好吃,一开门就轰动小镇四里八乡,还成了当地的报纸新闻;年又转战维也纳,在21区郊外的朗格茵茨斯道夫开第三家餐馆"正广饭店",规模更大,带有一个保龄球场,餐馆后面还有一个大花园和游泳池。虽然称不上豪富,但相比九十年代刚刚出国,还在刷碗洗厕所的新华侨,小华已经是很成功的大老板了。
▲夏小华先生早年照片
与此同时,年来到奥地利的妹妹夏小玉、弟弟夏小海、夏小春,在六、七年之后也分别成家立业,各自独立开店,而且家家生意都不错。小华作为大哥,将一大家人紧紧的拢在一起,只要是中秋元旦春节,总会做一桌丰盛的晚餐,下班后将几个小家汇聚成一个大家庭,吃一顿团圆饭。后来这成为他们夏家的惯例,隔几个星期会相约在一家奥地利饭馆或中餐馆聚餐一次。那时候旅奥华人很少有度假概念,他们夏家可以说是得风气之先,在妹妹小玉组织下,开启出国度假模式,希腊海岛、西班牙沙滩、突尼斯海岸、加拉里群岛等等,家族内部组团出游,如果哪家大人没空,孩子尽可以交出去,和堂兄表弟表妹一起玩耍,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上世纪九十年代,你很难想象,中国人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奥地利浙江籍的华人族群中,当时像夏小华这样的大家庭还有好多家,现在都已开枝散叶,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有的继续餐饮业的发展,有的已经走入其他行业,呈现就业方向的多样化和融入性。
我第一次见到夏小华时他27岁,一张圆圆脸笑眯眯的,两腮还有点婴儿肥,透着淳朴憨厚和热情善良。但此时的夏小华已是一位年轻的资深"老华侨",一家生意火爆的中餐馆老板。
▲夏小华先生早年照片
我在小华的餐厅打工,一边也在学习,小华待我非常友善,他说上班不忙,你可在酒台边的小包间里看书作业。有一天晚上餐厅下班,小华说,走,今天小雄结婚,我们喝喜酒去!小雄在六十公里外的阿姆斯坦顿新开一家"上海饭店",同时举办婚礼,双喜临门。我们到达时,已张灯结彩,人声鼎沸,却迟迟不开席。原来还有亲戚在更远地方,正在赶来的路上。一直等到凌晨一点多,婚礼才正式举行。这是我参加过最晚(半夜)也是最早(凌晨)的婚宴。但是很开心,他们家有那么多兄弟姐妹,亲戚老乡,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对于初来乍到,举目无亲的我,特别能感受到一份大家庭的融融暖意。
平时店里周一关门休息,小华开车进城购货,然后就带我在维也纳到处游览,多瑙河公园,多瑙电视塔,卡伦堡山顶,美泉宫等等,三十多年前我对维也纳景点的扫盲,就是小华的热情"导游"。在小华那里的一段时光,他们兄弟姐妹相聚,无论在谁家里或哪家餐厅会餐,小华都会拉上我一起去参加,就像和家人一样的相处。现在想起来真是何等幸运,一到维也纳,就遇到夏小华!
四
小华的让我敬佩,不仅是他的为人忠厚善良,更在于他的聪明智慧,心灵手巧。他开的几家餐馆,包括后来的中国货行,都是小华自己带几个工人开始装修,从设计构思,清理场地,平整地基,抹墙刷顶,灯光电路,排列安装,餐厅布局,包厢卡座等等,统统他一手操持。俨然一个全能型工程师,电工,木工,泥瓦匠和水管工人的活,他都干了,没有上过一天专门学校,完全靠自学,无师自通。认识的朋友都夸小华聪明好学,吃苦耐劳。有人提议要和小华合伙开办装修工程队,随着新华侨的不断涌现,中餐馆装修业务在九十年代热火朝天,确实是一门大生意。但小华似乎更乐意做他的餐馆老板兼大厨,在厨房琢磨菜谱,研究推出更适合欧洲客人口味的菜肴,他制作的"金牌鸡块",松脆香酥,味道独特,是奥地利客人最喜爱的招牌菜。
▲夏小华(左一)参加奥地利少林寺活动。
小华生意做的好,事业有成。但热心公益,奉献侨社,在奥地利侨界也是有口皆碑。年奥华总会在筹备期间,小华就积极参与,出钱出力。是奥华总会首届众多副会长中最年轻创会侨领;年奥中文化联谊会、年奥地利青田同乡会成立时,小华都是创会元老,积极修订章程,联络会员,为奥地利侨界的公益事业,不计名利,热情付出,大事小事,不辞辛劳。现在仍担任青田同乡会执行会长。95年我们创办"多瑙时报"时,小华也是重要成员,帮助发行,运用他在奥地利亲戚同乡的人脉关系,发展读者,短期内达到一千多订户,小华功不可没。
年长江湖北段发生特大水灾,当地民众损失巨大,消息传来。牵动海外华侨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我们第一时间邀请侨界朋友在四川饭店聚会,商讨赈灾捐款的募集事宜。小华和与会人士都带头捐款,会后小华又奔走维也纳和外地各中餐馆、商店,挨家挨户,争集募款。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获捐37万多元善款,由夏小华和马相兰一起全部交给中国大使馆,请使馆转交国内有关部门,最后落实到受灾严重的湖北监利县,用于兴建监利小学校舍。小华离开家乡青田多年,但乡情依旧,始终关心家乡建设,出钱替乡亲建造了一座跨河小桥,为两个村庄之间的生活交通提供便利。
年代,奥地利的华人文化活动还十分稀少,逢年过节我们都会邀请一些国内明星来维也纳举办春节和中秋联欢会。每一次小华都驾驶着他的银色丰田车,忙前忙后做接待工作,热情为艺术家们服务。几乎早年来的演员姜昆、唐杰忠、胡松华、韦唯、郑绪岚、巩汉琳、金珠、杨钰莹等等,没有一次不在正广饭店品尝一顿丰盛的晚餐。93年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获大奖,应邀来维也纳参加电影节,也是小华开车一起陪同去茅得豪森集中营参观,晚上回来在正广饭店吃了一碗小华精心制作的青田拉面,酷爱面食的张艺谋对小华手艺赞不绝口。
