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语录
如果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我们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不仅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求我们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你自己不做恶事只尽了一半责任,另一半的责任是,你不能姑息,容忍别人来破坏这个社会秩序。
内容简介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庆幸的是每个时代,总有些傻子,关心世界,有判断的能力,且有批判的道德勇气,不愿安享荣华富贵,却愿以自己做代价,谋求全体人类更多的幸福快乐。不论你同不同意这些人的价值观,他们都值得我们最高的尊敬。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让人读后感慨万分。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作品鉴赏
那是解严前两年,龙应台刚刚30出头。战后台湾社会,累积多年对体制不满的能量,暗潮汹涌的批判声浪,随着龙应台引燃的这把野火,迅速窜烧,这样的一把野火,这样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质疑叩问,那扇外强中干的旧体制大门,便这样应声倒下。只是,与其说龙应台英勇,或者,如杨照后来形容她“憨胆”,倒不如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历史硬生生的把那把火炬,那把屠龙刀,塞到她手中(英文的说法,Somehavegreatnessthrustuponthem),她也就上了台,贴切地演出屠龙勇士的角色。她其实更像是小红帽,意外地闯入野狼昏昏欲睡的森林。
——杨泽
年左右,龙应台开始给《中国时报》写专栏,后结集出版为《野火集》,这犀利的批判真如野火之势,也吹了二十年,直到今天,还有海归不断地在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落后,但也正是经过了二十年之久,很多人站出来说,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也看到很多体现文明的事啊,为什么非要放大这些不文明的事呢?为什么不提出解决的方案呢?二十年前,龙应台让每个市民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一定要“生气”,有“生气”才能有改变,从制度外部来改变。也许如今台湾的状况已经得到解决,但如今的大陆问题仍然存在。
——蕴秀
所获成就
年的台湾,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八十年代,20年后看来,那也是充满了台湾命运的种种契机的时代。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个人投书会演变成一股燎原野火,借着口传、影印本、大字报,一个学英美文学批评的女子成了推动社会说真话的能量来源!年《野火集》成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再版24次,后势野火更惊人,说野火是一个时代的共同符号一点不为过。
《野火集》从当年一篇篇发表到成书畅销,至今已有20年了。这些文章(包括《野火外集》)记录了20年来台湾曾经的青春炙热,重新编整后的《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除了保留作者龙应台当年27篇野火文字,并有作者回忆当年每篇文字发表后的背后故事,一则则都是风声鹤唳的时代痕迹,新版中更盛大邀请了海内外最具代表的20位华人伯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共同见证这一场20周年大事纪。
作者简介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
年生于台湾高雄
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
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
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
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年至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
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
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
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
自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现定居德国法兰克福。
End
戳“阅读原文”获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