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帮帮助名校找牛孩,帮助孩子上名校!
有智慧的父母,都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他们明白,养孩子,照顾和分离都需从容。
各位家长有没有发现,这几天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养蛙”了。
他们时不时就在朋友圈发个截图感慨:“我家儿子终于回来了。”也会看着你说:“妈,我终于知道你平时总唠叨我是个什么心态了。”
一个叫“旅行青蛙”佛系游戏,让无数孩子了解了“父母心”。但反观这只青蛙,它就像一个人格高度独立的孩子,父母无法干涉它的行为,只能作为它的后盾,小秋香想说,各位父母也应该从中看到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养孩子,就是一个渐行渐远、慢慢放手的过程。
自从养了“蛙”,我就成了“妈”
“旅行青蛙”这款游戏佛系到你只有三件事情可做:种草赚钱、给蛙买吃的、偶尔款待蛙的朋友。
除此之外,剩下的就是玩家们如同“老母亲”一般的内心纠结大戏。
我的儿啊,你看外面天气这么好
别总窝在家里看书
这是你的朋友吗?
人品怎么样?学习怎么样?
要和好少年在一起你才能进步啊!
你还小可不要谈恋爱啊……
哎,多吃点,快点吃
小心别噎着,慢点
你写了这么久在写什么呢?
孩子长大了,写的日记我都不能看
心里想的事我也猜不到
看,这不正是我们中国父母现实中的状态吗?
孩子吃饭时,你怕他吃不饱,吃不好,就一边帮着夹菜,一边追着喂饭,即使孩子说饱了,你还会怕他饿,让他再多吃点;
孩子上学了,你就咬牙买下几百万的学位房,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还担心上学路上危险,每天接送;
孩子学习时,你又怕他抓不到重点,不会安排时间,所以花大量的时间陪着孩子读书,帮他检查作业;
好不容易孩子毕业了,又开始四处托人帮孩子找一份好工作,花掉自己半辈子的积蓄帮孩子买套房;
孩子没对象,你又开始着急,四处张罗,拉着他相亲……
总之,不管孩子几岁了,做父母的都有操不完的心。
事无巨细的照顾,不是爱,是伤害
《圣经》里说:“你们要知道,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你们只是负责照顾。”
可有很多父母,照顾得太过了。
之前有一则关于番茄炒鸡蛋的广告刷屏朋友圈,说的是一个男孩在国外留学,参加聚会时想做个番茄炒蛋,可是无从下手,于是就打电话向中国的父母求助,结果父母亲自做了一盘番茄炒蛋并录了个视频教儿子。
后来儿子总算学会了番茄炒蛋,才突然意识到时差问题,原来父母是在凌晨特意起床教他做菜的。
父母的对孩子无私的付出让很多人泪目,但是反过来想想,一个已经上大学的男孩,不会做菜不知道上网找菜谱,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凌晨吵醒父母教做菜,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连一盘番茄炒蛋都解决不了,即使在国外留学接受所谓的高等教育,又有什么用呢?
过分的照顾只会培养出没有独立人格的“巨婴”。
我们身边从来不乏“啃老族”之类的现象,有许多父母辛辛苦苦供孩子读最好的大学,提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到孩子毕业了,以为能看他功成名就,却没想到大部分的孩子都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反而碌碌无为,还要靠父母养活。
从小到大,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好,孩子一直呆在舒适圈里,习惯了依附父母生活,渐渐忘记生活不易,只是有人帮他负重前行。
到父母开始说孩子“不懂事”、“不独立”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孩子早在安宁无忧的日子中产生了惰性,失了独立能力,失了责任感,难以挑起生活的重担。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一直不成长,而是父母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子女,是完全独立于你之外的“别人”
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曾给她写过一封满是“独立宣言”的信,起源是因为有一次龙应台一家去垦丁玩,玩着玩着,龙应台要去上厕所。起身时的时候她本能的问儿子:“你要不要去?”
安德烈很生气,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
对话截然而止,龙应台自己去了厕所,回来后,安德烈不依不饶地和她理论:“妈,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
“不会。”龙应台不甘地回答。
安德烈追问:“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后来,安德烈给龙应台写了一封信: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了。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封《独立宣言》把龙应台震得目瞪口呆,所以后来才会有所感悟,说出这样的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对孩子放手,不等于置之不理
孟非说:“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放手,但并非快刀斩乱麻的置之不理,而是要懂得“陪伴”与“抽离”。
我们陪着孩子走路,他跌倒了,不要急着扶起来,而是给与鼓励,让他自己站起来;
我们陪着孩子学习,他遇到问题,不是立即帮他解决,而是让他自己去找方法,如果孩子找不到,就给他一个方向;
我们陪着孩子成长,他选了一个路口,也许你知道前路并不平坦,但是不要一味强势阻止,你只要告诉他后果,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要知道,跌倒本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你怕孩子受挫,又怎能期待他蜕变。
就像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所提到的:
在青春路口,有条小路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父母不能替孩子受苦,你必须放手让孩子去经历坎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该做的不是拼尽全力为孩子铺平道路,而是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在孩子的身后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和照亮前路的明灯。
我钦佩一种父母,照顾和分离都从容
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奇迹男孩》,主角奥吉是一个天生脸部畸形的男孩。在我们的认知中,他应该比任何正常的孩子更应该得到全面的照顾,可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母亲坚持放手让他去上学。
当然奥吉在学校遇到了很多难题,但他凭借自身的勇气、善良、聪敏影响激励了许多身边的人,并收获了友谊、尊重与爱,最终成长为大家心目中不可思议的“奇迹”。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父母做到了放手和退出。
北大才女赵婕写过这样一段话:“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愿你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生命中,照顾和分离都从容。
-END-
标签
旅行青蛙
编辑
小秋香
网络整合
名校帮
名校资讯、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