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龙应台生平middot上

首先声明,本文是字很多的摘抄。上篇为龙应台自己,凡字,下篇为龙应台家人,凡字,文字密集恐惧患者请速速离开。

XGZ按:龙应台写散文有个特点,非要把一件事拆成三本书来写。读一本书,蜻蜓点水,不成气候;读三本书,内容是丰富了,但同时被迫吃掉许多文字大便。所以像我这样精心整理出来一篇摘抄,实在是功德。

父亲龙槐生,湖南衡山人;母亲应美君,浙江淳安人。龍應台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因此得名龙应台。

龙应台小时候的生活是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贫穷。为了缴纳龙应台及兄弟的学费,为了“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承诺,美君是这样的:

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头。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所以我这个难民的女儿,从小就不被要求做家事。吃完晚饭,筷子一丢,只要赶快潜回书桌,正襟危坐,摆出读书的姿态,妈妈就去洗碗了,爸爸就把留声机转小声了。背《古文观止》很重要,油米柴盐的事,母亲一肩挑。

《目送·为谁》

当缴学费的日期接近的时候,她清晨4点起床,给孩子们准备好早点和便当盒,就开始打渔网,一直打到夜里12点。每天编织近20个小时,密集地连续编10天,她就可以打完一张完整的大网,工钱是80块钱新台币。

“我手快,一天可以赚8块钱呢,”她得意地说,接下我的书包,“驼背婶一天只赚3块钱。”

她的女儿要上高中了。不知要几张渔网的钱才能缴清学费。

《百年思索·南部来的女孩》

龙应台上小学:

进入教室坐下,国语老师慢悠悠地教诗。念诗时,他晃着脑袋,就像古时候的书院山长。他谈做人的道理,因为,那是个有“座右铭”的时代:我们的书桌都有一张透明的玻璃,玻璃下面压着对自己的提醒、勉励、期许。我们的日记本里,每隔几页就有一张人生格言语录。作文课,常常会碰到的题目是,《我的座右铭》:助人为快乐之本。要怎么收获,便怎么耕耘。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我知故我在。人生有如钓鱼,一竿在手,希望无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日事,今日毕。

讲台上的老师,用谆谆善诱的口吻说:“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努力……”

···

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灵魂很老的人,坐在讲台上,用和煦平静的声音跟我们这么说:

“孩子们,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

“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如果在我们十二岁那年,有人跟我们这样上课,会怎么样?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会对十二岁的孩子们这样说话。因为,这,哪能做人生的“座右铭”呢?

《目送·》

龙应台上高中、上大学的状态,“读书就是一切,世界是不存在的。”(《亲爱的安德烈·第1封信》)。这让我想起近代史上另一个人,梁启超,用他的话说,就是“了了然无大志,梦梦然不知有天下事。”

我穿着白衣黑裙,坐在台南女中的礼堂里,两手平放膝上,听女校长谆谆告诫要如何做一个端庄娴静、彬彬有礼的“淑女”。

我其实已经是一个“淑女”。我不交男朋友,男孩子表达爱慕的信寄到学校里会被老师拆开、大声朗读、公开羞辱。我最惊心动魄的“爱情”是在16岁那年接受了一个17岁的茄萣少年送来的一只黑猫,猫脖子上有一张小卡片:“让这只猫替我陪着你。”到今天我仍认为那是我所受过的最美丽的礼物。

我循规蹈矩,头发不敢长过耳垂。一个天生鬈发的女生被老师讥笑为“爱漂亮”,她第二天剃了个大光头来上课。我没有她的勇敢。我不偷偷抽烟,表示叛逆,因为我嫌烟味难闻。我不懂什么叫摇滚乐,因为,嗯,四健会只教了我跳土风舞。我不嚼口香糖、不喝可口可乐、不穿有跟的鞋子紧身的衣服,不认识一个去过美国的人或者一个在美国有朋友的人;我说话不夹带刚刚学来的英语、不耸肩表示“无所谓”,不扬眉毛表示“不敢苟同”,不听到音乐而摇摆身体······当然,不怎么会跳舞。

···

年的夏天···联考一放榜,我竟是成功大学的学生。联考志愿表上依序填的是台大、师大、政大和成大的外文系,所以成大是第四志愿。我的英文考了九十多分,数学却只有10分。

···

我呢,骑着一辆单车,逛到光复校区去看花开正盛的一丛九重葛,揣摩“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滋味。逃课时,到榕园的老树下躺着想心事。晚上赶到全美西苑看场老电影,戏散后沿着民族路的夜市场推着车回家。周末和工学院的男孩子们去虎头碑、乌山头、关子岭交友,寒暑假参加救国团组织的各种娱乐活动。国民党滴水不漏地掌握着大学校园;它希望我知道的事情我就知道,它不希望我知道的事情我就什么都不知道。

