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龍應台台灣的這面牆不肯冷靜獨家

作家、台灣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出版演講文集《傾聽》,直指「傾聽」是當前兩岸三地人民最需要做的事。有感於華文世界充斥著各種高牆亟需穿透,她認為,不只兩岸發展,還有香港跟大陸,以及台灣跟香港,都走到這個關口上,唯有傾聽,才能打破華文世界間互不了解的高牆。

她試圖穿透高牆建立起華文世界的溝通平台。她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談「美麗島事件」;在台灣大學談「政治人的人文素養」,創造近百年來大學演講的經典;針對兩岸三地,她一再疾呼「傾聽海對岸的人」。在新加坡新躍大學講「從村落到都會」,同步轉播至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台灣。一次次,聚集華文世界的讀者,重新認識華文世界的文化與脈絡。在眾聲喧譁中,實現人們對時代的大傾聽。

龍應台近一年半未接受媒體採訪,在一小時訪談中,她把焦點鎖定在談書,不願再碰觸敏感的政治議題。以下是採訪紀要:

你提到每個地方都有牆,要靠「傾聽」才能把牆打破,要表達什麼意涵?

華人世界中一個區塊跟一個區塊之間的圍牆,是非常明顯的,我講的是華語世界之間,比如說馬來西亞跟新加坡之間,彼此是不太互通的,連報紙都不互通,香港跟大陸之間,或者大陸跟其他華文世界也不互通,台灣不太關心香港,也不太關心大陸,所以我在想是不是真的有華文世界這個東西?如果說它有的話,其實是很表象的,如果說它沒有,它其實又是有的。大概從十五年前,我就不斷在提醒華人要去重視這個牆的存在,因為這會造成牆這邊的經濟政策、移民政策、教育政策、文化政策等,都受到影響。

今天這本書出來,對我自己的啟發是說,等我整理好這些演講稿,來看它的整體的時候,我自己有一點嚇一跳的感覺,台灣剛好是走到一個關口,有史以來民進黨第一次的完全執政,大陸因為是習近平風格式的領導,所以現在的兩岸關係等於是走到一個全新的渡口,我強烈感覺到這本書出來的正是時候,因為我們在整個華文區的每個區塊都沒有很認真地去思考傾聽這件事情,我講的傾聽並不是坐下來聽你講,而是對於你有很深的成見的對方去傾聽這件事情,聽你喜歡的人、或者去聽我仰慕的人演講,那是另外一個意義,我這本書的傾聽其實是講對於你不屑的、不贊成的、強烈反對的、不喜歡的人,傾聽這件事情重不重要,整本書的意義在這裏。

你認為台灣這面牆是「不肯冷靜」,怎麼說?

台灣對於大陸長年來已經形成固定的態度,這個態度把它簡化成統跟獨的選擇,而且是二分法的不是統,就是獨,不是藍就是綠。事實上對於中國大陸這一個複雜的政治體、經濟體、文化體,可能有一百個各個不同層次的顏色的立場,怎麼可能把它簡化成不是統,就是獨,不是藍,就是綠?這是一個非常粗糙的簡化,為什麼會簡化到這個程度,而且跳不出來?是因為它其實是被政治選票所綁架,政治人物選舉競爭的邏輯,就是要簡化複雜的事情,以便得到選票,當你把非常複雜的中國,簡化到非統即獨的選擇的時候,而且跟選票結合,就變成永遠是激情的表現,這個激情若不是激情地、原教旨主義地愛台灣、台灣第一、台灣優先,就是被打成親中賣台,所以我說不冷靜的意思是,其實不需要太高的專業知識,你有基本常識就應該知道中國早就不是年以前共產黨所統治的中國,更不是年文革結束之前的那個中國,中國本身經過不斷地脫胎換骨,變成現在一個全新的模式,這個模式連全世界都有點困惑地看著它,要去了解它,但在它旁邊的台灣,最可能受到它影響的,卻不去看它、不去研究它、不去了解它,而把自己捆綁在那個統跟獨、藍跟綠的簡化的、激情的糾纏裏頭,這是我對台灣相當大的憂慮,你越是弱跟小,越是脆弱,其實越需要更大的冷靜,去了解你不安跟恐懼那個來源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覺得台灣現在是太多的激情、太少的冷靜。

最近兩岸因為詐騙事件出現緊張,是不是就是你所說的不肯冷靜而出現的結果?

當然是,從微小角度觀察台灣,你就會觀察到,任何一個人騎機車被撞死了,報紙媒體不說一個人被撞死了,一定是激情地說,貧窮孝子被撞死了,它一定要把它激情化,像這類現象無處不在,好比說隨時拿著洋蔥在噴你的眼睛那種蓄勢待發的狀態,你再看稍微大一點的復興航空掉到基隆河裏去那件事情,任何事實都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媒體就開始興風作浪,一窩蜂地去吹捧那個駕駛,把他英雄化,等到部分事實出來的時候,又馬上打擊他、把他妖魔化,說他是罪人,所以我覺得做台灣人是不是太累了?怎麼會變成不管是英雄或兇手,永遠是在一擁而上這種激情地擺盪之中,這可能需要社會學家更深地去分析台灣為什麼會變成一個沉不住氣的社會,你講的詐騙的事情也是,一窩蜂地歇斯底里,在事實都不清楚的時候,就已經一擁而上,這真是一個問題。

台灣這幾年公民意識蓬勃發展,包括各地的環保運動,你覺得台灣還缺少什麼嗎?

