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明杏坛卮言留学中国孩子以什么

留学:中国孩子以什么姿态展现给世人

——兼谈国际教育的真谛

(.9.23.杭州汇丰银行)

李庆明

杭州汇丰银行演讲现场

在我国,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也许没有什么比对“国际教育”、“双语教育”这类概念的解读更加混乱不堪的了,“留学”被视为国际教育或双语教育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其实,这样的理解无疑带有极为浓郁的时代狭隘功利主义色彩。“留学”,这个地道的外来词,如今却成为中国上流社会成千上万学子及其父母最脍炙人口的语汇,也是他们为之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梦幻!但留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留学?除了更好谋生与创业,留学的终极价值是什么?留学之后,“何处是归程”,终究能安顿我们的心灵?总之,留学,我们的孩子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给世人,这是一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问题。

各位朋友:

下午好!

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留学的话题,不好意思,这似乎不在我学术专业研究的“射程”范围之内。我虽然出境、出国讲过学,却没有留过学。当然,我对包括“留学”在内的所谓“国际教育”、“双语教育”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十几年前,在深圳南山“央校”办学时,我就明确提出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胸襟的“大国公民”,即使那时学校没有什么“国际班”之类的设置,但一点也不影响我和同事们做一些很国际范儿的教育探索,效果也很好,最终还是有不少孩子去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名牌大学。今天和大家专门聊聊“留学”的话题,这还是第一次,我看到这个讲台上许多来讲课的专家的演讲专题,很多是出国留学技术和操作层面的,这方面我不内行,我只就自己的学术背景谈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谈谈留学的“前世今生”;

第二点体会,外语不只是出国留学的“敲门砖”;

第三点体会,会通中西才是真正的“国际范儿”。

留学的“前世今生”

先说说“留学”这个词的来源。

这个如今脍炙人口的热词“留学”其实不是我们固有的词儿,而是日本人创造的,但这里面却记录了一段值得国人自豪的伟大历史!

有唐一代不仅富庶强大,更以斯文名世,是举世公认的可以和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强国,声名远播,和亚欧许多国家都有往来,唐朝的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是当时世界最为开放的国际文化典范。唐朝以后很长时间里海外称中国人为“唐人”,这就是证明。我看过一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包弼德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写的中国唐宋朝思想的一本书,书名就叫《斯文》,换句话说,唐朝的“精神文明”也是非常厉害的,让人想起孔子说过的赞美周朝的一句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夏、商二代,是多么典雅而富于文采啊,我信奉周朝文化!大唐王朝从年到年,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而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也在这二百多年期间,也即从-年紧跟唐朝的脚步,为了借鉴先进的中国文化改良日本社会,共19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系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久留,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留下来学习的就叫“留学生”,回去的就叫“还学生”。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被一直沿用了下来,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留学生”。

这里,我想介绍两个永垂青史的日本留学生。

一个是半世仕唐的晁衡(阿倍仲麻吕)。

晁衡(—年)

晁衡出身贵族家庭,是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是杰出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不满20岁就不惧艰难险阻,坐船来到中国文化之都长安,挚爱中国文化的晁衡决定留在长安继续深造,他的人品和才华很快受到中国朝廷的赏识,在唐五十四年,功勋卓著,在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手下备受厚遇,官至客卿(客卿就是非本国人但担当本国高官的人),最高做到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长)的位置,后来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几十年,考虑他思归心切,但又不舍得他离开中国,就特别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任命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与王维、李白等唐代大诗人交谊很深,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让李白大为感动,年,晁衡回国探亲,有传闻他在海上遇难,李白十分悲痛,赋诗《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传世名作。李白把晁衡比作洁白如碧的明月,把他的死比作明月沉碧海。情深似海,表达了二人的友谊。晁衡回到长安后看到李白为的诗,也写下《望乡》一诗:“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晁衡和王维也有莫逆之交。他归国前夕,王维赠给他的送行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充分表达了二人的深情厚谊。

