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龙同学说他读过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目送》,所以感觉对龙应台更熟悉一点,于是选择了她与大家分享。
当俊龙介绍完龙应台的生平经历之后,他说了一句:“龙应台的文字是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的。”
我立即追问了一句“什么是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呢?”孩子一下子回答不了。
这时,我将我读过的龙应台的几篇写文章给孩子们分享了一下:
我最喜欢的当然是她的《目送》。当时他送儿子去美国当交换生,和儿子告别后,儿子头也不回的上了飞机。她回想起送儿子上幼儿园时,儿子对她一步三回头的依恋,再看看现在,她这样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曾经最亲密的母亲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堵墙,无论如何你再也走不进她的心。这是一种让人多么痛楚的隔绝啊!“心和心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在最深爱的人面前,你已经成了她的陌生人。”
龙应台象照顾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自己的母亲,那一年,母亲一直吵着要回家,回老家。于是龙应台和兄弟们一起,带着母亲回到了衡阳,辗转反侧,到了母亲一直念着的地方,可是母亲还是一直吵着要回家。
我和弟弟终于明白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着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嬉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香味,丈夫正在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
读着这些文字,我真的觉得“纤细温柔,深情动人”,我反反复复的读着,唇齿生香。那一种贴心贴肺的感觉,无可言喻。
不过,当我们谈起这些作品时,很多孩子是不熟悉的。他们没读过。只有凌睿一个同学说自己看过《目送》,并没有细读。
我猜测了一下原因:应该是近几年龙应台时常有“ ”、“港独”的言论,所以她的文章被大陆淡出了视线。那么,她的言论该不该影响她美丽的文字的传播呢?
我将这个话题抛给了学生。
孩子们定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一下子大家都沉默了,有的说不应该,有的说应该。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们都不太懂政治。台湾、香港向来的中国的领土,我觉得回归国家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是台湾人、香港人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我们也无法去评判,我们相信政府就好了。
不过对于《方方日记》却可以一谈。孩子们都不知道《方方日记》,这是疫情里湖北作协专业作者记录的疫情时期武汉的悲惨遭遇。里面讲述了许多由于疫情而去世的惨痛事例。这些日记我并没有真正的看到过,我只零星的看了一些片段“手机散落一地,他们的主人都躺在了殡仪馆。”“当居委会敲开一家大门时,一个五岁的男孩打开了门,他说爷爷已经去世五天了,爷爷叮嘱他不要出门,门外有病毒……”
目前这本书,在中国没有出版,但是在欧美国家,却在一周之内,已经完成了审批、校稿等一系列事项,出版了。大家怎么看呢?
孩子们还是比较茫然的,因为他们也没有看过这个。我要求课后他们去读一读关于广大人民对方方的看法。
我也分享了一个我比较认同的评论:“我还是不赞同方方的说法的。中国的抗疫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抗疫过程中会有失误,会有惨痛,会有滞后,会有黑幕,但所有的一切,都掩盖不了最后成功的伟大。作为作者,应该记录的是这一个时期的真相,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片面。一味的夸大并且掩盖黑暗,这是不地道的,一味的只写黑暗,不写光明;只写悲惨,不写奋战的辛劳和无私的奉献,这也是不道德的。我们要传播的是光明,是希望,是给人们信心,而不是引起恐慌,带来悲伤,制造混乱。从这个点来说,《方方日记》是不可以被传播的。”
文学作品要传播真、善、美,要给人们带来希望、美好、向往。我非常的认同。社会有黑暗,肯定也有光明。我们心中有希望,就会觉得日子很光明,就能包容黑暗,不被黑暗笼罩!
我个人还是觉得生活在中国,很幸福!衣食无忧,不担惊受怕,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我接触过的农民们都非常的感谢政府,我老家的左邻右舍都觉得很幸福。其实,纵观这个社会,被剥削得最深的应该是农民阶层了,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得到的社会资源是最少的,但是他们觉得很幸福。而往往享受着社会资源最多的诸多高级知识分子,商人,明星……他们却是不认同国家的,移民,转移资产……这是为什么呢?
我不知道。
作者简介:谭老师,顶阅首席语文老师,优秀班主任,二级心理咨询师,在语文中育人,在交流中改善孩子的人生状态。如果有作文和阅读的需要,欢迎加;如果其他学科学习需求,请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