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再读龙应台rdquo人生三书

APRIL

LOVELIFE

少时:孩子,你慢慢来

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这个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岁的手指。花绳绕过来,刚好要系上的时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来,在淡水街明亮的阳光里,在石阶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

因为对《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喜爱,后来我补全了龙应台”人生三书“的后面两本,由此,才与《孩子,你慢慢来》结缘。

初次读这本书时,我还是处于对小朋友敬谢不敏的年纪,直到小外甥出生,陪着他长大的日子,我才理解何为“舐犊之情”。

上个周末,小外甥出门去公园玩之前,路过我的门口,因为他妈妈要跟我说一下话,就把他放在门口一下。

然而脚刚刚沾地,他就一溜烟跑到楼梯口,指着楼梯口说:下去玩。要知道平时小姨我是他最喜欢的玩伴,每次分别都要哭的,而此刻,他已经知道公园是他喜欢的地方了。

从他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现在开始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会把你喂给他的吃食分一半给你,会辨别自己喜欢的奶瓶。

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孩子,你慢慢来。

青年时:亲爱的安德烈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攀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亲爱的安德烈》

21岁时,在大学图书馆兼职的时候,我第一次打开了这本书,至今仍然记得当时读到这段话的感觉。

这段对话是龙应台回应她儿子因感到此生也许无法企及父母事业高度自我怀疑时,回应儿子内心焦虑的话。

是的,在面对这样一双高知高官的父母时,18岁的平凡少年,对于求学的意义与我们这样普通家庭的孩子18岁时并无不同。

所以当时看到这一段关于为什么要读书求学的原因解释,真的瞬间击中我的心。是啊,人生前20年孜孜以求的,不就是成年后选择生活的权力吗?

面对儿子对伴侣选择的困惑,她回应说: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酌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的人。换句话说:最好他本身不是你必须应对的惊涛骇浪。

以及书中无数的两代人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都让人很受触动,那个18岁前从未离开过台湾某个落后小渔村的姑娘和她从小在国际大都市长大的儿子的思想碰撞,深深震撼着21岁的我。

即使到了此时此刻,我仍然认为这本书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

此时此刻,你拥有选择喜欢的生活的权力了吗?

暮年时: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这一生,第一次经历生死别离,是少时奶奶过世,那时候我还是个孩童,生死于我而言只是一场有很多好吃祭品的白事;

后来成年时,爷爷和身边的长辈开始陆陆续续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爷爷离世那天,我站在他生前住的小屋,看着那落寞而陈旧的窗台。那一天,爸爸没有了爸爸。

后来的年岁里,与长辈的死别,便成了无法拒绝的事情。

毕业后,我和大姐留在南宁这个南方二线的小城市,二姐去了车水马龙的杭州,弟弟短暂的去了桂林上学,那时候的爸妈,在每次收假时,便也是站在家的这一端,目送我们奔向远方。

后来的年岁里,期盼一家的团聚,也成了我们忙碌之余的抚慰。

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经历: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到看着青春期的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到自己消失在小路的这头。

我们都知道:不必追。

最后分享:散文诗一首

论孩子

--纪伯伦

你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感谢支持ヾ(*′?`*)?

喜欢的亲亲们,点个在看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ms/5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