第二个日本遣唐留学生是创造片假名的吉备真备(原名下道真备)。

吉备真备(—年)

吉备真备这个人同样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是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唐开元五年(年和晁衡等“遣唐使”来中国长安朝拜、交流。在中国留学近19年,精研经史,博学多闻,对中国五经三史、天文、历法、音乐、法律、兵法、建筑、书道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成为饱学之士,回国后被天皇拜为大学助教,指导多名学生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年,吉备真备以遣唐副使身份第二次朝拜大唐,与晁衡再次聚首。使团到达长安后,唐玄宗接见吉备真备,并赠他银青光禄大夫称号。使团于年(天平胜宝5年)至扬州拜访著名高僧鉴真,对鉴真日后东渡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年,使团启航回国,途中漂流到屋久岛,最终和鉴真大师一起平安的回到了日本,他带回了大唐的大量典籍,其中《唐礼》对改进和完善日本的朝廷礼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吉备真备最大的功绩是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了日语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学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到了近代,历史的进程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次轮到国人留学到国外,包括日本,向别人学习了!我想讲几点。

一是近现代几次特别重要的留学潮。

1.留美幼童:开启近代中国出国留学浪潮

年鸦片战争失败,迫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年,经美国传教士布朗动员,由私人赞助,容闳(18岁)与黄胜、黄宽三人,通过98日海上行程到达美国,黄胜因病回国,黄宽转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医,博士毕业回国行医。容闳于是成为近代留美第一人,他年入耶鲁大学,4年后怀抱“教育救国”之理想,学成归国。几经周折,幸遇洋务运动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力倡公派幼童赴美留学。

近代留美第一人、力促儿童留美的功臣容闳(—)

年,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幼童留美计划终获清政府批准。从年到年,10-16岁名幼童(广东84人、江苏21人、浙江8人、安徽4人、福建2人、山东1人)分四批到达美国。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留美幼童,恐怕是迄今为止最“低龄化”的留学生群体了!

名幼童中有50多人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学府深造。晚清民初的历史舞台上,从此出现了他们的显赫身影,这些名字都已名垂青史:

——钟文耀,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赛艇舵手,虽然身材矮小,却两度率队击败哈佛大学赛艇队,一时传为佳话,若干年后偶遇一位哈佛毕业生,谈起哈佛、耶鲁赛艇比赛,哈佛生问:你见过哈佛划船队吗?钟文耀颇有风度地承认没见过,稍作停顿后,说了一句“因为他们总在我们的后面”;

——詹天佑,众所周知的“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中国第一个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年主持修建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

——蔡绍基,进入耶鲁大学的那年就奉诏回国,然后一路扶摇直上,先后出任上海海关道署翻译、直隶总督府北洋洋务总办等职,最令人称羡不已的是出任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堂(今天的天津大学前身)的督办,也即校长(留美幼童中的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也先后出任该校校长),他和几位继任者将北洋大学堂办成了“东方康奈尔”,声名卓著;

——梁敦彦,晚清外务大臣、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为中国的电报业建设立下不朽功勋,“庚子赔款留学计划”建立之初,梁敦彦也力主委派幼童出洋留学,特别是梁敦彦在北洋大学任期内,将第三班34名毕业生全部派出留学,除三人赴法国,其余均进入哈佛、耶鲁、康奈尔和麻省理工等美国名校,其中大多卓然成家,如著名外交家、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的王正廷,经济学家马寅初,数学家、财经专家秦汾,曾任交行董事长的金融专家钱永铭等,特别是精通多国语言的近现代中国法学奠基者、曾任外交部长和国务总理的王宠惠,他第一个将《德国民法典》译成英文,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然被公认为最好的英译本,在很多美国大学被当作教科书,他还曾参与起草过《联合国宪章》;

