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化入侵和文化转移,其影响延续

引言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解决如下问题——如何让移民融入;在多大程度上让少数民族保持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不是融入“主流”文化;多元文化社会的利弊。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关于文化入侵和文化转移的辩论。如今,世界上每个国家几乎都能找到星巴克、麦当劳,这是好是坏?虽然有时这些辩论被认为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才有的,但其中一些问题在古代就已经显现了。

当亚历山大征服了从埃及到马其顿,跨越近东直到印度的广阔领土时,当罗马人建立自己的帝国时,他们都曾面临类似的忧虑。让我们先从古代的几个例子开始。在阿富汗的群山中,有一座希腊城市的废墟。尽管这个如今被称为阿伊哈努姆的遗址,距离希腊本土多千米,但曾经屹立于此的古城,却有一座巨大的希腊体育馆和一座能容纳~名观众的古典剧院,以及许多科林斯柱的遗迹。这座城市是怎么出现在那儿的?

或者想一想,为什么在埃及发现的罗塞塔石碑上会有古希腊文字和象形文字?为什么在一些硬币上,亚历山大长着羊角?当你参观博物馆里的古印度佛像时,也许会发现一些佛像穿着类似古希腊的长袍。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考虑亚历山大大帝的军旅生涯,他的征服所缔造的世界,他的壮举所引起的文化交融。亚历山大没有指定继任者,所以他的帝国在他死的一刻就开始分裂,他麾下的将军们分别攫取剩下的领土。

虽然亚历山大的帝国没有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延续下去,但其真正而持久的意义在于将希腊文化传播到希腊之外,遍及他所征服的角角落落。他所占领的领土形形色色,民族多样,有许多不同的语言和宗教,而希腊语却在他曾征战的地方传播开来。正如今天的英语已经成为一种用于贸易、商业和知识交流的世界性语言,希腊语在亚历山大死后的几个世纪里也扮演着类似角色,成为一种通用语言。这恰恰解释了为何在罗塞塔石碑上会有希腊语。

希腊的影响十分普遍、深入,因此我们用这个名字定义这一整个历史时期——希腊化时代,即从公元前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1年罗马征服最后一个希腊王国的阶段。当亚历山大的大军向东推进时,他建立了仿希腊模式的城市,即城市规划呈网格状,井然有序,有一座中心市场、一座体育馆、一座剧院,还有希腊式的政府建筑。普鲁塔克声称,亚历山大建立了70座城市,虽然学者们对这个数字表示,但他们至少已确定了其中20多座,都被命名为“亚历山大城市”。

亚历山大死后,在其生前帝国的土地上,建造希腊风格城市的趋势延续了数百年,因此才会有阿伊哈努姆遗址,希腊才会对古印度艺术产生影响。他手下的退伍军人和四处漂泊的希腊雇佣军来此定居,然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也移居于此,在殖民地寻求新的生活和机会,就像19世纪到20世纪初从欧洲来到美洲的各种大规模移民浪潮。许多士兵娶了当地女性,因此特别是在早期,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和融合。

然而,在这些殖民地还有一整套熟悉的希腊体制与设施,这样他们就不会思乡心切。去体育馆、看戏剧表演、说希腊语,大大增强了他们对希腊身份的认同感——就像到美国定居的欧洲移民常常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在那里他们仍然可以说母语,遵循自己的传统。例如,在拥有大量德国移民的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德语学校、报纸和杂志保持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其实德语文化之所以消退,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反德情绪。

在古代,“希腊人”身份的概念是一种新现象,因为人们主要认同的通常是他们居住的城邦。因为亚历山大建立的殖民地的定居者来自马其顿和希腊各地,他们不得不放弃对自己原本城邦的忠诚,建立一个更广泛的共同希腊身份。这些殖民者还建立了一个类似社交俱乐部的官方协会(有些将某个神明作为保护人),成员在俱乐部集合,一起用餐,甚至会料理彼此的丧事,照看彼此的坟墓。这些俱乐部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有了一种归属感,类似于美国的兄弟会和民族协会,比如意大利裔或其他裔美国人的俱乐部。

不过,与此同时,一些俱乐部对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当地人、男性还是女性、奴隶还是自由人都一概接受,这样不同群体就可以自由融合。许多当地人学会讲希腊语,并遵守希腊习俗。正如现在经常发生的,本族精英们开始“表现得像希腊人”,以提升自己的地位,让自己比那些坚守原本传统和习俗的人看起来更“有文化”、更国际范儿。因而,希腊语和希腊文化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将一个文化多元的帝国凝聚在一起。而且,统治世界的观念因为亚历山大惊人的军事成就才开始出现。

他的帝国尽管昙花一现,却第一次使东西方长久接触,促进了某种程度的文化交流,使世界统一成为可能。这个例子也许启发了罗马帝国,帝国、文化和思想得以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古至今,亚历山大大帝都是有关同化、融合、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关系等问题的激烈辩论的焦点。亚历山大建设帝国的故事之所以特别有趣、复杂,是因为和大多数古代军阀不同,他似乎不仅偏爱自己的文化,还表现出将希腊和马其顿文化与他所征服的地区融合为一种世界文化的兴趣。

有学者认为,他的某些行为有可能促进一种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团结起来的超文化;也有学者认为,他的行为更多是一种务实的做法,旨在确定他作为大帝的合法性,安抚当地人,以维持控制权。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动机,也不清楚他最终的计划是什么,但不同的文化习俗会集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融合,是他所做选择的结果。

亚历山大将波斯武装部队编入马其顿军队,并任命波斯人在其政府和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他还招收了3万名波斯年轻人,让他们接受教育,学希腊语,训练他们像马其顿人那样作战,使用传统的马其顿萨里萨长矛,穿着马其顿服装。他鼓励马其顿士兵和当地女子结婚,这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在苏萨举行的一场集体婚礼上,他的87名马其顿精锐骑兵与波斯女子举行了波斯式婚礼;而他本人也娶了两个波斯女子,是先前波斯国王的女儿。

亚历山大可能打算用他们融合两种文化的子孙组成一个新的混血统治阶层,既不是波斯人也不是马其顿人,只忠于亚历山大。与此同时,约有1万名已经与当地女性发生关系的普通士兵被迫举行婚礼,并收到亚历山大亲自派发的结婚礼物。这种强制的文化融合,是说明亚历山大具有开明的多元文化视野,还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一个早期例证?学界对他的意图和智慧从古代一直争论到现在。

古代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在一篇文章中将亚历山大的文化融合比作一个充满爱的杯子,具体是在一种传统习俗中,在宴会和婚礼上传来传去,让所有的客人轮流喝的双耳大杯:亚历山大没有听从亚里士多德的建议,像领袖那样对待希腊人,像主人那样对待其他民族。

结语

因为他相信自己是上天派下来的世界统治者,是管理全世界的人,对于那些他无法说服与他联合起来的民族,他用武力将其征服,他将所有人都聚集在一个物体中,一个充满爱的杯子中,将他们原本的生活、性格、婚姻、生活习惯,结合起来,混在一起……他们认为所有人共同的衣着和饮食、婚姻和生活方式,都由学院和子女的纽带融为一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11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