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语人读书会《新书来了》为元宵节准备的一篇亲情类作品。
65岁的作家龙应台,带着迟来的领悟,毅然放下一切,回到了已经失智的母亲身边,为我们带来了这本写满世间拙重情思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人生里有些事,不能蹉跎。我们总以为将来会有很多时间陪伴父母,但“生命如花,寸寸凋零,从不等候。”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天长地久。你必须把片刻当做天长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长地久。
美君的故事,不仅是妈妈的故事,也是无数跨越大时代的中国人的故事。龙应台把这本书献给每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儿女。这是对上一代的感恩致敬,也是对下一代的温柔提醒。
解读
蓝色清欢主播
Bobo出品
语人读书会
您好,这里是语人读书。本期为您解读的书是龙应台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龙应台的母亲应美君患上了失智症,一连15年,龙应台无论多忙,一直坚持每两周回一次乡下看望母亲。然而后来她意识到,这种探望就像一个做给自己看的假动作。因此65岁这一年,她断然放弃一切,从繁华都市移居到偏僻乡下,回到93岁的母亲身边,这看似是一个自我牺牲,但龙应台却说,这是母亲在施舍予她。
龙应台为何会有这种种不同寻常的领悟呢,她用了一整本《天长地久》来解答了其中的奥秘。本书通过19封给美君的信和35则大河图文来真实的展示了在乱世中的坚强生活的母亲及母亲那一代人;以及从中深刻领悟到亲情、生死和生命的本质,为所有人普及了一堂迟来的生命课。
美君出生在年,虽然出身浙江富庶之家,但仍逃不脱战争和贫困的双重折磨。这个江南杏花雨浸润的女子,在烽火连天中一路颠沛流离,和丈夫飘零到了台湾。在小渔村里,为了生活,她脱下了优雅的旗袍,做起了各种粗活,千辛万苦把下一代抚养长大。
(美君)
美君这一代人从战争、贫困和颠沛中走出来,走过大江大海,硬是坚强地从一地碎片中站了起来。
生活的重负让美君弯下腰劳作,却压不弯她的腰骨,她仍然能在泥泞中直起身,用清明的双眼眺望远方的天空。时代剥夺了她飞翔的机会,她就用自己的力量托举儿女们自由飞翔。美君对着观念传统的丈夫坚定地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一切就像是电影回放一下。在美君十七岁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母亲支持她去女子师范学校就学。
为了筹学费让女儿上大学,美君什么粗工都愿意做,她日夜编织渔网以致手上生了老茧,撬生蚝割破手指血流如注,低眉顺眼地向别人借钱。因了母亲的成全,龙应台从小渔村走向了世界,她留学、旅居、任教、从政,同时笔耕不辍,成为华文世界的一支独立的笔,正如书中所说:这支笔可以烧灼如野火,狂放如江海,也可以温润如目送。
古人曾说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做父母的疼爱孩子,就会为他们作长远打算。龙应台这样写道,这世界上有一个女人,不知道为什么,曾经为我做了这些事。这个关系很怪异,她究竟欠我什么呢?
因为这个女人名叫母亲。一旦一个女人以母亲为名,她就成了一往无前的斗士,成了坚不可摧的后盾。美君和那一代的母亲,辗转于苦难的时代之中,是在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在哺养儿女,令人心疼,令人感佩。她们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在馈赠给子女人生大礼之后,就悄无声息地退到子女身后,任由时光无情摧折。
龙应台在广阔世界意气奋发,一心向前,母亲一度成了身后一个遥远的挂念。在母亲患了失智症之后,她虽然坚持两周一次的探望,但心中却莫名地惴然不安。偶然的机缘去行禅,她在木棉花影间顿悟惊醒,生命如花,寸寸凋零,从不等候。母亲倾尽一切送给自己的锦绣人生,身为子女,无以为报,此生惟一能给出的,只有陪伴。这陪伴,不是两周一次的浅浅照面,不是身在心不在的虚应故事,而是切切实实的尽心尽意的真正陪伴。龙应台当下就决定,离开台北搬到乡下,去陪伴母亲。回到母亲身边,她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与母亲朝夕相处,尽一个女儿最大的心意去照顾、陪伴母亲,把之前那些年没有做的事一一补上。用棉花擦拭母亲积了黏液的眼角,用可可脂按摩母亲布满黑斑的手臂,掀开内衣为母亲瘙痒,用剪刀修剪母亲那石灰般的老人脚趾甲。然而一切还是迟了,母亲虽然还活着,但实际已经被失智症带走了。
(龙应台)
蓦然回首,龙应台才发现此生最后悔的事是,一直只是把美君当成自己的母亲而已,从来没有把母亲当成朋友。人一旦被定义为母亲,就被抛进“母亲”这个格子里,站在儿女身后,不被看见。龙应台睿智地把自己从“母亲”的格子里解放出来,每年跟儿子们一一单独旅行,像朋友一样亲密相处,享受甜蜜的亲情,却没有来得及解放自己的母亲,没有尽早回望站在自己身后白发飘零的母亲。她悔恨不已地写道,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她追悔莫及,说,如果我早一点开窍,早一点认知:所有的女儿都可以把母亲当作自己的女朋友看待,我会跟你说很多事情。如果可以重来一遍,我会少一些傲慢,少一点吝啬;如果可以重来一遍,我会认真地用我的语言跟你分享内心深处的事。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生命不会重来。一旦错过,再无机会。
痛定思痛,龙应台说,人生其实就是时间的分配,你的时间分配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人生。她的大半生都在忙于跟时间格斗,百般忙碌,却从来没有真正看见时间。等自己步入初老,在母亲身边,心安定下来,才在一朵花的盛开凋谢、一只猫的生老病死上看见了时间,了悟了时间的机密。不管你留意不留意,时间都在把你和你亲爱的人的生命,一寸一寸地挪走。
