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晓波谈心"授权转载,作者:
今天孩子们正式开学,每年开学季,朋友圈都少不了龙应台的这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
”其实,这段话开始在开学季流行起来应该是3年前,3年前刚看到这段话时,我曾经在朋友圈写过一篇小文章。
因为这些话,当时乍一看,真的是怎么读都觉得不对味。
这段话明明是从我很喜欢的作家龙应台口里说出来的,出处就在她和她的儿子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里。
但是,印象中,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母子之间非常平等尊重沟通、是母子之间真正彼此看到后深深情感链接而生出的温情。
龙应台不可能说出这般高高在上,暗藏控制的说教话语呀?
记得当年的我在书店买下这本书,就是因为封面上安德烈的一段话,就是这段话让当时的我毫不犹豫买下这本书。
封面上这段话是:
“安德烈说: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
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说实话,这段话现在看来我都会觉得触动心灵。
一方面,在我自己的孩子步入12岁青春期,又进入到一个强烈渴求自我意识,强烈要求“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现在,这段话仍旧能带给我强烈自省。
另一方面,能够在自己的书的封面就用到孩子反驳自己的一段话,相对于诸多育儿专家或者某些大师,在书中全部是自夸或者她夸,我看到了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实,同时也更是看到了龙应台作为一位学者的坦诚和勇敢。
所以,当年也因为这本书更加敬佩龙应台。
我想龙应台会把这段话隆重地放在封面上,肯定也是因为这段话就是她这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她一定是希望读者都能看到,都能重视。
在朋友圈疯转的龙应台这段文字的出处是文章《给河马刷牙》。
在我看来,《给河马刷牙》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该是:安德烈,如果你觉得有意义,给河马刷牙这样的人生也挺好的。
当然,我口说无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文,这段话的缘起是安德烈和龙应台的对话:
“安德烈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妈妈:“你哪里‘平庸’了?”“‘平庸’是什么意思?”
安德烈:“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
之后龙应台在信中如此回应:
我忘了跟你怎么说的──很文艺腔地说我不会失望,说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
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
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也许那晚葡萄酒也喝多了。
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
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
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
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很明显,朋友圈一直疯转的这个版本是断章取义的,顺序变了,而且原文的“成就”改为了“成绩”。
现在看完了原文,那朋友们,你还觉得朋友圈那些文字是你原本理解的意思,亦或根本就不是你所理解的意思了?
我想我所有上过我幸福课的学员们,看完这个原文后会和我一样长舒一口气。
因为这些文字和我们幸福课上我所倡导的幸福型人生是那么的一致。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辈子。
我们已经走上了龙应台对安德烈所说的寻求幸福,寻求自我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了。
同时,因为我们允许自己去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方式去过这一生,所以,我们也愿意允许自己的孩子用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方式去过他这一生!
我想,好多朋友转发这段话,你有没有在当时看到时觉得自己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论点来说服和管教孩子?
是否有种找到了同盟的感觉:我都是为了你好!你看,名人龙应台,做过台湾教育部部长的龙应台,著名作家龙应台都是这样想的,她都是这样管教孩子的......
我想,身为父母的我们,都有必要再读一遍封面上安德烈的话,并且有可能的话,时时提醒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当然,龙应台其实一直在努力把安德烈看成是一个独立于她的“别人”。
尽管她和安德烈很多观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她一直很努力地做真实的妈妈。
她在书中另一篇文章《把你当“别人”并不容易》中有下面一段话:
“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
可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这个人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别人’。”
青年的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也不容易啊!
”她的真诚和真实得到了儿子的回应,因为在书的序言里,安德烈这样写到:
““我最想说的是,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
”不论是母子母女一场,还是父子父女一场,这种连结的缘份,这种彼此深深的情感的链接,才是孩子最为需要,也是孩子真正看重的。
所以,又是一年开学季,我更愿意提醒着时不时就会陷入膨胀的自己这一点:
请别忘记了你的孩子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个体。
对于这个个体,Ta内心对妈妈最大的那个需求是——
一份基于平等尊重的情感链接!
我想,这才是真正读懂了龙应台的这本书,这篇文章,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