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3.html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怎么把书读透、把事想透。
其实,我自己也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说是和大家分享几个阅读习惯,绝对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把书读透
1、读好书。
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珠穆朗玛峰,运动员说,因为它在那里。别的山峰不存在吗?但是在运动员那里,确实不存在,因为他只看见最高的山。书海茫茫,人生有限,如果读书,就选经典名著来读。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住时光考验的那些书来读。
最近十年文坛上流行的书先别急着读,因为没有经历住时光的考验。但是泛读可以,比如我们做老师的,要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而学生读书往往会跟着流行走,如张嘉佳、刘同的书在学生中很有市场,我有时也会粗略翻看一下,总的来说,营养价值不高。
如果想知道哪些书是经历住时光考验的,去翻看一下文学史。中文系有一套北大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我受益很大。读完之后,对整个中国文学的文脉了解非常清楚。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一文中对中国几千年文学的潜流做了梳理,很有见地。
2、读投缘的书。
可能会有朋友说,我知道《史记》好,《庄子》好,《论语》好,就是读不下去,怎么办?没关系,去读自己喜欢的,不一定是大家的作品,只要喜欢就一定会有收获。比如说我很喜欢叶弥的文字。但是,我是怎么发现叶弥这个作家的呢?我们高三阅读题上有一篇节选自叶弥的小说《桃花渡》,我一看就喜欢上了,然后就找她所有的书来读。
推荐给大家一个好方法,去找一本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精选散文集,翻阅一遍,一定能从中间找到投缘的作家。我推荐一套葛一敏、乔叶主编的《散文选刊》三十年系列,这一套一共六本,如果你读到哪一篇很喜欢,就把这个作家所有的作品拿来读。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现在只要读书,都要拿起笔,以备随时圈画。读第一遍时,我用铅笔做笔记;第二遍用黑色笔,第三遍用红色笔。
4.要有摘抄本。
从去年开始写作以来,我家里有四个摘抄本,办公室里还有四个摘抄本。也可能是年龄大了,不相信自己的记性了,但是这个东西让我受益实在良多。每本摘抄本留出前三面写目录,就是好书好文的题目,摘抄本只写正面,反面是自己的模仿和即兴创作。
5.从模仿开始,进行片段写作。
许多时候,我摘抄的同时,写作灵感就来了,所以随手就进行片段写作。
6.如何读透一篇文章?
以散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一般写文章的人,都是先从散文写起,散文是写作的基本功,最见功底。它能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一般我们读完一篇文章,能留下记忆的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写的怎么样?和别人聊天也多从这个角度谈起。许多人读了许多书还是不会写文章,大多都是阅读流于这一层面。
但是对于我们写作的人来说,如果你发现一篇好文章,必须去探究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才能有所提高: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你要重读第二遍第三遍,然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