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基督教在欧洲的崛起和统治。在这段被称为“黑暗时代”的历史中,人们生活在绝望中,深受苦难之苦。宗教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支配着他们的每个思想和行动。
然而,随着15世纪的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将5到15世纪的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或者称之为“中世纪”。这一命名表明了当时的无知和文化贫乏。在中世纪,宗教信仰严重影响着社会、艺术和文化。
在经济背景的影响下,中世纪的艺术承载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与古希腊强调写实和以人为主题的艺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可以通过一个古希腊的故事来阐释,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著名的画家,分别是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它们决定通过画作来较量,展示他们最出色的作品,让观众评定胜负。
宙克斯的作品描绘了一个孩子头上戴着一筐葡萄,鲜美的葡萄仿佛刚刚采摘下来。不久,一只麻雀飞向画作,试图叼食葡萄。观众对宙克斯的绘画技巧赞叹不已,认为他的作品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分辨真假。
宙克斯对帕尔哈西奥斯发出挑战,希望他也揭开自己的画作。然而,帕尔哈西奥斯静静站在画布旁,微笑而不言。宙克斯迫不及待地尝试揭开帕尔哈西奥斯的画作,但他才意识到画布上的葡萄是画上去的。宙克斯输掉了比赛,他的作品只能欺骗一只小鸟,而帕尔哈西奥斯却欺骗了所有观众。
这个故事揭示了古希腊对写实主义艺术的重视。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以其细致入微的细节而著称,每个褶皱都栩栩如生,每根头发都清晰可见,仿佛栩栩如生。这种强调写实性的风格是他们的特色。
然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摒弃了古希腊式的写实主义。例如,中世纪的绘画作品《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以十一个角色都正面展现在画布上,形象相似,身材匀称,过于拉长的肩部,呈现一种抽象的风格。这种趋向于抽象化的表现方式是中世纪美术与古希腊艺术之间的明显区别。
此外,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如《十字架上的基督》呈现出近乎扭曲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四肢拉长,展现出痛苦与困苦。中世纪美术抛弃了对人体之美的追求,而将神的崇拜作为唯一的主题。
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门口的青铜浮雕则描述了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之后遭到上帝指责的情景。这一时期的描绘方式凸显了人类的卑微,以突出上帝的威严。
不仅如此,中世纪的艺术也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改变。古希腊以雕塑艺术著称,但中世纪美术却将焦点转移到了建筑艺术上,哥特式教堂建筑成为中世纪美术的巅峰之作。这些建筑的最显著特点是尖塔高耸,代表着对上帝的追求,以垂直线条和窗户创造出神秘的内部光线,让信徒感到仿佛是在天堂之中。
中世纪美术与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宗教和神秘感,抛弃了对人体之美和写实主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