···

那是台湾的70年代;我们都是18岁,我们都读蒋梦麟的《西湖》、罗家伦的《新人生观》、蒋廷黻的《青年的力量》、胡适之的《丁在君这个人》。

······青年们,你们的苦闷,岂不是因为你们感觉自己的力量不够?你们的企图很多,你们要为自己找光明的前途,同时你们要为民族国家打开一条向上的路······我劝你们先从培养自己的力量下手。蒋廷黻《青年的力量》

我们不知道除了蒋梦麟等人还有我们读不到的陈独秀、瞿秋白、李大钊,甚至鲁迅和沈从文,但是我们那么深信不疑:今天在大学里所有的知识累积和人格锻炼都是一种准备,让我们有一天能顶天立地地为民族付出,为国家奉献。

···

暑期到台北参加一个什么研习会,和一个台北人同寝室。早上起床后,我在十五分钟之内漱洗完毕,她却在镜前足足坐上一个小时。保养品化妆品的瓶瓶罐罐摆满小桌,她一道一道手续进行护肤,一会儿是水,一会儿是霜,一会儿是膏。然后要卷睫毛、画眼线、涂药膏······我看傻了。台南一定也有注重修饰的女孩子,台北一定也有漱洗只要15分钟的女孩子,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人,而且是个台北人。当她将一张画好的脸孔转向我时,我几乎以为我们是两个国家的人。

···

实在和单纯,不见得都好。我的单纯使我对国家霸权毫无怀疑。年,成大学生由于组织了读书会研究马克思著作而被逮捕,许多学生被判20年以上的徒刑。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单纯地读书,单纯地恋爱,单纯地以为有朝一日我们有为青年要报效国家,而国家只有一个定义,就是国民党。我们的单纯其实是掌权者经营制造的无知。

《百年思索·南部来的女孩》

龙应台写了很多,但有一件事情没有写上去:年蒋介石85周岁生日前后,成功大学举行祝寿大会,龙应台上台恭读祝寿词。想不到后来反对纪念老蒋的“龙部长”年轻时是这般态度,想不到后来《野火集》针砭时弊的作家年轻时是这个模样。

二十二岁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大学教授。他是那个银发硕亮、温文尔雅的大学者,来台访问教学,我是那个刚刚大学毕业、没见过世面、眼睛睁得大大凡事好奇的女生,被派去做他的接待——他张罗车票、填写表格、翻译文件、处理杂事。在每日的行政琐事来来去去里,我们会谈天下事,他谈美国的政治制度,我,在国民党的国家教育灌输之下,大概只有一派天真、两分无知、三分浪漫的理想情怀。

他离开台湾的前夕,把我叫到面前,拿出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是一堆英文文件,让我签名。他为我办好了美国大学的入学手续,攻读硕士,提供全额奖学金。

我是南部大学的文科毕业生。一九七四年,我的毕业班没有出国留学的人。绝大多数都去做了乡下的中学英文老师,小部分在贸易行里做英文秘书。对于没有资源和讯息的南部孩子而言,留学,是条遥远、飘渺、不真实的路。

老教授深深地注视我,寓意深长地说:“你,一定要出去。”

很多年之后,我才能够体会一九七四年从他的眼睛看到的我,是一个怎样的我:这是一个心里面有窗的青年,但是那扇窗没有机会真正地打开。如果不走出去,她将永远不知道什么是诚实的风景、新鲜的空气。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年龙应台在美国拿了英美文学博士,开始教美国的孩子们英美文学。年返回台湾,年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鸣惊人。年出版《野火集》,21天内再版24次。

八〇年代,大部分学成的台湾学生会留在美国。八三年秋天,我得到了博士学位,却决意回台湾。朋友奇怪问我为什么,我说,离开台湾时,二十三岁,在校园里长大,不曾用“成人”的眼光注视过自己的国家,“我想回去真正认识一下自己的社会。”

《野火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年,跟随丈夫,旅居德国,育有两子,后来离婚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此事,龙应台什么都能抒情,唯独爱情的文章少得可怜。

龙应台,你别喧宾夺主。谈谈你的异国婚姻吧?!

那是我的私生活,不想公开。

你为什么嫁给一个外国人?

你为什么听交响乐?那是“外国”音乐。

你对中国男人没有兴趣吗?

胡博士,结了婚的女人还谈对男人的兴趣吗?你是不是缺乏一点道德观?

迂腐!迂腐!迂腐!