在整個華文世界裏,台灣的公民素養應該是發展得最好、走在最前面的,可是這種發展就像任何民主社會一樣,它不是像買一個蜂蜜蛋糕,買了我就可以吃了,事情就了結了,它是一個不斷進展的過程,不斷地豐富自我、開拓自我、看得更遠、想得更周密、對別人更體貼,應該是一個永遠往前走的過程,台灣不論是政黨替換,或者學生運動、群眾運動過程裏頭,在一次又一次地學習經驗,也一直在進步中,但我會希望在這種進步中可否發揮更大的反省力,譬如衝進立法院可以不可以?那是不是也了解這樣的行為,在其他民主國家,或者我們所尊重的民主國家裏它被不被允許?它的軍警會如何處理?譬如衝進行政院,在德國是否會被允許?它的軍警會做什麼?我覺得台灣這方面不夠冷靜,它竟然在發展民主這麼多年以後,還是停留在往前衝的勇氣這個階段,我覺得我們應該比那個階段還要走得遠一點,意思是說,你要有更扎實的國際觀,也就是說它在衝撞體制及既有的紀律之間是怎樣的平衡,是不是要做點學問?當然需要!那才是反省、才是進步,我覺得我們還是有太多的激情、太少的反省,跟做功課的沉靜太少。

「周子瑜事件」造成兩岸網民對立,你說過去演講的主軸是訴求和平,你如何看待此事?

傾聽的意思是說不管哪一岸的人去看對岸,香港人看大陸,大陸人看香港,大陸人看台灣,台灣人看大陸,都有一個功課要做,傾聽是一門功課,這功課的意思是我們心裏對對方有太多的成見,台灣對於大陸的成見實在太多了,而且很難擺脫,我們這一代的人,一路長大都是「反共抗俄」,連用標準信封貼的郵票,信封上都會寫說「反共抗俄」,然後要你心胸很開闊地去看中國大陸,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功課,再加上台灣很多從日據時代過來,經過了年,突然看到國軍過來,到年的二二八事件看到了流血,到年5月20日宣布戒嚴,台灣人對大陸來台的人有根深蒂固的成見,你要他跳出來,也非常地困難,問題是我們現在已經走到了年了,我們為了自己這一代的和平,跟下一代的和平,勢必要去處理心中的成見,所以台灣人要真誠地去傾聽大陸,這中間台灣對大陸人的成見是很複雜的,一方面很瞧不起大陸人,覺得他們粗野、沒有文化、粗暴、獨裁、傲慢、欺騙,什麼都有,這十年來又加上我剛提到的自卑,他們怎麼建一條公路,一條線畫下去,就做成了,我們桃園機場捷運花二十年還沒做成,所以你一方面有一種自傲,然後很奇妙地揉進一種自卑,你更難自處了,更難真誠地了解對方,其實滿需要勇氣的。

另一方面,講大陸,那也夠複雜的了,那成見太多了,這成見對於台灣怎麼看,從以前徹底的隔絕,到後來改革開放後有蠻長一段時間對於台灣的人文素質、民主制度,有一種愛慕、欽羨的情懷,還有傳統中華文化在台灣比較溫潤的表現,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大陸人對台灣有這種好感,你再去分析這種好感,也是很複雜的東西,因為他會把這種溫潤的美,跟民國文化結合在一起,就是把它命名為民國文化,可是事實上台灣又是一個在政治上要拋棄民國的地方,這中間是很有意思的錯位的誤解,但最近因為中國的崛起,這五年來,大陸人對台灣人有一種所謂成見,有一種新的東西出現,一方面大陸覺得我在國際有聲音了,我越來越大,就會有一種不經意的自大出現,而且這跟媒體的宣傳有關係,看到台灣在電視上被報道的都是打打鬧鬧,然後看到國民黨的不爭氣,看到台灣的建設,因為民主建設得很慢,而產生一種看法說,民主有什麼好?你不過爾爾,你還不如我。

你對即將上台的民進黨政府有什麼期許?

我其實滿高興民進黨不只在政府執政,連國會都是最大黨,這樣的完全執政,代表民進黨,這個以反對姿態出身的黨,它終於有機會從一個拳打腳踢的青少年轉變為一個大人,我覺得台灣需要這個機會,我相信這次的機會也會徹底地改變民進黨,你執政了,抱歉,你就要承擔後果。在兩岸關係部分,我相信以前民進黨所阻擋的、攻擊的、堅決不願意做的事情,可能它現在都要拿來做了(笑),因為這條船沉不沉都是你掌舵了,因此我也滿心期待,希望它用最高的負責任態度與智慧,來處理未來相當艱鉅的責任,因為中國不是固體,看著它做應對,它自己是不斷在變化,所以必須非常非常深刻地去了解它的內在結構跟內在邏輯,才知道做什麼決策,才跟那個頻率是接的上的,如果以前沒做功課,趕快做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亞洲週刊》授權零傳媒《獨家》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jj/1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