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及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推迟,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内容简介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书中,龙应台写了父亲的过世,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以及一个人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精彩试读
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密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目送》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这些柔软的文字写给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只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互动话题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想念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想他们曾经也是这样目送着我渐行渐远,想给他们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我的不舍和牵挂。亲爱的小伙伴,读完龙应台的文字,你想起了谁?又想到了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和小V分享~
责编
朱孟丽
音频
首经贸广播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