生命就是时间。时间该花在哪里,该怎么花,根本的关键在于认清生命的本质。什么是生命的本质呢?如何触及生命的本质呢?与生命面对面,对生命本身保持高度自觉。美国作家梭罗在无人的森林里独居,用心地活、深刻地活,是与生命面对面;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全方位的感知、观照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实验,也是在和生命面对面;更多的普通人心中虽无森林湖滨,眼中也无科学实验,但若是带着高度的自觉去做种种日常小事,那也是触到生命的本质了。就像一行禅师所说,剥橘子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剥。橘子。每一丝橘皮的香气刹那间溅出,你都要全方位地去感知、观照。
龙应台在和生命素面相对之后,明白了生命的本质不在别处,就在此时此刻。此时此刻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人和事是什么,不言而喻。她在花园里种满花,在菜园里种满菜,在墙上挂上很多画,把暂时的旅居当作家园的规格对待,在母亲身边虔诚地度过每一天,珍重地对待每一个片刻。因为人生用每一次遗憾错失启发她,告知她,什么是天长地久?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天长地久,必须学会把暂时片刻当作天长地久,珍惜每一个当下,人生才可能趋向圆满,不留太多遗憾。
《天长地久》的文字是有温度的,看似平淡,其实是情深似海。
美君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曾用过一个木头书包,几十年后,这个书包还完好如初,回到了美君身边。原来美君的母亲在女儿离开之后,思念无处安放,一生紧紧抱着这个书包,如同搂着心爱的女儿,即使被发配边疆,跋山涉水,书包也随身而带,临终前还特别交代,将来一定要把这个书包交到女儿手里。几十年后,龙应台回大陆探亲,带回了这个书包,而此时美君已经患失智症多年。斯人已逝,伊人已老,那滚烫的母女深情经久不灭。
龙应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安德烈在伦敦,小儿子飞力普在维也纳,两人工作忙碌,学业繁重,但兄弟俩精心安排时间,接力陪伴母亲。他们每年都会陪母亲单独旅行一两次。安德烈可以无比耐心地陪母亲看佛寺,一个一个地看。他说,你越接近三十岁,越能体认到父母正在接近六十、七十岁,你要给他们时间。飞力普可以全心全意地陪母亲坐在河边,就那样静静地坐着。龙应台写道,我们母子并肩坐在芦苇摆荡的河岸,安静地看白杨树斑驳的黄叶飘落水面,看行云迅疾,流水无声。此刻他二十六岁,我六十四岁。这一刻,如此美好;这一刻,在这对母子的生命里天长地久。
(龙应台与母亲美君)
至此,《天长地久》的主要内容已经基本介绍完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
65岁的龙应台做了一个迟到的选择,回归到母亲美君身边,悉心陪伴照顾美君,她后悔自己太迟觉悟,母亲在时代的苦难中千辛万苦送给自己一双飞翔的翅膀,而自己却没有早点把母亲当朋友一样亲密相处。子女此生唯一能给父母的,只有陪伴。要把时间花在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人和事上,历尽繁华见真淳,父母,永远是子女最重要的人;陪伴父母老去,对子女来说,永远是最重要的事。
《天长地久》是一本比较特殊的散文集,龙应台轻松驾驭复调结构,大河图文如同低音大提琴,19封信如同悠扬小提琴,两者交织,犹如演奏一支提琴协奏曲,听之洗心。龙应台深知散文真味,对生活,给予温情的笔触,娓娓道来;对历史,保持冷静的观望,幽幽描画,用看似疏淡实则情浓的文字,为读者烹制了一席精神盛宴,食之忘俗。
生命是一场轮回,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美君,每个人将来有一天都可能是美君。龙应台说,最希望年轻人能看看这本书,生命的课,要早点修,“相聚是片刻,告别是常态,我们要有这个自觉,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这是《天长地久》带给社会的一个问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回答。
本文选自语人读书会《新书来了》解读文稿,作者蓝色清欢。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作者:龙应台
出版年月:-8
“任何人,将来有一天都可能是美君。任何人,在每一天时间的进展里头,都在忘记,都在走向终点,不是吗?
这件事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我们每天呼吸的空间里头,为什么不去好好地了解它、面对它?
如果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对于失智、对于衰老、死亡、陪伴,对这些事情的认识水平提高的话,是会不一样的。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太迟太迟的领悟。所以我写了这本书。
希望比我年轻的读者们,如果可能的话,你不要太迟。
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天长地久。你必须把片刻当做天长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长地久。
——龙应台
”听本好书
相关推荐
《白鹿原》:中国式的欲望是一群白鹿原上人的欲望
《人类简史》:刷新三观的历史观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柔美与暴力
《万历十五年》:严谨的正史也如此好看!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新书来了
相关推荐
《宋徽宗》:还原有血有肉的宋徽宗
《创造日本》:百年日本如何从封闭岛国成亚洲强国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等疑问,请联系我们。
语人读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