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读书的次序》一文中的“马-契图”,第七需求层为“自我实现”,对应书籍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类。所涉及书籍门类繁多,我们按以下逻辑化繁为简,一分为五:以史为出发点,环顾四周;背后可窥政治学,溯源则达哲学,正面审视则衍生出社会学,侧观其又孵化出文学。本篇介绍历史类。
▲图片源自《读书的次序》年10月21日本文约1万零字,涉及约70本图书,大约需要10分钟。
人类的历史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
——卡尔.波普
在波普看来,拿人类政权更替史来代表人类整个历史,不太公允。但反过来说,若为追求完备性,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全纳入一部书,那不仅头绪混杂,篇幅失控制,内容也难以穷尽。大仲马就说过,历史是他用来挂文学的钉子而已,那么类似地,把政权史作为挂整个人类历史的钉子,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安排。
▲古希腊神话战争浮雕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史,专题史,历史理论。
先总后分,先干货后理论。
一.通史
通史分中外两部分,风格上尽量选客观而避主观,选简避繁,选“通”避“断”。
世界史
选加州大学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这部通史,因其相比“剑桥三史”和哥伦比亚大学三位教授联袂的《全球通史》,它的脉络性更强,比较“通”,而另二部则比较“史”,查阅和研究功能突出。
中国史
同为“国史四大家”之一,吕思勉老先生的用笔比钱穆老爷子的《国史大纲》更平和,比剑桥中国史更“通”。但两点缺憾,一是夹杂了文言词汇,二是受限于老先生的生活年代,本书到辛亥革命前后就嘎然而止。但其四平八稳的风格,更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吕本中国通史关于民国的中国和新中国的“通史”缺憾,可由《剑桥中国史》的后几卷来弥补,如果觉得太细碎不友好,则可由基辛格的这本《论中国》来填补。虽算不上正统史书,但里面对中国的现代史料细节,尤其是毛泽东时代的事情记载较为详细(大概由于作者是很多事情的亲历者),作者尤善于把当时中国的事情放在当时国际环境下的来剖析,很多疑团迎刃而解。
二.世界的专题与中国的朝代
专题史部分,分时代和区域两个纬度。
时代侧重于历史转折点和轮廓线。如中国的春秋战国、秦汉唐宋与明清,西方的希腊罗马、查理曼、拿破仑以及二战和美苏争霸这种人尽皆知,学校教材又大书特书的大朝代大块头,本文从略,而像中国的南北朝、五代十国、清末民初和西方的中世纪,这种孕生大朝代的历史拐角处,本文则聚焦。
区域像美,俄,澳这种分量虽重,但历史角色较“简单”而教科书又比较多涉及的,我们略谈;而像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北欧这种当下分量并不算超群,但历史渊源却错综复杂而影响深远的,反而是我们的侧重,还有一些常常被国人忽略的盲区,如东欧,中亚和拉美,我们也特别补缺。
▲古希腊阿忒弥斯神庙现存于土耳其西海岸安排原则尽量同时照顾片区和出场顺序,但有时为了片区的连续性而牺牲了顺序,有时为了照顾顺序又跳跃了片区,相信朋友们自有判断。
1.文明古国
提到世界史,很多人分不清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经常纠结于四大文明古国是包括的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为何波斯,以色列没入选短名单之类的问题。除了知识上的模糊,大概跟翻译有关,毕竟,如我们的三皇五帝、夏、商、周一样,西方人也把时代划分的明明白白,Ancient和Classical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二者差了一两千年,但翻译过来之后都带上了“古”字,容易混淆。
▲用三种古老文字书写的罗塞塔石碑埃及出土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Ancient:古代文明主要代表是四大文明古国,始于公元前年甚至更早的时期一直延伸到公元前年以后,相当于我们的三皇五帝至夏商这段时期。
