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发展有了新动作。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将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优化文化旅游布局。
山东如何讲好新时代下的“黄河故事”?
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李小波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黄河建设成为培根铸魂的文化自信标识带、古今辉映的中华文明典范区、惠泽民生的文化旅游幸福河;要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形成中华文明主题廊道,构建黄河文化主题区域;伫立黄河文化传承高地,梳理干支流文化遗产带,建设国家旅游风景道,以此推动世界文明互鉴,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并使其走向世界。
近年来,从国家到黄河沿岸的各省区,都多次提出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设想。作为黄河流域九省区唯一的东部沿海大省,山东文旅资源富集,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上的重要一环。此前,《纲要》一经公布,山东省政府就在去年年底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结合资源禀赋、区位特点,谋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战略布局,构建“一轴两带贯通、九大组团联动”的发展格局,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打造中华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出海大通道。
而最新出炉的《规划》创新提出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的设想,也成为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实施重大工程的重要依据。
“黄河流域治理历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关于黄泛的记忆,也深深地印在国人心中。”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将黄河流域治理与黄河保护性开发统一起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应当给予肯定与支持。
山东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对于山东而言,黄河是连岱汇儒、济运通海、孕育齐鲁的母亲河。
齐鲁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史前的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等文化在山东自成一体、谱系完整;在齐国稷下学宫上演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共同成为文明轴心时代的东西双壁,由此,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黄河与济水同汇,濡养了河济文明与齐文化,黄河与大运河在山东构成十字枢纽,融汇南北经济与文化;黄河治理的河工水利遗迹、人物传说与地名故事,伴随治水过程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山东在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在李小波看来,山东享有五大优势:首先是儒家文化的厚度,齐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文明母地,具有源地崇拜的核心优势;其次是山岳文化的高度,在黄河名山体系中,三山五岳独树一帜,泰山为五岳之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次是海纳百川的开放度,山东是黄河入海处,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具有“黄河入海流”的宏大气魄;还有就是生态文明的多维度,山东具有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尤其是黄河入海口的河海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新生的生命共同体;最后则是国家旅游风景道的风度,作为黄河风景道的海洋起点,溯流而上,山东形成了文化遗产高度、景观美誉度、品牌推广力度和文旅产业强度的旅游综合体。
孟立联认为,山东省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中负有特殊责任和重要使命。建设黄河文化旅游长廊,对于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传统文化复兴等方面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他还强调,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既要注意黄河的普遍性,更要注意黄河在山东省的特殊性,特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