《美丽的权利·女人!女人!》胡美丽(龙应台笔名)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目送·(不)相信》

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严格。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亲爱的安德烈·第28封信》

如何做个好母亲,龙应台的看法很有意思。

如果你给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用得足,可是你工作太忙,从来就抽不出时间跟孩子们聊天、放风筝、看场电影,换句电脑用语,你专门供给硬件——房子、冰淇淋、零用钱,但是不给软件——耐心、微笑、爱,你这个母亲,大概只值二十分。

如果你不仅让孩子们吃饭、穿暖,还刻意地花时间和他们去交朋友。胖妞跌伤的时候,找你吹一下就眉开眼笑。小毛被人欺负了,跟你耳语两句,就心满意足。孩子们认为,除了毛茸茸的小黑以外,你是他们最忠实、最温柔的伙伴。这样,你这个母亲可以得到四十分。

···

如果你这个妈妈不但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也是爹爹最温柔的助手;不但懂得家庭营养,也知晓儿童心理;不但对孩子管教有方,而且对公婆和睦周到。家里内外更是窗明几净,是所有的小朋友都爱来的窝。···这样慈爱、细心、“完美”的母亲,只能拿六十分。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母亲,就像一只辛勤的母鸟在枝叶深处努力地筑巢、喂哺,但她丝毫不知道,这株她所栖息的大树正受万虫蚀蛀,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

你在家里教小孩“活”读书、重思想,学校为了联考,却强迫孩子死记生吞。你在家里给孩子准备最营养的早餐,商店供应你的,却是假的奶粉。你在家里教导孩子珍爱自然生命,出了门的孩子却根本看不见、感触不到自然生命。

关起门来做个“好”母亲,够吗?

···

如果只是在小圈圈里亲亲孩子的脸颊、吻吻他的手,我们究竟为孩子的明天做了什么?现代的母亲已经不是一个踮着三寸金莲、“父死从夫,夫死从子”的愚妇;你受过教育,有智慧、有能力、有思想,为什么不主动为孩子争取一个比较美好的未来?现行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毛病、核电厂该不该建、环保局的预算够不够、卫生署的措施等等,并不是“男人”的问题;这些事,就是母亲该关怀的问题,就是“女人”切身的问题。任何有胆识的母亲都应该抽出那么一点点时间,从厨房和梳妆台边走出来,大声地说话,勇敢的行动。

《美丽的权利·你是个好母亲吗》

龙应台谈到如何做婆婆,更有意思。儿子有了女朋友时,她发现自己只有一个感觉:和儿子之间,有了“小三”。几年自我再教育下来,她列了当婆婆,“绝对不要做”的十件事:

一、绝对不要对儿子说她的坏话;那是道德坏榜样,而且,别以为他不会在枕头上一一告诉她。

二、绝对不要指挥她怎么带孩子。孩子是她的。别忘了她也是全权母兽。

三、绝对不要事先不约就突然出现在他们家门口。你或许以为是惊喜,在她是惊吓。

四、绝对不要在偶尔帮他们看小孩时“顺便”移动他们的家具。女人和猫一样,家具换位置会抓狂,得内伤。

五、绝对不要在家族聚会拍合照时对她挥手说,“你走开一下,这张只要原生家庭成员”。

六、绝对不要期待他们所有的假期都来你这里过。因为,如果你是她妈,你会希望每次放假她都带着你的儿子来你的家。

七、绝对不要说你儿子多——他的好与不好,难道她不知道吗?你只不过在酸酸地暗示,她没你儿子好。唉,何苦呢?

八、绝对不要给“金玉良言”。你喜欢过你婆婆的“金玉良言”吗?

九、绝对不要认为她一个伺候你的儿子。如果你是她妈,你会希望她的男朋友伺候她,剥好虾子光溜溜地一只一只送到她嘴里。然后帮她洗盘子。

十、绝对不要问儿子,“如果我跟她都掉到水里,你先救谁?”儿子若是诚实作答,你要伤心。

《天长地久·母兽十诫》

欧洲生活期间,龙应台接到一封来电,展示了民国以来一直传承的知识分子的风骨。

一九九七年七月,正当龙应台筹划着带两个孩子沿莱茵河岸单车旅行,她接到台北市长马英九秘书的来电,大意是邀请龙教授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请龙老师把履历寄到台北”。

龙不假思索答道:“要履历?我又不跟你们求职,干嘛要寄履历给你们?需要认识我的话,去书店买我的书啊!”

几天后,她接到马英九的越洋电话。交谈中,她知道,这位市长还真读了“那些没什么意思的书”。

又过几周,接到市长将到法兰克福,“龙老师能不能到他下榻的酒店一谈?”

“只有王来见士,哪有士去见王的道理?欢迎市长来我家一谈。”龙应台答得三分玩笑、七分认真。

于是,马英九从台北飞到罗马,在密集而繁琐的公务行程之余,只身与秘书悄悄飞到法兰克福机场,再从机场搭出租车,在德国的暗夜中找到了龙应台离城二十里的向下的家,风尘仆仆······这不仅是一段现代版“三顾茅庐”的佳话,也是马英九综合考量的结果。

···

从此,一个一贯批评政府的作家进入了政府。

《野火集·官员龙应台》

—年,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年,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长”。

议会里,一片硝烟戾气。语言被当作武器来耍,而且都是狼牙棒、重锤、铁链之类的凶器。你在抽屉里放一本《心经》,一本《柏拉图谈苏格拉底》,一本《庄子》;你一边闪躲语言的锤击,一边拉开抽屉看经文美丽的字:……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生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目送·年轻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47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