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他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一起被提名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用英语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并精通9国语言,堪称学贯中西。
最牛叉的,是他见英国人,就用英文骂英国不行;见德国人,就用德文骂德国不好;见法国人,就用法文骂法国不堪。关键是那些被喷了一脸口水的洋人们,无不被他骂得心服口服。
从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他就是辜鸿铭,晚清大怪杰!
二
辜鸿铭祖籍福建,出生在马来半岛,所以他其实是一位南洋华侨。
他的父亲(成功人士),在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里担任总管,能讲英语和马来语。而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所以辜鸿铭身上中西混血,从小浸润在多国语言的生长环境中,年纪轻轻就掌握了好几门外语。并自幼熟读莎士比亚、培根等英国大文豪的著作,接受西式教育。
10岁那年,他前往英国读书。临行前,父亲百般叮嘱他,无论你身在何处,说的是哪国语言,你永远都是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
然而到了英国之后,他发现英国人经常用奇怪的眼光打量自己,自己中国人的外形,受尽了嘲讽。
于是辜鸿铭牢记父亲的叮嘱,刻苦读书,分别在英国和德国两地游学,才20岁出头,他就拿到了哲学、文学、理学、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请注意,这是博士学位,普通人辛辛苦苦五六年拿不到1个博士,辜铭鸿用极短的时间,一下子拿了13个博士,简直逆天!
当时的中国孱弱不堪,两次鸦片战争把清政府打的找不着北。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就像一个个巴掌,响亮地抽打在国人脸上。全世界华人根本抬不起头,一见到西方人心理上就先矮了半截。
“华人怎么了,华人天生聪明,勤劳又勇敢!”辜鸿铭心中憋着一口气,他要为父亲争光,为远在东方的中国争一口气。
有一次,辜鸿铭在英国乘公共汽车,故意将《泰晤士报》倒着看。车上的一个英国人看见后,觉得是羞辱华人的机会,便肆意大笑道:“大家快看这位拖着长辫的中国乡巴佬,不懂英文,却偏偏装有学问的样子读报,方向拿反了都不知道。”于是满车的英国人都笑了起来。
辜鸿铭镇定自若,等他们笑够了,就用纯正流利的英语说道:“英文太简单了。”然后又用标准的法语说:“先生们,女士们,你们说,不倒着看报还有什么意思。”最后是德语:“刚才那位先生是不是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整俩公交车鸦雀无声。
三
几年之后,辜鸿铭回到了祖辈们生长的地方——中国。
他加入了张之洞的幕僚,担任外文秘书。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代表人物。辜鸿铭在张之洞身上看到了新气象,看到了振兴中国的希望。
他建议张之洞办新学,张之洞欣然采纳之后,建立了自强学堂,也就是后来的武汉大学。
辜鸿铭担任幕僚期间,一次,张之洞宴请外宾。俄国皇储瞧不起中国人,饭吃到一半用俄语对希腊王子说要先走了。没想到辜鸿铭听了后,立刻用俄语挽留道:“菜还有,请不要急着走。”
后来吃完饭,希腊王子见张之洞吸鼻烟,就用希腊语对俄国皇储说那是什么玩意儿。辜鸿铭随即叫人拿来了一块新的鼻烟,并说是送给希腊王子您的礼物。于是在座的外宾对留着清朝辫子的辜鸿铭钦佩万分,对中国人的印象大为改观。
期间,辜铭鸿全力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接连翻译了多本儒家经典,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来信请教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对辜铭鸿也欣赏有加,只可惜他的身份决定了根本不可能获奖。
四
清亡后,他在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大力批判西方文化的野蛮与粗鲁,同时提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
在他的年代,没有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这般骄傲与自豪。
然而一直到死,他始终留着清朝辫子。有人嘲讽他封建保守,都民国了还留着辫子,不是愚昧顽固是什么?
辜鸿铭洒然一笑,回应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他比谁都更爱祖国,更爱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