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札记刘娟平雅典华侨现状调研

在希腊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的资助下,我于年1月至2月到雅典访学,对雅典中国城的15位华侨进行了访谈调研,了解了一部分华侨在希腊经商、工作和生活的现状。

雅典的中国城靠近城市中央的协和广场(OmonoiaSquare),在与雅典娜大街交汇的索弗克莱奥斯街道两侧,这里满街是“贸易公司”的中文招牌,中国城聚集着来自浙江、福建以及中国各地的华侨,他们主要经营服装、鞋帽、饰品和日用百货等批发零售,雅典乃至希腊各地的店主、摊贩均从此地进货,在-年间,该地居住着近5万中国人,故被称为“中国城”。

雅典华侨群体同质性较高,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籍贯、年龄和行业等方面。受访者中有11人来自浙江温州,3人来自福建,1人来自山西;这基本反映了雅典华侨的籍贯分布:以温州人为主体,福建人次之,其他地方的华人占少数。受访者年龄分呈布橄榄形结构,20-30岁阶段有4人,30-50岁阶段有10人,50岁以上者有1人,其中以30-50岁阶段的华侨为主体。

雅典华侨从事的行业以贸易批发为主,受访者中有11人从事服装、饰品和鞋包的批发和零售,2人从事日用百货的零售,1人开饭店,1人从事旅游业。而且雅典华侨的籍贯和其所从事行业紧密相关,受访的11个温州华侨中就有10人从事服饰批发,义乌籍华商则多做小百货批发的生意,这是因为温州发达的服饰制造业和义乌驰名全国的小商品制造业为他们提供了稳定廉价的货源。

温州籍华侨庄先生在他店铺前

雅典华侨群体以从事批发零售的个体商户为主,但也有少量从事导购、服务员的务工者。福建的一位先生于年来希腊打工,积累了几年本钱,拥有了自己的店铺,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最终倒闭了,目前他在一家华商鞋包店做导购员。

林先生向顾客介绍商品

希腊华人一般都是先来雅典打工而后寻求机遇创业。受访者中年纪最长也是最早来希腊的赵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到雅典打工,庄先生和付先生则是先在意大利米兰等地做服装和餐馆生意,而后辗转到雅典。

也有一些二代华侨在希腊长大或父母已在希腊经商。在雅典的年轻一代华侨一般都有一定的创业基础,王女士年来雅典投靠亲戚,刚开始在亲戚的店里打工,现在经营自己的女装批发店;景先生和花先生的父母已在希腊经商多年,现在他们也分别开始了自己的小生意。

金先生和儿子在自家鞋包店合影

受访者普遍认为,--年是他们生意的高峰期,庄先生形容当时的盛况:“不用开门,打开窗子就能做生意,国内的服装价格便宜,款式又新,希腊人特别喜欢。”这一时期雅典中国城正式成型和在居华侨人口最多。华侨们的生意和中国城的转折点是年金融危机,由于雅典华侨所从事的是与金融行业关系不大的服饰批发等生意,金融海啸的影响并没有马上显现出来,但是经济危机导致的收入减少和失业率飙升在年左右使得华侨们的生意受到了直接的冲击,一些店铺收益减少了一半左右,刘女士说:“当时很多人都待不下去了,生意没了,只能回国或者去其他国家再打拼。”

翁先生在他的小卖部前

对于现状,所有受访者都认为,随着希腊经济回暖,自己的生意也有所恢复。与父辈们对生意勤恳专注以及与当地政治社会深刻隔阂相比,年轻一代华侨明显地对希腊、欧盟政治形势更加了解,也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5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