Classical:古典文明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它继承发扬了古代文明,又融合了波斯印度等文明,因而更加灿烂。时间多在公元前年以后的事情了,相当于我们的周以后的春秋和秦汉。
关于古代文明,我们选“四大”里的“三大”,中国部分后面专谈。
约年前(约公元前年),南北埃及就完成统一,并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一统国家,随后一两千年,在埃及人研究金字塔和木乃伊的时候,东边不远处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开始用楔形文字立法,熟练掌握三角代数,并把天体规律和节气变化了然于胸。而几千公里外的印度河流域,哈拉巴人也开启了古印度文明,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若干年后雅利安人会到来,将把此处夷为平地,并在东边的恒河流域另起炉灶,开创种姓制度为特色的吠陀时代。
2.古典阶段
整体上,古典阶段不仅有西方的希腊罗马,还有长期与其并存的波斯帝国,当然,还有印度和中国,这里仅聚焦古希腊与古罗马,其余放到了后面单独介绍。
史诗的发端,整体上,文化价值超过历史价值。
西方第一部正式历史著作,焦点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的历程描写,虽作者是希腊一方人,但史官中立的立场已经有端倪。
本书记载了希腊半岛的“内战”。璀璨夺目的雅典和威震四海的斯巴达,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联盟的较量,持久漫长的双雄争霸,最终两败俱伤,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称雄亚欧非铺平了道路。这段历史也是时下有名的“修昔底德陷阱”由来。
希腊文明伴随着亚历山大帝国走向巅峰,并远扬四海,当然也随着帝国的崩塌而走向衰落。《远征记》出自古希腊人之手,可以感受一下两千年前的史官对同时代的亚历山大进军历程的第一手书面记载。《帝国》则出自当代人之手,代表了当下视角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审视与评价,缺点是翻译有失水准。
罗马帝国-西方文明的又一(如果不是最亮的)璀璨明珠,他的“发家史”当然首推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但诗歌的浪漫往往距离现实太远,而李维的《罗马史》(原名《自建城以来》)则朴实无华的记载了帝国早期的关键阶段,如与迦太基古国的三次布匿战争,广为流传的传奇将领汉尼拔与西庇阿的较量的一手素材。
虽然西罗马帝国没持续太久,但整个罗马帝国的终结过程,要比发家过程漫长的多:凯撒和奥古斯都等巨星陨落后,经历了太平祥和的多王共治,慢慢走下坡路。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与凶悍又穷苦的部落为邻的西罗马,开始了加速坠毁的过程。法拉克人,日耳曼人,高卢人,西哥特人,像群狼一样多年持续袭扰,加上“上帝之鞭”匈人阿提拉的攻击波,西罗马帝国在挣扎中死去。而后东罗马帝国独当一面,先后顶住了阿提拉的铁骑,阿拉伯帝国的弯刀,中间还加上“自己人”的洗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惨遭骑士血洗,塞尔柱帝国的对峙,成吉思汗的子孙践踏,屹立千年不倒,最终奥斯曼苏丹大军压境,才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缓慢而又影响巨大的历史进程,在本书作了详细介绍。
罗马帝国的兴衰史长期吸引着史学家的兴趣,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就发表过专著《罗马盛衰原因论》,我们在第三部分讨论。
3.中世纪
大致上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年左右,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1年附近属于西方的“中世纪”。本小节就聚焦在这个时间段,大致以欧亚大陆地理位置为线索,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介绍。
