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ǔ五yī一kuài快lè乐劳动节快乐
特朗普厚颜无耻的说,中国现在的强大应主要归功于美国的援助。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此嗤之以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重建一个繁荣的中国,中国的强大是靠14亿中国人民,靠勤劳、勇敢的中国劳动者创建起来的。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世界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最先控制住了疫情,并有序、全面进入复工、复产、复学。这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除了这两点,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高,70、80、90后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每年万大学生、工程师为国家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
故事引入:太平轮事件吴宇森导演执导了一部影片《太平轮》,影星云集,于年底上映。吴导想把《太平轮》打造成中国的《泰坦尼克号》,而故事的背景确实是真实事件,年1月,一艘由上海开往台湾的豪华游轮,满载国民党从战场溃败的各界名流,然而却撞上油轮沉没,死亡多人。其中有位富豪名叫李浩民。
伟大的母亲这尊铜像的原型是一位母亲,王淑贞,李浩民的妻子。
她在丈夫去世的头一年,带着13个孩子去了台湾。得知李浩民乘坐的太平轮出事后,王淑贞雇了飞机和轮船全力去抢救,耗尽家产,人财两空。
王淑贞本就出身于江苏南通县的一位富家千金,上过女中,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她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她后面教育孩子提供了观念来源。
丈夫去世后,孤儿寡母在陌生的环境,举目无亲,生活一下跌落谷底。王淑贞从大家闺秀到给别人家洗衣做饭、带孩子的佣人,全力支撑一大家子,还做过家教,当过音乐老师。
如果说王淑贞仅仅把13位孩子抚养成人,那她是位坚强的母亲,然而让世人称赞的是,她把13位孩子全部培养成了博士,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尤其她最小的儿子李昌珏,是国际知名神探,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
王淑贞62岁随子女移居美国,还努力学习英语,她培养子女成才的事迹受到了两任美国总统的接见。她晚年虽然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她要子女们在家乡建设学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王淑贞享年岁,守寡54年。南通县为了感谢她为家乡作出的贡献,并弘扬她的事迹,特建了这尊铜像。
正面管教这段时期我看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很是受益,也有很多共鸣,给朋友们分享一下。当然我不是摘抄,而是我的一些总结和体会。这本书的英文名字直译是积极的纪律,就是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有纪律性的环境,但这个纪律性的环境所带来的是积极的。简·尼尔森的女儿玛丽说,“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感觉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错的。”这句话我特别认同,就是我的育儿经验,都指向了这个方向。那有人说我这样讲也太夸张了吧,管孩子哪有不生气的。
生气和痛苦是两回事。
有很多家庭会觉得,管教孩子已经成为了特别大的一块心病。觉得孩子太让人生气了,太没招了。比如说,孩子不守时;喜欢吃零食;写作业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孩子跟父母对着干;然后打游戏上瘾等等。
每一件事,让父母都觉得没法解决,无比的痛苦。这个时候你的方法就一定错了。
在整个这本书当中,你不用记得所有的东西,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好了,叫做和善而坚定。也可以叫做温柔而坚定,或者叫温柔但是有边界。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带来一个和善而坚定的教养环境,让孩子清楚的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并且孩子跟着父母能够学会特别多的关于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技能、与他人互动的方法,你就达到了正面管教的目的。
简·尼尔森有7个孩子,然后是18个小孩子的祖母、曾祖母。所以她有着非常充分的育儿经验,而且她的孩子们都非常的成功。她的所有的理论,我们要致敬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两个心理学家,一个叫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个叫做鲁道夫·德雷克斯。这两个人的心理学研究给《正面管教》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正面管教》把它发展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
我们培养孩子,最重要的目标是要培养孩子七项感知能力和技能。这七项感知能力和技能,是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必备的。
