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目送

一本好书《目送》

书籍简介

《目送》

作者:龙应台

推荐指数:?????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内容介绍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目送》书内插图

《目送》创作背景

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对《目送》的评价

龙应台的这本《目送》,核心就是慈悲两字。这慈悲情怀,体现在笔下的每人每物,流淌于各章的字里行间。——周武忠评价

龙应台说这是献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评论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作者的同代人写的,同时也是写给上一代和更年轻的下一代的。在书中,展翅高飞的孩子、即将离去的母亲和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目送他们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样丰沛,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同。龙应台以她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让每一代读者都从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人民网评价

《目送》推荐理由

《目送》这本书贴近生活,用极其细微的一个动作或者事件,用极其朴实的语言,描绘出生命的五光十色,文章中的语言意味深刻,值得我们去细细推敲、品味,如第一章中“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在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个段落在文中出现两次,痛苦、无奈、隐忍、不舍…情到深处,却分外内敛、平和。再看“山路”一文,“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力做好自己。这本书貌似平淡的语言却别有深意,发人深省,文章字里行间,把自己对生命生活的体验杂糅在叙述性的语言中,使平常的语言出现灵性的光辉,具有内在的张力。

龙应台,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当代女作家。

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年,出版书评《龙应台评小说》。年,出版著作《人在欧洲》。年,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年,书籍《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发行。年,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年,出版文集《亲爱的安德烈》。年,出版散文集《目送》。年,推出学术著作《大江大海》。年1月31日,成为第一任中国台湾地区“文化部长”。年12月5日,正式卸任中国台湾地区“文化部长”。年,出版文集《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朗读者——《目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xw/4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