▲维京海盗船现存于挪威海盗船博物馆这“黑暗”的一千年里,暗流涌动,先是日耳曼为主力的“野蛮人”多次袭扰并攻陷了罗马,西哥特的持续消耗和阿提拉的马鞭最终让西罗马走到尽头,莱茵河下游一波称为法兰克人的部落在查理曼(扑克中的K就是他的头像)带领下建立了第一个一统中西欧大陆的帝国,北面的老乡们听说南下创业成功的消息,都纷至沓来,并在诺曼底这个片区站稳了脚跟,并随后几百年里开启了征服之路,先后征服了英格兰,爱尔兰,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并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一度在西亚的新月地带建立了数个十字军国(如安条克公国),一时间诺曼人无处不在。
▲不同骑士团的着装图片来源于网络而在欧洲大陆的东南端,罗马帝国的大旗由拜占庭帝国长期托管,长达千年。与其接壤的亚西亚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上,庞大的阿拉伯帝国经历着漫长的权力更迭。而在遥远的东部越过里海,成吉思汗的铁骑正在草原上驰骋。最终,被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交易的“马穆鲁克”人,逆袭成为亚细亚半岛的主人。
日耳曼
古罗马军队为何每到莱茵河就踟蹰不前?查理曼大帝到底是德国人,法国人,还是北欧海盗?德意志大地上的主人几度轮换的主角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何从西边莱茵河畔的法兰克人一度往东易手到撒克逊人,而后又向南旁落至到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而俾斯麦开创的现代德国的主角为何又是东北角名不见经传的普鲁士?伏尔泰为何说“神马帝国”为何既不“神”也不“马”?郑寅达的《德国史》为读者一一揭开谜底。
诺曼
作为泛指的日耳曼人,里面有一股叫诺曼人的,在中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表现的格外引人注目。还记得二战时盟军登陆的诺曼底么,它是诺曼人故乡,或者说第二故乡-他们的老家来自北方。这些南漂族,第一站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此处-位于布列塔尼(它的主人后面成为法兰西的卡佩王朝的开创者)和布根地(这里是查理曼的后裔,当时西法兰克人的地盘)的中间地带,慢慢地繁衍壮大。
▲圣米歇尔山法国位于中世纪诺曼与布列塔尼的交界处随后便进入开挂模式:往西跨过芒什海峡荡平了英格兰-其后裔便是后来英格兰人的主力;往南占领了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玩弄拜占庭和穆斯林于股掌,击退神马帝国和教皇联军,并在随后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里屡屡担任主力;尤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形成的一股彪悍的十字军-条顿骑士团,被教皇安置到了毗邻波兰-立陶宛公国的东普鲁士,这批铁血小分队在不太光彩的口碑中渐渐壮大,构成了随后由俾斯麦领导的德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班底成员之一。
拜占庭帝国
为何近千年里罗马帝国并不在罗马?为何地球上存在时间最久的帝国(几乎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到明朝),如今却完全烟消云散,无影无踪?无论是屹立千年的时间跨度,还是脚踏亚欧两岸的地理位置,都使得东罗马帝国对全世界的历史进程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
▲拜占庭式建筑爱琴海里的圣托里尼岛阿拉伯
阿拉伯的历史是断层式的,加之宗教因素,这使得国人对这些地区一向比较陌生,但阿拉伯的地理位置又是极其特殊的,历史是渊源流长,全球化的今天,很有必要了解。南开大学的哈教授是国内阿拉伯历史的专家,他的阿拉伯系列著作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很适合入门者学习。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是一本笔者比较喜欢的书。长期以来,在世界历史和地理上有一块盲区:中国的新疆以西,土耳其以东,高加索以南,波斯湾以北。国人对此知之甚少(我估计西方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塞尔柱,花剌子模,窝阔台,马穆鲁克,帖木尔等等名词长期无法对号入座。本书很好地填补这一空白,把该地区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明明白白。
