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乡村作文课

名家+名师,为6-12岁儿童及其家长

提供最专业的在线母语教育服务

让孩子爱上阅读,学好母语

龙应台

我不止一次问自己:龙应台,这个曾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香港大学教授,台湾“文化部长”的人,算不算一个“读万卷书”的人?这个在台湾生活23年,欧洲生活13年,美国生活9年,香港生活9年的人,算不算一个“行万里路”的人?如果算,为什么在路上的她“从一开始的什么都相信,到后来的什么都不相信,再到现在的还是应该相信”?究竟“应该相信”什么呢?

  

如果单从教学的维度来看,“应该相信”摆脱“急功近利”的桎梏,自己创课,自己上课,是有可能的。

于是——

  

年12月的一天,龙应台在台湾屏东的潮州镇给12岁的孩子上了一堂作文课。35名来自乡村学校的六年级生和他们的校长和老师加入了3个小时的语文游戏。

先教“说明文”

那一天校长跟很多老师都在,在后边坐一圈。孩子们分成七组,一组五个人,围着一张大桌子。龙应台先教“说明文”。

  

教之前,龙应台放了两个搞笑短片——

回放一

第一个短片里,一个讲俄腔英语的俄罗斯大光,拿着一双不防水的布鞋,教观众怎么样用一支蜡烛、一个吹风机,把布鞋变成防水的。

  

放完片子后,龙应台让孩子去写这个过程。孩子们先讨论然后写。写完之后,龙应台投影孩子们的作品。孩子们发现,因为用词用句不准确,按照他们的写法,根本做不到精准再现这一过程。。

怎么看

第一个短片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说它简约,是教学主旨归简明——“写明”;教学过程简明——“看”、“写”;教学评价精准——“按照他们的写法,根本做不到”;教学反馈准确——“用词用句不准确”。

  

说它不简单,是它探讨了“用词用句不准确”表征背后的深层原因。

  

回归大脑原点,“看”是视觉“输入;“写”是语言“输出”。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与复杂的人脑工作机理高度关联。

  

科学研究表明,没有两个人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语言的产生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何况10-12岁时孩子大脑的左侧优势处于逐步建立阶段,“用词用句不准确”是一种现象存在。

回放二

第二个短片里,搞笑俄罗斯人拿一张白纸,折成一个个小硬块,去撬开一个有瓶盖的饮料瓶。

  

教学中,每个孩子桌前都有一瓶黑麦汁。孩子们照影片上的程序先把一张白纸折成一个小硬块,然后尝试去开瓶。孩子们很兴奋,一方面,他们很想喝瓶里的黑麦汁,另一方面,打开瓶子本身又是一种挑战,好像是在玩游戏。,有的孩子打开了,有的打不开。打不开的孩子们讨论是不是角度不对,是不是力度不对,是不是东西放的位置不对,有各种研究。“研究”之后就开始写了。

写完讨论的时候,孩子们明白了何谓文字的精准。譬如单单是动词,用撬、顶、拔、扯、敲、推……全是学问。每一个动词都是他们试做过的动作,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动词那么有意思,简直玩不完!

怎么看

“动手做一做”,“动笔写一写”的亲历过程引导我们建立信心。

  

教学中,用纸片打开黑麦汁的设计是一种没有任何人为强制性权力存在的“零点场域”。在这里,孩子们个个都是富有创造精神的“艺术玩家”——“打不开的孩子们讨论是不是角度不对,是不是手拿的力度不对,是不是那个东西放的位置不对,有各种的研究。……写完讨论的时候,他们就明白了何谓文字的精准。”

  

我们对外界环境的信心,来源于我们踩过很多雷,掉过很多坑。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我们需要“大量”“主动”“试错”。

回放三

再教“论说文”

  

第三个片子是放来讲论说文。龙应台跟孩子们解释:论说文就是你有一个主张要设法说服别人。她先放一个五分钟的生态纪录片。在片子里,成千上万的旅鼠,一个劲地往前冲。前面的带队,后面的跟随。它们经过沼泽、树丛,一直没命地奔跑,奔到最后,前面就是悬崖,悬崖下是大海。旅鼠冲到那儿,前面那一堆跳下悬崖,后面的也全部从悬崖跳下去,集体自杀。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

  

看完了,她就问这些12岁的孩子,你们觉得议论文的题目应该是什么?一个小孩举手说,“我们不可以盲从”。她说很好,我们就写这个题目,但是请问你们有没有人认为,我们其实也可以写另外的题目:“盲从是必要的”“盲从是好的”?他们一组一组讨论,最后龙应台问,谁要写“盲从是不好的”,孩子们全部都举手。她再问,“有没有人要写盲从是好的?”没有一个人举手。

  

写完之后,每一组的代表作拿到投影机放出来。龙应台说:“盲从是不好的,那请问小林,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张大明他在班上偷了东西,你会不会去转述?”孩子说:“我绝对不会,因为不知真假。”“如果有九个人陆续来跟你说大明偷东西呢?”“我也不说,因为可能是假的”。“那么99个人来跟你说呢?”“盲从是不好的,所以我绝对不说。”

  

受到影片启发,孩子的作文谈“不可盲从”,洋洋洒洒,写出了各种理由。接下来,龙应台跟孩子们说:“刚刚那个电影很好看,对不对?”他们说“对”。“有启发是不是?”他们大声说“是”。“你们得到的教训是什么?”他们说,“人不可以盲从。”

  

“好”,她说,“那我告诉你,那个片子是假的。”

  

孩子们睁大了眼睛。……

怎么看

“那天三个小时的作文课其实是教给老师看的,因为我知道乡村的老师可能会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他永远不是社会的目光焦点,他的工作永远不会被太多人看见和赞美,他的工作会特别的寂寞。我那天其实是去鼓励这些乡村小学的老师和校长,向他们致敬。我希望他们知道,我曾经是你们在教的小孩之一。”龙应台说,“任何一个社会真正的文明跟成熟,其实要看它最偏僻、最乡下的小孩受的教育,他的学校是不是给了他最好的东西。”

 

这种文化创造状态,就这节课而言,意味着在唤醒孩子在“相信与不相信”上做足功课,换句话说,就是开蒙孩子怎样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判断”,用自己的双手“选择”,用自己的双肩“担待”,用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样作文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这样上课的过程,就是上人的过程。什么样的人上,也就上出了什么样的人。

  

当然,“立人”不是通过一次创造性的作文教学活动就可以一蹴而就。生命需要在延绵中实现一再的更新化的创造活动。只有通过不停的超越,永不满足地更新,生命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修饰和自我美化,导向更高的真善美新境界。

良心广告

三国主题阅读课

“童话”主题阅读理解课

适合一二年级的阅读课

回复01找书单

回复02看电影

回复03听故事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转发并分享到朋友圈~

小步君

如果您有与亲子阅读有关的困惑,欢迎加入小步读书会QQ群。

群号:,敲门暗号:我和小步君有个约会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白点医院网络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wh/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