首先是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
就是觉得这事我能行,我有我的能力。
第二个是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
就是感知我的贡献是有价值,大家需要我。
第三个是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
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第四个是内省的能力很强。
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第五个是人际沟通的能力强。
善于与他人合作,并且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第六个是整体把握能力强。
有责任感,具备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第七个是判断能力强。
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听起来有点复杂哈,但这七个方面将会为一个孩子的一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及后果很多父母还苦恼于不能跟孩子好好交流,孩子越大沟通越困难。我认为同样要从小就注意跟孩子的互动方式。通常父母跟孩子互动大致分三种方式。第一种:严厉。就是有的父母会非常的严厉。有天我在一个旅游景点的寺庙里面,看到一对很可爱的小兄妹,大概四五岁的样子,跟妈妈一块拜佛。这两个小孩很调皮,就在佛堂里边跑来跑去。那个妈妈就训斥他们,妈妈当着所有人的面,训斥他们。那个训斥的态度,我不是觉得那个妈妈没有修养,那个妈妈她是为了孩子安静,为了孩子不要去打扰别人拜佛,非常好的一个出发点。但是那个妈妈的态度真的让我觉得冷若冰霜。她非常严肃的把那个男孩叫到跟前说,"我跟你怎么说的?有记性没记性?出去!”我丝毫不怀疑妈妈爱孩子,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妈妈训这个孩子的时候,那个态度就叫做严厉。而这种严厉的态度,事实上,那个小男孩根本就没有改。那个小男孩低着头出去了,然后又到别的佛堂去闹去了。因为这种用严厉的方式控制的孩子,只是短暂的在父母面前表现的很乖。他其后会有很多种反叛的方法。这种严厉的互动所带来的反叛有4种表现:第一个是愤恨。就是孩子觉得,你欺负我啊,我恨你。或者我现在小我没法恨,等我长大了,我就恨你,我就表现出来了。第二个是报复。就是你不让我闹,我想办法在别的情况下把你闹得更厉害。你不给我面子,我今天才不给你面子呢,报复。第三个是反叛。就是他会做的更凶。第四个是退缩。就是我在你面前不做,我悄悄做,被你发现不了。所以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小时候被你父亲揍过那么多次,你真的改了没有。还是你变得更加狡猾,然后每次做那些坏事,都不被你父母发现。这就是第一种叫严厉的方法。严厉的方法带来非常多负面的问题,这四个只是当时就能够看得到的,再往后还会有责任感缺失,然后自律性差。一个人的自律性是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而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会大幅的下降他的自尊水平。很多父母跟孩子为了打游戏这个事儿玩命啊,从孩子手里抢游戏机,然后把手机锁在抽屉里,等等。甚至还有父母会拿手机来做奖励。你今天做了一个什么事,我奖励你玩15分钟。孩子就欢欣鼓舞。你没发现你把孩子的自尊水平在不断的下降吗?就是孩子会觉得他是没有任何主宰能力的人。他说什么都不算,唯一的就是要么取悦父母,要么跟父母闹,然后到最后才能得到父母的一个许可。自尊水平越低就越没有自律性。如果你真的足够幸运,我见过很多父母足够幸运。一路连带骂、带打、带监督、带什么惩罚、诱惑等等手段,把这孩子哄得上了大学。上大学以后,你还能盯着他们?有很多父母就讲,上了大学,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好了,孩子在大学里边,就可以放开了打游戏,就可以放开了放纵,然后很快被大学退学,或者做出更加糟糕的事情来。所以严厉的这个方法是肯定不可行的。第二种叫做骄纵。骄纵就是父母也没办法管教孩子,父母说那就随他吧。孩子的天性嘛,没关系。我见过很多父母是以天性教育为理由,然后说孩子的事儿不要管他。但是你会发现,他的孩子把别人揍了,他就说不要管他。但是别的孩子把他的孩子揍了,那就不行了。有时候在博物馆里边,孩子把整个博物馆吵得要翻掉了,然后甚至拿脚去踢博物馆的文物了。这个父母还说,天性,天性,天性教育,不要管他。这种骄纵的方式,会使得孩子没有自信。你看起来这个孩子非常的开心,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自信,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儿。他并不清楚,他只是觉得好像这一切父母都能够包容,所以到最后,这个孩子反倒会形成隐形人格。他会觉得特别的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因为父母给他指导不够多。德雷克斯有一个最重要的研究。我觉得是我这次读这本书收获最大的一句话,他说:“孩子跟大人最大的区别在哪儿?孩子感知能力特别强,但是孩子的解读能力特别差。”举个例子,有位小男孩,家里生了一个小妹妹。然后这个哥哥,发现妈妈有了小妹妹以后,就更多的去照顾着这个小妹妹。这是肯定的,因为婴儿嘛,需要得到很多的照顾。所以父母就去使劲的照顾这个婴儿。然后这个哥哥的心理的解读是什么呢?他感知能力很强,他感知到了他的爱,被分了一些到那个小妹妹身上。但是他怎么解读这件事呢?他的解读的办法就是,我也得让他们照顾我。怎么才能让他们照顾我呢?我得像小妹妹一样。所以这个孩子,他尿床;他把便便拉在裤子里;然后他不好好吃饭;他生病等等。他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获取父母的注意力。