要了解阿拉伯,不仅要知道外界对阿拉伯的描述,最好也看看阿拉伯人如何看世界的。伊本·赫勒敦,阿拉伯的司马迁一样的存在,他留下的这部《历史绪论》,让我们了解了14世纪阿拉伯人眼中的世界,是阿拉伯人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板块碰撞:十字军
光彩而神圣的口号下,掩盖着不太光彩的动机,和更加不光彩的近年的血腥与残酷的历程,把十字军这个充满争议的名字写进了历史。假圣战之名,各路人马粉墨登场,南至亚细亚半岛和阿拉伯新月地带,中间莫拉维亚波兰立陶宛,北至爱沙尼亚芬兰,西至直布罗陀海峡,一时间到处都是十字军的身影。阿拉伯人,马穆鲁克人,花剌子模,蒙古人,文德人,斯拉夫人,摩尔人,甚至犹太人,都是征讨的对象,就连东罗马帝国的“兄弟”们,也时常沦为敌方阵营。
德国人写给学生的薄册子,是快速了解这一历史的友好方式(因为是写给德国中学生的,所以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而前一本大部头《十字军史》则适合饶有兴致的细节研究者,尤其是作者一一列出了对各种对十字军的观点流派,并阐明自己观点的依据,殷实而清晰。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的马刀划破长空,前无古人地开创了人类史上存在过的版图最大的帝国。他和他的子孙,不仅仅是野蛮的征服者,更是文明的纽带-他们让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大陆板块融合到一起,欧亚大草原成为当时中国东海到欧洲北海的高速公路,东西贸易的喜马拉雅和西域戈壁沙漠的自然屏障,阿拉伯帝国的政权屏障被突破,全球化至此加速。
4.近现代
文艺复兴开启了世界(主要是欧洲)迈向现代之门,随后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民族国家在欧洲大地纷纷崛起,地缘政治的均势不断的被打破和重塑,殖民地扩张也开始成为常态化的行为。
文艺复兴
欧洲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文艺复兴。蒋百里先生(民初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钱学森是蒋先生女婿)百年前的著作,现在读来,仍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而文艺复兴早期的主要赞助商-美第奇家族,功不可没。
意大利史
虽然古罗马和文艺复兴已经占了意大利较多篇幅,意大利史的其余部分和其余地区,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英法
欧洲现代化中的双子星,从诺曼征服开始就注定是一对冤家,历史进程也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并不断影响着全球其他地区。
奥地利
很难说近代史中的奥地利是欧洲发展的阻碍者还是推动者,但他是毫无疑问的核心参与者。这里相当长的时间扮演者欧洲“总部”的角色,哈布斯堡家族运筹帷幄,是“王位争夺战”和“七年战争”的主角,“三十年战争”的核心成员。步入现代,这里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地之一,这里也是音乐之乡,这里还诞生了无数的自然诺奖和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了解近现代欧洲,不可不知奥地利。
▲哈尔施塔特小镇奥地利图片来源于网络5.缓冲区与断层式历史
有些地区,长期处于大块头中间,或者本身就是个极不稳定的大块头,每次地区力量均势的打破,都意味着它的文化中断与重写。我们把它们汇集到一起介绍。
以色列
耶路撒冷,西方人心中的“世界中心”,几千年来,饱经风霜,一座城,见证了大半个世界的历史。
丝路
这段“路”,承载了一千多年来东西方的交流与碰撞,见证了此起彼伏的全球化浪潮,至今仍对全球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伊朗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劲敌,古波斯是人类文明无私的传播者和保护者,波斯人后来的发展尽管坎坷,他们的韧性和毅力同时又令人敬佩。
土耳其与西班牙
把他们放在一起,是因他们有太多的相似。地理位置上,如果把亚欧非板块看作一体,那地中海就是一个湖,土耳其和西班牙则各自盘踞湖的东西两侧,都是欧洲通向另一块大陆的桥头堡。因而相似地,历史也都是断层的:前者在古希腊和古波斯之间轮转,后者在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徘徊;近代前者在东罗马帝国和穆斯林政权之间交替,后者也在阿拉伯与天主教王权之间频频易手。
