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品月朗读音频

NOV

23

我们这周我们共读龙应台的《目送》,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今天的共读问题: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开店铺的人天亮时打开大门,不会想到是否有政府军或叛军或饥饿的难民来抢劫。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护在前胸,时时刻刻戒备。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担心自己一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拆,家具像破烂一样丢在街上。

到杂货店里买婴儿奶粉的妇人不必想奶粉会不会是假的,婴儿吃了会不会死。买廉价的烈酒喝的老头不必担心买到假酒,假酒里的化学品会不会让他瞎眼。小学生一个人走路上学,不必顾前顾后提防自己被骗子拐走。江上打鱼的人张开大网用力抛进水里,不必想江水里有没有重金属,鱼虾会不会在几年内死绝。

到城里闲荡的人,看见穿着制服的人向他走近,不会惊慌失色,以为自己马上要被逮捕。被逮捕的人看见警察局不会晕倒,知道有律师和法律保护着他的基本权利。已经坐在牢里的人不必害怕被社会忘记,被历史消音。到机关去办什么证件的市井小民不必准备受气受辱。在秋夜寒灯下读书的人,听到巷子里突然人声杂沓,拍门呼叫他的名字,不必觉得大难临头,把所有的稿纸当场烧掉。去投票的人不必担心政府作票、总统作假。

幸福就是,从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杀,抗议的人不必害怕镇压,富人不必害怕绑票,穷人不必害怕最后一只碗被没收,中产阶级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罗大众不必害怕领袖说了一句话,明天可能有战争。

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水果摊上仍旧有最普通的香蕉。市场里仍旧有一笼一笼肥胖的活鸡。花店里仍旧摆出水仙和银柳,水仙仍然香得浓郁,银柳仍然含着毛茸茸的苞。俗气无比、大红大绿的金橘和牡丹一盆一盆摆满了骑楼,仍旧大红大绿、俗气无比。银行和邮局仍旧开着,让你寄红包和情书到远方。药行就在街角,金铺也黄澄澄地亮着。电车仍旧叮叮响着,火车仍旧按时到站,出租车仍旧在站口排队,红绿灯仍旧红了变绿,消防车仍旧风风火火赶路,垃圾车仍旧挤挤压压驶进最窄的巷子。打开水龙头,仍旧有清水流出来;天黑了,路灯仍旧自动亮起。

幸福就是,机场仍旧开放,电视里仍旧有人唱歌,报纸打开,仍旧有字。饭店门口仍旧有外国人进出,幼稚园里仍旧传出孩子的嬉闹。幸福就是,寒流来袭的深夜里,医院门口“急诊室”三个字的灯,仍旧醒目地亮着。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幸福就是,在一个寻寻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个城市里的人来电话平淡问道,“我们正要去买菜,要不要帮你带鸡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吗?”

幸福就是,虽然有人正在城市的暗处饥饿,有人正在房间里举起一把尖刀,有人正在办公室里设计一个恶毒的圈套,有人正在荒野中埋下地雷,有人正在强暴自己的女儿,虽然如此,幸福就是,你仍旧能看见,在长途巴士站的长凳上,一个婴儿抱着母亲丰满的乳房用力吸吮,眼睛闭着,睫毛长长地翘起。黑沈沈的海上,满缀着灯火的船缓缓行驶,灯火的倒影随着水光荡漾。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分明,眼睛晶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两个老人坐在水池边依偎着看金鱼,手牵着手。春天的木棉开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红花,清晨四点小鸟忍不住开始喧闹,一只鹅在薄冰上滑倒,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作者:龙应台

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

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年代对台湾民主发展极具影响的一本书。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而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年至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两年,专心育儿。

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兼台湾《中国时报》驻法国、瑞士特派员。还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讲授台湾文学课程,并为学生导演戏剧。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十天。

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年,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亲自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龙应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为期四年,龙遂从德返台,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此外,龙也积极参与到关于香港公众议题的辩论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国际交流等话题上,都不乏龙的声音,其专门讨论香港问题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在香港与新加坡的畅销榜上停留长达半年。

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与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

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安全
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zz/1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