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解读。很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解读都是错的。所以如果父母不能够跟孩子把这事说清楚,只会越来越糟。我有一个比喻,父母其实有点像什么呢?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这个我们都知道。父母像是孩子的导游。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后,他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他根本不知道这个是为什么,也不知道那个是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我跟他说这样的话,为什么要道歉都不知道。父母要跟他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要给他树立一个边界。那么,要做到既要有边界,同时又不能那么严厉,又不能那么凶,带惩罚的方式吓到他,那应该怎么做呢?第三条路,就是正面管教的道路。正面管教的核心就是,我们要能够学会和善而坚定。这点我老婆做得特别好,她从小就对孩子讲道理,甚至在他还不会讲话的时候。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用和善的情绪和语言,用坚定的行为和态度,多次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他一定会接受。例如,振麟吃饭的时候喜欢跑下餐桌玩玩具,爷爷奶奶怕饿着孙子,一个端碗,一个陪玩,只要振麟嘴里没食物,马上塞一勺子进去。我们跟爷爷奶奶说我们来扭转振麟吃饭的习惯。我们拿故事书里小兔子吃饭是怎么做的,告诉振麟自己大口的把饭饭吃完才可以下餐桌。头几次他还是会忍不住溜下桌,我或者他妈妈会轮流把他抱回来或拉回来,不指责也不骂他,告诉他我们家人每一个都在桌上吃饭,吃饱了才下桌。有时他可能为了玩说吃饱了,我们告诉他,吃饱了可以下去,但下午只能吃一瓶酸奶,还有水果,不能吃别的零食。更多的时候他都把吃得光光的碗端给我们看,我们就表扬他吃得一粒也不剩,真棒!注意,表扬和鼓励孩子不要笼统的说“你真棒”,最好具体的表扬哪个地方做得棒。判断教育方法有效的标准每个家庭或父母都有教育孩子的方法,方法没有好坏,有效就行。那么判断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有哪些依据?简·尼尔森说,判断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是要看四件事。第一件事,是不是做到了和善而坚定。就是你让孩子感觉到了无条件的爱,但是又有确定的边界,让孩子感受到了安全感。第二个就是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阿德勒的心理学研究当中,认为孩子在童年的时候,追求的就是两件事,第一个就是归属感,第二个就是价值感。我觉得自己蛮特殊的,我觉得我是有价值的,这个叫价值感。归属感,就是我知道有人爱我,我的爸爸妈妈是肯定无条件的喜欢我的。这两种感受是孩子最重要的童年时追求的东西。
还有很多父母问这样的问题,说孩子很小的时候,婴儿的时候哭,一哭起来声音好大,要不要抱他?然后就有很多人支招,说不要抱,越抱他就哭得越厉害。前段时间就有这样的新闻事件,一个三个月大的宝宝,妈妈在一家育儿机构学习到要训练孩子趴睡,且独立睡觉。但宝宝趴睡一直在哭,这位妈妈一边直播,一边在群里询问大家怎么办。有不少人就说不要抱,不然前功尽弃。等宝宝不哭了,却发现窒息而亡了。我看到这则新闻时,真是又心痛又气愤。这完全是外行的做法。
当一个孩子哭闹的时候,他是在寻求归宿感。他在寻求有人爱他的那种感觉。
然后这时候父母根本不管他,父母说等他哭够了就不哭了,说小孩哭一哭,对身体有好处的。孩子的内心当中,就会觉得特别的焦虑。这种焦虑会在什么时候释放出来?结婚以后。还有一本书叫《亲密关系》,就分析了结婚以后,孩童时期没有满足的归属感,以及价值感,都会在婚姻生活当中变化成大量争吵的原因。我们带振麟,六个月后邻居都说从没听到他哭过,以为不在我家里带大的。第三个就是你的教育的方法是否长期有效。我见过很多父母对孩子,冷冷的说话,或者非常凶的大喊大叫,那种感觉那种气氛,能够让整间屋子的人都害怕。父母觉得,只有这么严厉,才会有效。这个所说的有效,就是短期5分钟之内。就是,现在我只要一凶,他立刻就变好了。然后很多父母会这样说,每次都得让我翻脸,每次只有我翻脸了,你才能够听话。这都是短期有效的方法。你要考虑长期有效。你稍微想一想,如果这个行为累积在这儿,再过个十年。或者十五年,长大了以后,会不会有作用。或者他离开了你,他需要自律的时候,还会不会有作用。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你的价值,就在你离开的时候显示出来”第四个就是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你通过你的教育方式,能够传递给他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符合这四个特征,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标准。龙应台:目送台湾作家龙应台,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她与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散文集《目送》,其中的育儿故事,感人肺腑。
她在《亲爱的安德烈》一文中告诫她21岁的儿子安德烈:“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龙应台《目送》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龙应台《目送》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目送》
END往期推荐年轻的代价
为什么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