——唐绍仪,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近代第一位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的人,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重要贡献,与孙中山政见分歧后,意志消沉,上海沦陷后,与各方暧昧不明,置自身于险境,年9月30日被错杀于家中;

——沈寿昌,中日甲午战争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海军爱国将领,第四批留美幼童,年回国,不久任北洋海军威远舰二副,直至济远舰大副、帮带,1年夏,日本出兵朝鲜,占领军事要地,战争一触即发,李鸿章派“仁”字军5营东渡入朝,“济远”等舰护航,完成任务后返航,驶抵丰岛海面时,遭到日舰突然袭击,沈寿昌冒着敌人炮火,立于望台指挥反击,击伤日舰两艘,但济远舰也被日舰击中,沈寿昌头部中弹阵亡,年仅29岁;

——梁如浩,留学回国后曾任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监督,也即校长,一生最显赫的成就是铁路事业,1年,就被袁世凯委任为关内铁路运输处处长,后升任北宁铁路总办,年,兼任西陵铁路总办,和总工程师詹天佑一道修建了震惊海内的京张铁路,成为扶助詹天佑名垂青史的幕后英雄;

——曹嘉祥,近代警察制度创始人,年,八国联军侵华并占据天津和北京,签订《辛丑条约》,规定天津辖区不准驻扎中国军队,袁世凯、徐世昌等人提出以西式警察体制管控天津,年8月15日,出任天津巡警总局首任总办的曹嘉祥率领这名警察驻守天津,因为不是军队,和《条约》条款没有冲突,令八国联军无可奈何。“新政”时期的“北洋警政”闻名全国。慈禧太后下旨全国各地效仿、推广警察制度。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留美幼童”身影

2.庚子赔款:留美收获丰厚英才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向诸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庚子赔款”。

光绪三十四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同意部分赔款有条件地退还给中国。中美双方商定,利用这笔赔款遣派中国学生赴美深造,并创建“清华学堂”(),作为赴美深造预科。

“清华学堂”自开校至年改为清华大学,共派赴美留学生人。以清华为中坚,形成清末民初赴美留学的高潮。大语言学家赵元任,大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大哲学家胡适,桥梁专家(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就是他的杰作)、土木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侯德榜等一大批我们熟知的大师,均为其中的留学生。在年3月公布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这一时期的清华留美生就有诸如周培源、梁思成、汤用彤、杨石先等29人。

3.甲午战败:以日为师,留学生成启蒙与革命主力

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用近三十年的时间开始了以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为目标的全面西化和现代化的“明治维新”运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终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同时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那时的中国清朝虽然也经历了发愤图强的洋务运动并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更建立了亚洲最强大的北洋水师,但毕竟日薄西山,垂垂老矣,一场甲午海战(1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被打得元气大伤,令朝野极为震惊,多半也惊醒了这头老雄狮,洋务运动的重臣张之洞竭力倡导青年学生留学日本,他的主张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以强敌为师”还算表现出老牌帝国的豁达,年,黄遵宪任驻日公使,在呈递日本的国书中表达派遣学生的意向,旨在重振帝国雄风的明东渡日本留学潮于是拉开帷幕。赴日留学成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以强敌为师”——晚清的中国留日生

光绪二十九年(),在日中国生达多人,其中文科生多人,武科生多人。年增至2人,年为人,年为留日高峰期,达00人。在清末民初这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留日潮为近代中国贡献出了一大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乃至军事政治人才,他们为中国的近现代中国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留日学生中的鲁迅、郭沫若、李叔同、田汉、欧阳予倩等一波文化巨匠为新文化启蒙做出巨大贡献,同时,邹容、陈天华、黄兴、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徐锡麟、秋瑾等一批革命家则在反清复国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二是留学潮引发的中西文化碰撞。

留学带来的中西文化碰撞必然引发艰难的价值抉择,这是留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面临的最为生死攸关的挑战,也是最值得







































白癫疯怎么医治
白癫疯怎么医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jj/3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