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龙应台的政治遗产是什么

1龙应台的政治遗产是什么?导语

30年前,在《野火集》序言里龙应台说:“写了《野火集》的代价大概是,这一辈子不会有人请我‘学而优则仕’出来做官了。”但谁都无法预测未来,在之后的岁月里,不仅有人请她出来做官,而且不止一次,官也越做越大。相隔13年的两度为官,同样都是主管文化事务,也同样是呼应马英九的召唤,官衔也从“局长”变成“部长”。终于在昨天,龙应台选择了放下这一切,回乡陪伴年近九旬的母亲,也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如果说,作为文人和知识分子的龙应台凭借一本《野火集》影响了历史,作为官员的她,又留下了什么样的政治遗产?

初入官场,龙应台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傲慢

距离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场景已经很多年了,那是在年的《中国青年报》上,龙应台的一篇《文化是什么》占据了整整一版:“年12月一天的凌晨三点钟,我站在台北市议会的质询台上,为台北市的文化预算辩护。对面站着的议员刚从外面进来,大声问道:‘局长,你说吧,什么叫做文化?’”龙应台回答得很长,但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段:“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她说,这是她做台北“文化局长”最难忘的场景。当天接连十几小时的质询,议员发言多半用怒吼咆哮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扩大音量,震得她耳朵嗡嗡作响。类似笔者这种从阅读《野火集》开始认识龙应台的人,印象里她是擅长社会批判、拆解权威,并且是不会信任政府的。当她真的出任了政府官员,这种形象与之前的印象完全格格不入。其实,就连她自己也承认在三年任期内随时都把辞呈带在身上,放在口袋里。在台湾《商业周刊》一篇名为《龙应台官场挣扎一千天》的报道中,龙应台这样回顾为官三年:“我当年完全不知道,这艰难的程度超过想象!”上任第一个月,因为“议员”陈淑华质疑她不是台湾人,她高举右手大喊“我抗议”的惊人之举,大大撼动台湾政坛。外界不了解的是,龙应台磨合了三年,怎么还是学不会政坛上那套打躬作揖的规则。“如果是作家龙应台,早就拂袖而去了!”说到激动处,龙应台手握拳头。她学着压抑自己,但这些挫折还是一度波及到“老板”马英九,上任两三个月不到,马英九就开始在半夜接到龙应台的求救电话。

龙应台和马英九,总觉得他们之间有“事情”。年,身为台北市长的马英九为请龙应台出山,在欧洲公干期间专门飞了趟德国,而他与龙应台之间的那段对话,不仅被龙应台记载入了《百年思索》,更让人感觉到了何为“士为知己者死”。龙问:“你把她找来,是因为她有独立的精神。如果她一进入官僚体系就失去这份精神,也就抵消了你找她来的意义,你同意吗?”马答:“如果她失去了独立的精神,那么她输了,我也输了。”龙应台对马英九特别的优待,不仅是在当“文化局长”时期,甚至在她卸任之后笔者也没在公开媒体上看到他对马英九的批评和抱怨。她不只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马英九的感谢和称赞:“感谢一个具有文化视野、宽容大度的市长,我才能放手挥洒。”

于是,在她3年零3个月的任期里,台北变得不一样了,这不再是她笔下“最杂乱的都市”,而是变成了“亚太文化之都”,她为台北的文化地景开创了许多“第一”,也推动了老巷弄老房子的拯救,其中就包括紫藤庐,那是哈耶克弟子周德伟的故居。这几年遭受恶评颇多的李敖曾经断言她干不了3个月就得辞职,但龙应台干满了一任。舆论为之送行时评价是:“龙应台在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官僚机器的运作变成现实后,最终一尘不染地回归文坛。”

二度为官,彪悍的龙应台变得“柔软”

其实,要不是这次龙应台辞去“文化部长”,她在大陆的舆论视野里消失也蛮久了。在记忆中,她上一次激起整个舆论对她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jj/2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