▲姜昆和夏小华在维也纳餐厅合影。
一段时间店里生意尚可,人手也够,小华业余时间比较宽裕。平时也喜爱读书,早年是从香港订阅全套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家里放了满满一柜子,后来又爱上古诗词,唐诗宋词天天看,自己也开始写,写了整整一本练习簿,虽然都是习作,但也直抒心怀,不乏真情实感。卡拉OK盛行之初,小华彻彻底底被迷倒,亲自动手,家里安装了一套高级音响,设备齐全,音质一流,每天都唱。而且主攻刘德华,由"笨小孩","忘情水","来生缘",一路唱到"中国人"。从最初的五音不全,鬼哭狼嚎,到后来的节奏拿捏,气息转换,有模有样,声情并茂。被朋友们称赞为"夏德华",可见他做一件事情的执着与认真。
以后小华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民俗民风兴趣渐浓,颇有研究心得。特别是多年来,一直在阅读中医草药和民间偏方,因为十多年前,小华有一段时间的身体不太好,他自己照书本抓单,从国内邮寄过来,调试一些中草药熬汤,大胆服用,居然身体康复了。从此小华成为中国中医草药的忠实拥趸,而且还经常做些挑战性的实践。他后来的正广厨具商店,也真有老乡慕名而来,请小华推荐草药偏方,据说疗效不错。小华信心爆棚,特别高兴。
五
人生经历就是这样无常,阴晴圆缺,世事难料,跌宕起伏。前些年由于各种原因,小华原先的餐馆和中国货行,相继出手转让,最后只剩下一家"正广厨具"商店在经营。一般人从下往上行,再苦再累,都能坚持忍耐;但由上往下落,就会很难接受,变得消沉和自弃。而一个人的坚韧不拔,往往就在逆境中显出好汉本色。
小华就是这样的一位,他不仅没有消沉和自弃,反而更加努力。认认真真打理自己的厨具商店,保持乐观的心态和重新创业的精神,把以前并不在意的厨具商店,做成种类多样化产品精细化服务优质化的门店。一家店铺都需要三笔资金,一笔用于购货订货,一笔是积压在仓库和货架上,还需要一笔流动资金,所以小华一度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小华人缘好,大家都愿意助他东山再起。
那段时间,小华非常辛苦,清仓盘点,搬货运货,出差国内找货源查质量催发货等等,都是小华亲力亲为。除了店里的事情,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他每天下班都赶回去为他们做饭。他自己生活非常节约俭朴,衣物能凑合,绝不买新的。好在他有一个温暖热闹的夏氏大家族,事业有成,儿孙满堂,周末经常会欢聚一堂。让小华感到温馨和欣慰。
▲夏小华在正广厨具店。
有一天,小华给我电话,让我去他店里喝茶。我去后,他高兴的告诉我,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情况已大为好转。不但生意稳定,而且也有盈利。几年来他已经陆续把债务都还的差不多了。其实有些朋友以前都得到过小华的帮助,根本不需要小华还钱。但小华坚定地说,亲兄弟明算帐。讲诚信,这是我做人的原则。
后来一位在国内做生意的朋友也对我说,小华怎么啦?我从没提过他借钱的事,实际上也不用还。但我这次回维也纳,他一定要把钱还给我。怎么推让他都不肯。他说不是钱的事,是一个人的信誉!
我们都是一番感慨和敬佩,小华真的不容易,更是了不起!在当下这个不讲诚信和忠厚缺失的社会里,小华这样坚守承诺,诚信高于一切的为人,真是太难能可贵!
疫情爆发之前和之后的解封期间,我还去过几次正广厨具店喝茶,每次小华都会煮一壶他泡的苦茶、凉茶、枸杞茶之类,一再解说,清火排毒,调理健康很有益,建议我多喝。另外他告诉我,这里的店面房东已转卖给某集团公司,新房东要收回改造做旅馆,他已经另外找了地铁站对面,加油站旁的一个店面,比这里规模大许多,有二百多平米,正好借机把商品种类和经营内容发展扩大,他有好多设想,信心满满,计划签约之后就着手装修。我从心底里为小华高兴,更知道装修是他的强项,新店以后开张起来,一定会是附近商圈的一个亮点。
但疫情一直止不住,一波两波三波,延续到年的4月。
4月2日下午小华是在妹妹小玉家度中,兄妹聊天,闲话家常,都很愉快。傍晚小华一如既往回家给孩子做饭。饭后小华在沙发上躺一下。晚八点多钟,小华站起来时突然身子一晃就昏倒在地。孩子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脑血管大出血,已经不行了。现在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因为疫情,医院陪同。小雄说,我哥看上去,没什么变化,脸色红润,手脚也温热。但人已完全没有知觉。我们都怀着一线希望,祈祷能出现奇迹!万一突然醒了呢?
4月9日傍晚,小玉发来信息“我哥今天晚上六点二十分离开了!”默然无语,两行热泪。
这一天离小华5月15日生日还差26天。两个月前,小华与新店房东正式落笔签约,一份精心设计的新店蓝图,无声地躺在小华的茶几上。
有人问我,为什么好人不寿?!我无解,唯有迷茫问苍天!
▲夏小华先生追悼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