荷兰
低地地区在中世纪和近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叫弗兰德,同为北方老乡的后裔,它在中世纪一直跟诺曼人,法兰克人和德意志人藕断丝连,最终并入德意志神马帝国,帝国主人换成哈布斯堡以后,它也跟奥地利也发生了关系,由于查理五世办公室在西班牙,因而就跟西哥特人的后裔发生了关系,最终习惯自由的弗兰德人决定自立门户,当起海上马车夫。运河之国的历史底蕴,远远超过郁金香和大风车。
巴尔干
如果有一片土地的故事更新频度可比肩耶路撒冷,那就是这里了-亚得里亚海以东,多瑙河流域以南,第聂伯河以西,这里被称作巴尔干半岛,大名鼎鼎的“欧洲火药桶”。从希腊与波斯的对抗,到阿提拉与东罗马的拉锯,从成吉思汗子孙的铁骑,到奥斯曼帝国的大炮,沙俄的军舰和德国人的坦克,以及苏联人的操控,美国人的炸弹...这里有一群人叫“塞铁”,这里的建筑充满异域风情-是美剧《权利的游戏》的主景地之一。
东欧
维斯瓦河与第聂伯河,对于近代的欧洲,好比古代中国的黄河-河的外侧游荡着幽灵般的彪悍游牧民族,河内侧则是继承者古老农耕文明的子民。这里长期夹在西边的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与东边的沙俄之间,加上南边的奥斯曼和北方的雄狮不定期袭扰,他们的命运常常伴随着周围邻居的关系而反复无常。关于东欧,我们主要观察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几个国家。
波兰立陶宛
▲亨利克.显克维奇波兰文学家(-)这个地区,笔者没有推荐通史或者断代史,转而推荐几部文学作品。理由是可读性:如果不是有学业或生意需要,业余爱好者很难买一部正经的东欧国家历史捧读,因为内容确实不如其他片区那么多趣味性材料,人名地名又超级长。相反,这里却诞生过不少音乐家和文学家,其中一位尤其擅长历史小说,那就是波兰的国宝级人物,亨利克.显克维奇-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波兰爱国几部曲,好比波兰版的“三国”,家喻户晓,他也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欧洲作家之一。
《十字军骑士》交代了15世纪时东普鲁士驻扎下来的条顿骑士团的斑斑劣迹以及波兰人的不屈斗争,《火与剑》则是波兰人抗击哥萨克叛军和东南的鞑靼人的故事,而《洪流》则是讲述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波兰-立陶宛北击北方雄狮查理十二世的瑞典来犯军队,南御奥斯曼帝国,既要联合沙俄又恐被其鲸吞的曲折故事。透过显克维奇悲壮而不失趣味的故事安排,读者能迅速对东欧地区的往事了然于胸。
乌克兰
同样,我们用一部文学作品切入乌克兰,《静静的顿河》和显克维奇的作品有脉络上的承接性,它的主角是哥萨克人。直接再现了这些朴素的游牧雇佣军,逃离虎口又入狼穴的故事-挣扎脱离波兰的控制,即落入沙俄魔爪,经十月革命,又从旧政权进入到苏联红色政权的特殊历史岁月。
6.殖民地
我们以拉美为代表。
近代欧洲的崛起,要感谢阿拉伯和奥斯曼的强大与贫瘠,还要感谢美洲弱小和富饶。拉美的历史是一部血与火之歌,拉美今天的发展虽面临各种问题,但成就举世瞩目,不可抹杀。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拉美人民和拉美文化,它的历史需要世人铭记。而这段历史本身,也孕育出很多伟大的作品:比如,它前期被征服的历史,就催生出《枪炮,病菌与钢铁》这一社会学力作;而其民族觉醒与独立的历史,更是激发出《百年孤独》这一文坛的不朽奇作。
7.当代
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国,如美俄澳等国的历史,我们略过,这里主要观察几个强大的“小国”。
日本
这里没有推荐日本史,而是推荐蒋百里先生对日本的论断,其原因在于国人对日本往事大都略之一二,但又很少能抓住重点,因而看看名家的观点,对于深刻认识友邦大有裨益。笔者读过美国人写的《菊与刀》,潘光旦先生的《日本民族性分析》,以及戴季陶的《日本论》,比较起来,蒋先生《日本人》对日本的分析最触及本质,一针见血。但是不知道为何,出版社总喜欢把蒋先生跟戴季陶的书绑定一起。
瑞士
瑞士,阿尔卑斯山上的国家,是全球最向往的目的地之一,世界富人的保险柜,钟表的故乡,红十字会的总部,这里诞生过欧洲最忠实又善战的雇佣兵,可是谁能想到一两百年前那里的人们还过着食不果腹的凄寒生活。瑞士人的崛起,值得全世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