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附中入学考试后语文老师怒了语文要这么

  作者简介:杨美宇,哈师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多年把关高三。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州文艺》《诗林》《岁月》《青海湖》《黑龙江日报》等发表诗歌散文三十多万字,曾为《哈尔滨日报》《电影世界》专栏作者。鲁迅文学院第十八期少数民族创作培训班学员。

(图为年杨美宇老师在鲁迅文学院创作培训班进修)

《源头活水》

  高一新生入学,哈师大附中的入学考试,语文作文题目是《生命的姿态》,本来很好发挥的题目,众学生写来,又或是千人一面的应试作文,又或是言之无物的空泛高调,不禁再次感叹,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其实,不是我们的学生怎么了,而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怎么了?第一节课,问一个孩子初中的语文学习状况,他说,一直苦恼于作文,为了提高作文成绩,中考前参加了一个课外作文班,老师让他背了七八篇作文,说到考场上去用。我问他结果,他不好意地说:别问了,反正语文很惨。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总是被问及:语文怎么学?

  ——怎么学?首先得学。

  在诸多的学科中,最容易被挤到墙角的就是语文。数理化英语不懂,上不了课,可语文?汉语谁都会说,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他不懂,反正蒙也能蒙上几分儿。于是,语文成了夹缝里的草,大多都是“自生自灭”去吧。家长听了什么读书呀写作呀之类的方法推荐,一想这麻烦,另外还有诸多“更重要”的学科压着,便也不再要求督促孩子,顺其自然去吧。然后,考试成绩一差,又跑来问:怎么学语文?

  学语文没有捷径。语文知识是芝麻,需要你真的俯下身来,一点一滴拣起,它不是大西瓜,搬一个就收获满满,更不是天上的馅饼,我们的家长和学生大多都太急功近利了。想要速成?难!

  读书吧。卷子上阅读文章读不懂,多读书就懂了。文章不会写,多背书就会了。而我所谓的读书,不是“看字”,字,谁都认识。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五遍六遍,好的句子段落抄下来,名言警句哲思背下来。把一本书掰开揉碎反复读反复读,直到深入骨髓。十五岁,阅历少,那就看看别人的阅历,十五岁,没有思想,那就记记别人的思想,不会写作文,那就模仿模仿别人的作文,借用人家词语句子,也没什么不可。借多了,写多了,自然就文通字顺了。

  干嘛小小的孩子,起笔就要假大空,写那些连自己都不信的东西,别人谁信?高一,在日记上写写小随笔,多惬意。但,注意,是随笔,不是流水帐。试着把小点写细,把小事论清,试着为遣词造句费点心,多用点名家的词汇,多仿些名家的句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背着背着,仿着仿着,自己就会想去独辟路径了。素质教育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本着这样的经验,开学之初给学生推荐了两个作家,一个是史铁生,一个是龙应台。一个月内看他俩的书,抄他俩的书,摘抄是最重要的作业。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龙应台的散文《目送》是必抄篇目。学生反馈说:“休息的那四天,第二天就拿到了《我与地坛》,略读几页,只觉得无聊,从前几页摘抄了两个好句子,便一直未动。直到今天老师再强调,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又读一遍,前几页还觉得生涩,可越往后,越觉得有趣有理,不知不觉,已读过一大半……”

  我给他的回复是:“不是为抄而抄,一定要入心而抄。好的文字要静心细读,反复读反复读,才会真品其好。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是一生的修为,不仅是为了高考。做人做事,眼光要远,格局要大,不能如时俗,只功利!”

  学生是要督促的,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先督促他认真阅读,真诚写作!

《写在高考时》哈尔滨高三毕业班语文老师随笔

(此文写于今年高考前,感动无数学生、家长)

征稿:我以我心爱孩子我用我行做教育

  哈考网面向全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征集与教育有关的稿件。优秀稿件将在网站和哈考网   投稿方式:

  (1)邮箱:

qq.   (2)加小编   (不懂就加我)点击↓↓底部“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要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wh/4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