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人历史溯源第二章文

第二章文明初现(下)

比起苏美尔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他们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贡献更是神奇。苏美尔人已经创立了单一主神的宗教,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宏大的神庙。这种宗教信仰和宗教建筑,一直影响到三千年后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他们已经有了很高水平的天文知识,发明了人类最早的历法。后期还制定出准确的度量衡,并采用十二进制。但对人类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是他们发明了“楔形文字”。这是人类第一次有了成熟的文字,从此人类摆脱了口述的历史,真正进入了文明时代。

农耕民族似乎自古以来就有爱记录的习惯,以中国为例,自商周时期就开始在石头、青铜器、龟甲兽骨上记录各种五花八门的内容,秦汉之时不易保存的各种竹木简留存至今的都数以万计,纸发明之后更是有各种各样的记录作为后世修史的依据,明清之时甚至发展到一个家族的家谱都能记上几百年延续至今。

对于游牧民族来讲,一般只要知道自己的牛羊有多少头,天热往北天冷往南追逐水草就够了,记录的意义并不大。但农耕民族不同,他们需要对季节变化有准确的了解才能提前播种,需要有数字概念才能计算出需要准备多少种子,需要有几何知识才能划分出各家耕种的面积,需要对时间有准确的了解才能预计储存多少物资才能支撑到下一次收获,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对持续的观察记录加以分析总结。因此人类开始使用各种符号来进行记录,这些符号就是象形文字的雏形。

苏美尔人很早就开始将图形刻在石头或粘土印章上,随着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他们就地取材用芦苇管做笔写在泥板上。这些图形逐渐变得越来越抽象,成为表意的符号。这些符号五花八门,一般只有作者才明白其准确的含义。大约六千年前,随着城邦国家的诞生,开始出现政府公共部门,大量的案牍工作由此产生。无论是立法、收税、修渠还是征兵,都需要有一种能迅速使所有参与者立即明白的指令。这时某位或某几位智者做了一项工作,把那些抽象的符号统一成一套完整的表意符号系统,而使用线条来标音。每一个图形不再只代表某个具体事物,而是代表某个意思和发音。通过图形和图形组合,人类可以不断创造新的文字应对新产生的事物。这个系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楔形文字”,也是人类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

文字的诞生,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社会,彻底告别“史”前文化,进入文明时代。人类从此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可以完整地传递信息和传承知识。与语言相比,文字的变化相当缓慢,更利于人类的交流。同一种族如果隔绝开,大致一百年后就会发展成不同的方言,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例如同为朝鲜人,由于人为的阻隔,现在的北朝鲜人到韩国,尽管语音相差不大,但对很多韩语中的外来词不经过学习已经听不懂了。但文字则不同,只要借助一本字典,稍有知识的人都可以读懂几百上千年前甚至其它国家语言的文字。因此,自文字被发明之后,人类的组织规模日趋严密,科技知识、法律、宗教的传播速度突飞猛进,出现了学校、教会和科研单位。现存的数以十万记的楔形文字泥板,上面有大量对学习生活的记载,甚至记录了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导致逃学的逸事。

从苏美尔人使用楔形文字后不久,与其相邻的闪族人群就开始使用楔形文字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注音,并在两三百年的时间里就传到了中东、古埃及和伊朗高原。在此后将近四千年的时间里,楔形文字一直被西亚各种民族用来作为自己的文字,直到公元前三百年,亚历山大大帝灭亡波斯,西亚文化希腊化后才消亡。反倒是辗转传入东土的,在中国人的完善创造下,保存了些许踪影。(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在此暂不详述)。

苏美尔文的特点是每一个字都由一个或几个意符组成,有固定的发音,并用标线标明声调。从这一点可以推测,苏美尔人的语言发音习惯以单音节为主,更接近汉藏语系。所以当苏美尔文传到古埃及时,当地的统治者发现这种文字与他们的发音习惯不匹配,因此在其启蒙下,创立了一种带有拼音因素的新象形文字,更适合记录他们多音节、多辅音的语言。之后又被腓尼基人进一步简化为22个字母,成为整个字母文字的鼻祖。

苏美尔文明大约持续了两千年(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但古苏美尔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他们向两河上游和河西扩张时,他们遇到了当时同样拥有强大文化的闪米特人。起初双方的相遇是较为和平的,并在今天伊拉克中部形成了一条势力范围线,双方的贸易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可是到公元前年左右,由于人口增长,粮食产量跟不上,对平民和奴隶的压榨导致苏美尔的城邦里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内乱。相邻的闪族势力借机开始入侵,并成为新的统治阶级。一部分苏美尔人向东北方向迁移,最终将文明带到了印度河流域乃至更遥远的东方。留在当地的虽然也曾有过复兴,但最终由于人数上的劣势,被融入了闪族的阿卡德人。但由于阿卡德人受苏美尔文明影响太早太深,以至于他们开始自称“苏美尔人”,这和后面要讲到的“华夏文明”非常类似。

在文明的扩散传播中,游牧民族居功甚伟。通过与农耕民族的贸易和冲突,他们会把学到的知识传播到遥远的另一方,使得相距千里的其它民族也能学会并发展。因此在距今五千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为中心的几大文明势力。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文明的萌芽也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始出现。

在距今八千年到六千年前的中国境内,主要生活的是汉藏语系的黄种人族群。在消灭了丹尼索瓦人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些人占领了现在整个中国及周边地区。他们分散成了很多小的部落,各自的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语言也千差万别。如果以语言为划分依据的话,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当时的种群分布。当时占据广东、福建和越南一带的是操越语的百越人,这部分人混杂了古汉藏人和古越人(南岛语族)的血统,且受丘陵河湖阻隔,形成诸多较小的部落,故被后来中原人称为百越。而占据淮河下游、山东、河北、辽西直到辽东、朝鲜的,是操与今天汉语最接近的语言的东夷部落。广西、云贵一带以操壮侗语的群蛮百濮为主,四川、长江中下游两岸直至河南基本是苗瑶语系的三苗。而秦岭以北黄河以西的关陇地区、甘青地区则分布着操古羌语的羌戎各族。今天的西藏由藏语族的古藏人占据但人数极为稀少。新疆则主要是阿尔泰语族的游牧部落。内蒙古直至外蒙古则被当时还被称为“狄人”的匈奴-蒙古语族的游牧民族占据。东亚大陆既广袤富饶,与西亚及欧洲交流既有一定的障碍,但又没有完全隔绝,随着人类的发展,这块地区将发展出独特的东方文明。(第二章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11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