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尤为明显,而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分野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本文将从东西方文化的生存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遮蔽效应三个方面,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明的代表,是封闭地貌下的精致的农业技艺文明。中国即中央之国,中国地理位置特殊,东南面临海、其他几面皆被高山沙漠阻挡,是典型的封闭地貌,在此封闭地貌下少了与外部不同文化的交流,但也同样也少了外部势力的侵扰,历史上比较有威胁的最多也就个匈奴,但最终也被中原文明所灭掉了,这样封闭的地貌下,极其适合农业文明的精耕细作,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社会。
语言系统为象形文字,这也是世界上目前传承下来唯一没有断绝的象形文字,东方文化通过使用象形文字等图像符号来表达思想,具有高度具象化的特点。东汉时期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详细的讲解了汉字的由来和含义,原始的甲骨文、甲金文、铭文等皆为具象图画和含义的抽象。因为东方文化源于农耕社会,农耕社会在古代是靠天吃饭,所以注重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农耕文明的发展催生了东方文化的繁荣。在东方文化中,细腻的观察和感知世界是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东方人注重整体性思维,强调事物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追求的是和谐、平衡以及稳定的社会秩序,我国本土宗教道教讲的养生、天人合一思想皆是如此而来。说东方文明是技艺文明,即技术和艺术文明,是因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必然要求对工具技术的改进,而象形文字的具象化特点,也对中国的艺术有明显的奠基和催生作用,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画等,尤其诗歌所描绘的皆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也叫环地中海文明,是典型的开放地貌下的工商业哲科文明。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古希腊,古希腊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多山,因此它的农业文明难以展开,加之古希腊是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对它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阻碍。如果细心观察地图你就会发现,古希腊是夹在非洲、亚洲和欧洲中间的一块地方,地中海是内海,常年风平浪静,综合以上条件,古希腊虽不利于农业却有利于工商贸易的发展。
西方文化追溯至古希腊文明,深受古希腊哲学和罗马法的影响。因此西方文化注重科学、商业的发展,以开拓与创新为核心。与此相辅相成,西方文化采用字母语言这一抽象符号系统,突出了西方人具有的抽象化思维模式,同时商业文明需要足够开放与自由,因此也造成了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个性发展,注重对事物原理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思考。
了解了东西方文明生发的基本原因,接下来我们从文化特征的主要三个方面来简单剖析东西方文明发展后的差异:
一,生存结构:文化的根基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源于它们不同的生存结构。东方文化从农耕社会中孕育而生,农田的管理、种植、收割使得东方文化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中心,注重礼仪、孝道、和谐的价值观。而西方文化的兴起与工商业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古希腊带来的民主、法制和哲学思想为西方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着重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观。
二,思维方式: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分野
东方文化倾向于具象思维模式,注重直观的、实际感性的认识,强调整体性的观念,尤其在艺术和文学方面表现突出。而西方文化则偏向抽象思维模式,注重分析、逻辑思维,追求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方式,西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得益于这一思维方式。这种差异使得东西方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冲突的方式上产生了分野。
三,遮蔽效应:不完美的认知模型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其自身的遮蔽效应。遮蔽效应指的是人们因为所处文化的局限而无法全面客观地认知世界。无论是中国儒家思想还是西方科学理论,它们都像是“科学手中的放大镜”,把真理的光芒聚焦在特定的一方面。这使得人们的认知模型总是无法在现实中获得绝对的准确性,需要持续地通过交流和对话来弥补和纠正。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其生存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遮蔽效应上,这种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自身社会的发展轨迹。正因为思维方式的分野与遮蔽效应的存在,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任何的文化、任何思想模型,都与真理无缘。只有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拓宽思维视野,不断超越文化的局限,才能更好地促进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